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成人.电视
儿童有多种娱乐方式,如户外多人游戏、课外阅读、玩游戏机以及看电视等。多数娱乐活动对少儿的能动性有相当的要求。看电视是家庭化、个人化行为,比其他娱乐更简单、更安全,所以电视节目似乎更能吸引低教育程度的小观众。一项1-6年级学生对课外娱乐方式的多项选择表明,在读小学的各年级少儿中,年龄越小、年级越低的少儿看电视越多。
在各类少儿节目中播出量最大的是卡通片,其中进口卡通片占领了中国少儿电视市场的极大份额,而最受欢迎的也是动画片。其他依次是娱乐游戏类、少儿电视剧、综合教育类。
调查显示,从总体趋势看,孩子的年级越高,鉴别能力越强,越喜欢外国动画片,相反,随着年龄的长大,孩子们对国产动画片的兴趣逐渐降低。尤其是到了5—6年级,喜欢国产动画片的比率由过去的徘徊在百分之三四十下降到百分之一二十;与之相适应,喜欢外国动画的比率却猛增到80%左右。
电视机普及情况决定了目前我国电视收视仍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少儿与成人共用频道十分普遍,尽管有些孩子回答自己不看成人电视,但1-6年级学生收看成人电视节目的百分比仍分别达到了57%、29%、62%、44%、42%、71%,平均在50%以上。显然,我国少儿电视观众在接受方面出现了转移趋势。少儿观众自主收视已有成人化现象。
少儿收视的成人化倾向有多种社会的、心理的、文化的隐患和弊端。而这一现象的出现和我国儿童电视儿童教育观念的危机密切相关。作为观众,虽然家长、老师、孩子们一样都是被动的、然而一旦面对孩子,家长老师又强烈地希望着能与电视共谋。孩子们需要自己的电视,必须是儿童自己的电视才能真正留住他们的目光,可是电视留下多大的自由空间供他们选择享用呢。创作多样化的儿童电视节目不仅是指板块形式风格,更意味着节目内容观念的多样。
对少儿来说,世界是丰富而多样化的。而且这种多样性和丰富性又呈现出特别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每个阶段都是特殊的经验世界,一次性的,极不确定。犹如人类本身的“史前时代”,逝去后无法重现,亦无法修复。从低幼到将近青年,孩子对世界作出独立判断的欲望越强烈,对电视提出的要求越复杂,比成人更需要通过一切可行的手段包括电视来学习认知世界,认知自身。儿童对电视文化有一种无法言说的要求:它应该像孩子的生活本身那样丰富,并且允许尝试多样化、个性化的解释,传递有关他们自身的讯息,以帮助他们作出模拟性的判断。少儿电视的形态绝不应该比成人电视简单,年龄差问题首先要考虑在内。
对童年经验这个“史前世界”的“追忆”和“缅怀”情结往往使成人以审美的态度面对儿童,选择并留存那些能满足成人审美愿望的经验模式,从而忽视了儿童经验的完整性、多义性。一个幼童因跌倒而惊慌哭泣,成人却感到他更加可爱,从内心里发出微笑,就是这个道理。恰恰是成人的审美视点阻挡了电视镜头,使观众看不到全面而完整的少儿世界。 这种态度纯属无意,但在少儿电视的创作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在经过成人审美意识过滤之后,少儿的经验世界被大大地简化了,成为被观看的“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配合、合作,必须让导演(成人)满意,符合成人意识的标准,甚至“取悦”了成人,才能获得在电视上“发言”的机会。那么少儿电视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传递他们自己的、未经“过滤”、未被“干扰”过的声音?结论是:任何有关少儿的信息都经过了成人意识“修订”,必然反映着某种成人立场,孩子们看到的“自己”是经过成人意识选定和修饰以后的“自己”,而不是完整的、真正的“自己”,他们不可能通过电视表达自己真实的需要。既然少儿看少儿与成人看少儿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那么电视以成人自身的立场限制或干扰少儿的自审视点,以成人为出发点想象少儿的精神需求就成了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
衡量一个社会是否正常健康的标准之一就是它的开放程度:它是否具有恢弘的气度容纳“多声部”的音响,在群体中是否鼓励个性的存在,是否为个性化的探索提供帮助,这个标准当然也适用于成人与少儿的关系。少儿是一个等待成人去“塑造”的素材,他们自主选择的权力非常有限,非常微弱,一切仍取决于成人境界的高下。顽冥不化的成人带着狭隘的、封闭的、陈旧的观念意识辛辛苦苦经营着少儿电视,怎么能指望孩子们领情?
(作者单位:山东教育学院,邮编:250013)
[责任编辑:木子]
(完)
少儿.成人.电视 《少儿.成人.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