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理工论文 >> 计算机信息技术 >> 正文

地方文献工作刍议



1 地方文献的主要特点和作用

地方文献是记录有某一地域知识的一切载体。它作为祖国文化瑰宝,产生发展于一个地域特定的自然、社会环境,属于某一地域的文化积淀和历史产物。

地方文献具有如下几个主要特点:

(1)鲜明的地方性。它翔实地记录一个地域的经济、政治、文教、史地等人文与自然状况,常常被称为“省情”、“市情”、“县情”等资料,是研究地方建设发展的主要记录根据;

(2)较强的历史资料性。文献著作内容来自实际,来自基层,往往属于原始记录,信息鲜活,内容可靠,针对性强,部分具有一定保密性,且印数少,一般不重印、再版。目前有人从文献的内容及其开放性,把党政及其领导人的著作称为红色文献,把报刊及一般公开出版发行的图书称为公共信息或白色文献,把内容不健康的著作称为黄色文献,把反动书刊称为黑色文献,把不公开发行或者书刊界线不清的出版物(如各地“政协”所编印的《文史参考资料口称为灰色文献,而相当部分的地方文献正是被人视作灰色文献,倍受海内外人士青睐,并竭尽全力搜集;

(3)文献载体的广泛性。以地域知识为内容的地方文献除包括传统的印刷型之外,其记录知识的符号(文字、图像、声音等),记录手段(书写、印刷、复制、录制等)及其相应的物质载体(竹木、纸张、缩微品、音像制品、机读件、多媒体等)为其他学科文献无可比拟;

(4)内容的时代性。地方文献是时代的产物,反映一个地域的历史和现状的发展轨迹,而现状的变化即为历史,同一主题的著作往往内容有所修订,其中不仅有现实发展的更新,也有历史新发现的补充,既表现出它的内容连续性,又反映了地域发展的阶段性。

地方文献具有很强的使用价值和保存价值,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可以为认识某一地域的历史和现状提供可靠资料,所谓“地近则易核,时近则亦真”;可以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决策、规划及实施提供以资借鉴的经验,所谓“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可以为激励人们热爱乡梓,热爱祖国提供生动、具体的乡土教材,所谓“思乡愈爱国,忧国方恋乡”。为此,有人将地方文献的作用归纳为“存史、资政、励志”是非常正确的。由于地方文献具有一般文献无法替代的文献价值和社会作用,历来为人们所重视。特别是处于世纪之交的90年代兴起两股热潮,经久不衰:其一是回顾热(含收藏热),诸如关于老照片、老字号、老街道、老器物、老新闻等的图书不断出现;其二是展望热,诸如研究21世纪的论文、著作不可胜数。展望未来的基础又必须是回顾历史。看来,地方文献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头号“猎物”,身价不断攀升,就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而论,开发和利用地方文献的人士越来越多,每年接待读者都在3000人次左右,其中海外读者约占1/5。开发利用的效果也越来越好。据不完全统计,近年由各类型图书馆编印的有关地方文献的书目、索引及专题数据库达100种以上,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成果颇多,日益为社会关注。做好地方文献工作已列为各地方图书馆的首要任务。

2 地方文献工作的定位及其开发利用

自80年代以来,我国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发展迅速,成绩斐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各类型图书馆入藏地方文献数百万种(由于各地对“地方文献”的界定不一,收藏相异,难以准确统计数量),关于地方文献工作研究论文达300多篇。这主要得益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政策,全国各地经济发展,百业兴旺,出现盛世修史的局面。各级党政机关、政协及民主党派组织、人民团体、教学及科研部门为总结历史经验,研究改革发展问题,同时,各企事业单位为营造自身的文化形象的需要,掀起修史、编志以及编写出版各种地方文献的热潮。社会各方面不仅编写地方文献的积极性高,而且出版量多,资料的品种全,地方信息量大,文献内容更新快,社会需求面广,各类型、各地区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也不断完善。

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是指图书馆搜集、整理、利用地方文献的工作过程。各地区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状况决定着它能否有别于他馆,而不落“千馆一面”的俗套,是办出自己特色的关键所在。特色就是生命力,特色不仅反映优势,特色更要着重显示效益。在新的形势下,为进一步做好地方文献工作,需要明确地方文献工作的定位,加大开发利用力度,加强馆际协调、协作,以发挥更大效益。

2.1关于地方文献工作的定位

围绕地方文献工作,有三个不同概念需要加以界定,即“地方文献”、“地方文献工作”,“地方文献学”。笔者认为,当前还不存在“地方文献学”,因为建立任何学科都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特定的研究对象。“地方文献学”是研究地方文献,还是研究地方文献工作,或者既研究地方文献,也研究地方文献工作尚不明确,学科的性质是文献学的分支,还是图书馆学分支,它与图书馆学,目录学、情报学的关系如何,同样没有回答。二是要有准确的学科概念,目前我们且不谈建立一个学科的各种概念不清楚,就是最基本的“地方文献”概念也还没有完全取得共识。三是要有系统的理论。而理论的基本要素是概念,既然概念不完整,不明确,怎能去构架理论体系?四是建立起来的理论要足以能具体说明研究对象的规律,并指导和解决实际问题。可以说,目前对地方文献工作的研究仍停留于一般工作现象的描述,缺乏科学的抽象,诸多概念、原理正在探讨之中。事实证明,任何研究课题匆忙称“学”都不能提高自身的学术地位,且往往适得其反,导致忽视对实际工作经验的总结、研究,对事业发展无所裨益。

地方文献工作是一项跨行业的工作。在本行业所谓“地方文献工作”并非泛称,而是专指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有别于地方报刊、广播电视部门从事地方文献的生产、制作和传播工作,也有别于地方档案馆、博物馆、文物部门主要着重于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典藏工作,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一般不包括地方文献的生产、制作,仅局限于对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典藏、流通和开发利用的全过程。我国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肇端于何时尚未有准确界定,现代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则被公认为本世纪40年代初,由著名图书馆学家杜定友先生提倡,以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开创的采访、编目、借阅、典藏“一条龙”的“馆中之馆”模式。其工作重点在于地方文献的流通、开发、利用,向社会各界提供服务。

“地方文献”的定义,据有人统计不下200种,见仁见智,尚无定论。但尽管各种说法互有差别,其基本观点仅限于四个层面:一是以某一地域为内容的文献;二是属于一个地域的出版物;三是包括一个地域名人著作、传记及相关研究资料;四是涵盖一个地方人士著述。在本文开篇,笔者根据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GB 3792-83)对“文献”概念的界定加以延伸,把地方文献定义为“记录有某一地域知识的一切载体”,试图与众说求同,不在刻意立异,它与“某一地域为内容”或“有关本地方的一切资料”,应该是同一个意思(惟用“知识”比“内容”、“资料”更为贴切),关键在如何去理解它们。

笔者认为,“某一地域的知识”可分为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或者称为主要知识和相关知识。属于“直接”、“主要”知识,容易取得共识。如果还包括“间接”、“相关”知识,第一至第三层面的观点(第四层面观点下文另述)那就可以容纳了。界定和理解“地方文献”概念应该着眼于地方文献的社会利用,地方文献之间的关联互补,以及图书馆的实际操作。其实,以上三个层面的文献密不可分,不管它们直接或间接都与地方内容关联,否则就不能形成地方文献的完整体系。

一个地域出版了什么书刊资料,拥有多少数量的登记、统计是某一地区社会进步的综合指数的重要方面,如进而对著作定位、学术含量进行评估,就更能展示它的人文、思想倾向,社会发展水平。这些地方的出版物不管其内容涉及的学科性质均属某一地域的精神产品,是出版史料、文化志的基础材料,是地域状况研究的一个具有价值的方面,属于地方文献有机组成部分。诸如,自明清以来,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四川绵竹并称为“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乡”,尽管其年画不直接以地方知识为内容,而作为地方文献是当之无愧的。从图书馆藏书建设考虑,建立地方出版物的保存本库是十分必要的。当今全球逐步进入信息社会,在资源共享的形势下,各馆全面对入藏书刊建立保存本实在是一种盲目性,既造成馆际之间互相重复,服务质量低下,且相当馆藏文献也因保存而遭封闭,使本来就资源十分匮乏的状况“雪上加霜”。为此,各馆如能明确以地方文献作为特色藏书,并普遍建立本地区出版物的保存本,取消对所有入藏都存留保存本这一以藏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将不仅对一个馆的藏书建设,乃至对全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是一个重要改革举措。有人认为,地方版图书不应全部列入地方文献,据对甘肃人民出版社调查统计,1949~1985年出版图书4444种,其中内容具备地方文献研究性质的约400种,仅占出版总量的9%。以此为佐证,试图说明将地方出版物全部列入地方文献并无实际意义。笔者认为,这一观点显然把地方文献简单化了。试想,不全面查阅近20年来湖南出版的图书,怎能了解湖南在全国出版行业中创造的辉煌,及其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不系统掌握近年来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又怎能知晓该社的文化视野、出版质量,及其对河南文化教育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在全国产生的影响。

地方名人是指革命活动、事业成就、学术成果在历史上被世人公认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人物。某一地方名人应包括他们的祖籍或客籍,其著作内容不论是否涉及某一地域。至于某一地区名人的

《地方文献工作刍议》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7597.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计算机信息技术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