甘肃省图书馆的西北地方文献及书目体系建设
2. 2掌握信息、追踪征集。
地方文献搜集的第一信息来源是各出版、发行机构的征订单。但地方文献大多不是通过正规的售书途径发行的。其表现是:①印刷数量少,且多是一次刊印,不再版;②极少公开发行,基本上是在本地区或本行业散发;③出版标准不一,不便进行书目控制,图书馆难以获得。这类文献常常包括了许多十分有价值的原始情报信息,极易流失。必须及时掌握信息,才能做到不失时机的搜集入藏。甘肃省馆1983~1993年的10年中搜集甘肃史地文献280种,其中内部出版物131种,占46.7%,甘肃、新疆两省区地名资料43种,全部为内部资料。搜集这类文献,一是通过新闻出版部门了解内部期刊报纸的出版情况。近年来派人到西北五省(区)新闻出版部门,搜集到内部报刊目录1500余种,其中符合西北地方文献收藏标准的就有500余种。还搜集到出版单位送缴甘肃省新闻出版局的期刊样本250余种,大部分是缺藏的内部期刊。二是与各文献编纂机构建立关系掌握出版信息。许多文献编纂机构所需资料大都取自图书馆,可以通过读者和编辑部门建立联系,掌握动态,追踪征集。近年来从甘肃省、兰州市和各机关的地方志编纂机构搜集到各类志书的送审稿30余部,工厂志83部,原始资料档案1套。
2. 3上门访求,广寻博收。
对那些零散的、过时的文献资料,不亲自登门访求,很多珍贵资料根本无法获得。1989年派专人到新疆的乌鲁木齐、吐鲁番、昌吉等7个地区搜集各类非正式出版文献130种,其中有63个地区(县)的农业区划资料非常有价值。对原始馆藏残缺的部分文献,千方百计地利用各种书目,从全国各馆的收藏中,通过传抄、复制等手段尽量补齐。例如对馆藏所缺的202种陕西方志,通过《中国地方志综录》,从北京、上海、南京、西安、武汉等地先后补配了44种。再如,七八十年代的甘肃全省各种地图馆内基本缺藏,几次走访有关部门,才得以在积压多年,尘土久封的测绘局库房中,亲自动手补配全省各县地图95种,186幅。另外,与有关单位建立长期资料交换关系,是几十年来一直坚持的工作,收效也可观,仅1984~1994年10年中,通过资料交换,共获得西北地方文献1941种、3844册。
3 建全的目录组织与配套的目录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西北经济建设的发展,西北问题的研究广度和深度,远非前代所比。但研究西北问题,必须要从研究西北文献入手,这就要编制能够全面揭示西北文献状况的各类型书目索引,帮助研究者搜集、分析并正确地运用文献,为研究者提供良好的文献环境。甘肃省馆的西北地方文献卡片目录有分类、书名、著者、地区、期刊、报纸等6套。为了全面揭示馆藏,根据读者各种需要及目录工作的长期规划,编制了各种书目索引百余种。其中综合性书目34种,专题书目34种,地方志目录7种,报刊索引23种,地方出版物目录4种,地区联合目录3种。书目类型有书目、索引、文摘、馆藏目录、联合目录相辅并行,选题内容涉及到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民族宗教、文化教育、自然科学、物产资源等多方面,可以说已经建立了一个基本完备的西北文献书目体系。
3.1综合性的书目索引
综合性地方文献书目是全面反映某一地区历史、现实、发展概貌的书目。这种书目的编制将全面反映地方科学文化的发展成果,成为地区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甘肃省馆共编制这类书目12种,如《馆藏西北地方文献书目》、《西北地方报刊目录(1907~1949)》、《馆藏方志目录》、《西北地方文献索引》,以及兰州地区各种联合目录等。《西北地方文献索引(报刊)》的编制从1956年开始至今已近40年的历史,书本式目录《西北地方文献索引》(1905~1949)共收录450余种报刊资料26000余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至1977年以前的西北文献索引已有油印本印行,1978~1994年索引卡片已积累数万条之多。这几种书目索引相互配合使用,可以全面了解甘肃省图书馆和兰州地区各大院校图书馆有关西北文献的收藏情况。
3.2专题文献书目索引
根据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方针政策贯彻执行的迫切需要,结合当地国民经济建设与科学发展重大课题,甘肃省馆编制了专题书目共34种。其中,配合各时期中心任务,时效性、参考性较强的书目有24种,对本地区经济建设重点项目的完成,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1956年为了配合国家根治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的措施,就馆藏书籍编辑了《黄河书目索引》,内容包括历代黄河调查研究、黄河水文地质、黄河水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资料。地质资料对刘家峡水电站的勘测设计,坝址的选择,起到了重要参考作用。 1957年编制的《西北地区经济建设资料书目索引》,包括了馆藏的有关西北五省(区)的历史地理、矿产资源、交通运输、农林畜牧等方面的图书4000多种,资料4500余条。同时还编制了各类小型专题书目17种,内容涉及到水利资源、植物保护、沙漠改造、地理环境等。河西走廊和以定西地区为代表的中部干旱地区,是80年代甘肃农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地区。为配合省政府围绕河西商品粮基地建设和中部“三年停止破坏,五年解决温饱”的奋斗目标,及种草种树,发展畜牧、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草、畜、粮和农林牧各业同步协调发展的农村改革规划,发掘馆藏方志文献中的有关资料编辑出版了甘肃中部干旱地区、河西地区、陇南地区物产资源资料汇编3种,共74万余字,提供给决策部门及农业人员使用。
根据国内学术界发展动向,结合甘肃省馆在西北地方文献发掘研究的长远设想,已编制文史类专题书目9种。包括敦煌学研究。丝绸之路研究、民族宗教、外交关系等方面。西北是多民族地区。古代欧亚多种宗教,特别是世界3大宗教都先后经西北地区传入内地,对我国经济生活、思想文化影响颇巨。研究西北各民族的演变,宗教的传播和文化的嬗递,对加强民族团结、发展民族经济,将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此于1984~1986年,从馆藏1949年以前报刊中,选辑了有关文章525篇,做了220余万字的文摘,编辑出版了《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分册,为从事西北民族宗教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了较全面系统的历史资料。编制历时10年之久的专题书目《丝绸之路文献叙录》,共收录本世纪20年代初到1986年底有关丝绸之路的调查报告、考古发掘报告及学术论文等方面的文献764篇,写成百万字的叙录。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反映丝绸之路文化研究概貌的专著。全书基本包括了丝绸之路研究的范围和内容。《叙录》中对每篇文献的内容观点,同一问题的不同认识,以及部分作者的生平事迹都作了简要的叙述。为便于读者从不同角度进行文献检索,书后还编有文献主题索引。此书1991年被评为甘肃省第二届优秀图书。是书的出版受到中外学术界的注目。著名的目录学家顾廷龙先生、敦煌学家段文杰先生为《叙录》作序,称这是“少数人出力,多数人受惠,功德无量的好事。”“将对丝路研究起推动作用”。《中俄关系史料联合目录》是联合兰州地区各大专院校图书馆编辑的专题联合目录,收录中外文图书1702种。北京图书馆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修订编成全国性的联合目录并向全国发行。
3.3书目工作的长远规划
近年来西北各地经济文化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随着欧亚大陆桥的开通,西北将成为21世纪联结中亚、中东和欧洲的纽带,再现“丝绸之路”的繁荣。西北地方文献工作要紧密地配合这一战略规划,提前着手发掘有关这方面的文献资源,编辑各类型书目。考虑到书目工作的计划性、系统性、连续性,今后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掘文献资源,提供高质量的文献信息。①西北史地研究(包括西域史、民族关系史、宗教文化史等),②西北近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工农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史研究,③丝绸之路研究,④敦煌学研究,⑤西北考古文献的研究(包括丝绸之路考释选编、汉简研究资料目录等),⑥西北物产资源调查研究和开发利用,⑦西北自然特征的调查研究,⑧西北文献资源的调查研究等。围绕以上专题编制各类型基本书目,建成以上诸问题的文献研究中心、西北建设事业的参考中心,形成一个更加完善、系统的西北文献检索系统。
为最大限度发挥地方文献的社会作用,今后西北地方文献工作的重点是:①建立西北文献研究中心。从国家的发展和文献信息交流的需要出发,统筹规划西北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开发利用和经费安排等。指导、协调、组织与管理地区的地方文献工作,发挥地方文献的整体作用,加强地方文献工作的理论研究。联合西北五省(区)编制《西北文献联合目录》。②加强对地方文
《甘肃省图书馆的西北地方文献及书目体系建设(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