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西北地方文献数据库的构想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许多大中型图书馆都已实现了业务管理自动化,即采访、编目、流通、期刊管理、联机检索等计算机管理。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在1nternt网上占有一席之地,我馆自1994年开始,根据丰富的馆藏资源和专业人员优势,自动化工程陆续展开,而建立“西北地方文献数据库”将是我馆今明两年自动化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
1 甘肃省图书馆西北地方文献藏书建设源流
1.1馆藏西北地方文献资源状况
甘肃省图书馆已有80余年的建馆历史。自本世纪初建馆之日起,就把征集各县志乘、乡贤遗著作为藏书建设的中心。到了40年代初,我国著名图书馆学家刘国钧先生在兰州创立国立西北图书馆,提出藏书建设中的三项特列任务:“募集西北文献,搜罗西北文物,编纂西北问题参考书。”(刘国钧《国立兰州图书馆与西北文化》)正式奠定了西北地方文献藏书建设的基础。自刘国钧先生到今天,历任馆长都十分重视西北地方文献的搜集、开发和利用,力图将甘肃省图书馆办成“西北文献的中心,西北文化的研究中心,西北建设的参考中心。”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逐步建成了一个学科结构合理、文献类型齐全、载体形式多样,在全国公共图书馆界占有优势的“西北地方文献”藏书体系。目前共收藏西北地方文献14265种,5万余册,其中西北史地类图书4566种,敦煌学、丝绸之路、西域研究类图书也占有很大比例。1988年甘肃省文献资源普查时,确定我馆社会科学研究级学科文献12人,达到能够支持研究决策能力第一位的是西北史地研究,敦煌学、新疆研究并列第四,甘肃省图书馆也因此成为海内外研究西北问题的文献中心。但是,在新技术革命浪潮蓬勃发展的今天,地方文献工作仍沿用传统的理论和方法,显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面对信息技术的挑战,西北地方文献工作必须利用先进的现代化信息处理技术,对作为重要文献信息资源的西北地方文献进行深层次的开发,才能使传统的地方文献工作获得新的发展,从而实现更大范围内的文献资源共享。
1.2西北地方文献的收录范围
建立西北地方文献数据库,首先要明确西北地方文献的收录范围。根据1982年文化部颁发《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的规定,地区性公共图书馆“要有重点地补充馆藏,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适合当地读者需要的藏书,本省(自治区、市)的正式出版物和有关本地的地方文献资料应尽全收集”。因此,我馆确定:凡甘肃、陕西、青海、宁夏、新疆五省(区)以及在自然区划、行政区划演变中与西北五省(区)边连地界有关的涉及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民族宗教、语言文字、文化教育、科学研究、体育卫生事业、工农业生产布局、自然资源、自然生态变化等内容的各种载体的文献资料,均属西北地方文献的收录范围(但西北五省(区)地方出版物及地方人氏著作,内容无地域待征的一律不作西北地方文献资料处理)。其中敦煌学及其研究资料,汉简及其考释研究,中西交通史(包括丝绸之路研究资料),西北民族宗教研究资料,西北历史地理研究资料,西北冰川冻土、沙漠治理资料,西北灾荒史料,西北地区石窟寺艺术及文物考古的研究考释资料等是我馆西北地方文献多年来收藏的特点和重点。近年来,随着新欧亚大陆桥——“现代丝绸之路”的贯通,特别是党中央作出了在世纪之交经济建设战略西移的决策之后,对西北地方经济建设资料的收集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之一。
1.3西北地方文献的文献源
广泛征集西北地方文献资料,保证西北地方文献数据库有充足的文献源,是建立西北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另一重要环节。地方文献搜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各出版、发行机构的征订单获取,此外,还有大量的地方文献是不通过正规售书途径的内部资料,这类文献印刷数量一般较少,且多为一次刊印,编辑出版的标准不一,不便进行书号控制,但其中包含了许多十分有价值的原始情报信息,鉴于这些特点,这类文献不为人们重视而极易流失,必须及时掌握信息,追踪征集。近年来,我馆多次派专人到西北五省(区)各新闻出版部门搜集到内部报刊目录1500余种,其中符合西北地方文献收藏标准的有500余种,采取信函征订。另外,我们还与各文献编纂机构建立关系,掌握文献出版信息,近年来我们从甘肃省、兰州市及各机关的志书编纂机构,搜集到大量的各类志书的送审稿、工厂志和原始资料档案。我们还积极参加省内外有关西北问题研究的学会、协会,如“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丝绸之路研究会”、“省地方志学会”等,及时掌握学术研究动态,搜集会议专集、论文汇编等。对那些零散的、过时的文献资料,我们还亲自登门访求。从80年代以来我馆多次向有关部门宣传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要性,通过政府行为建立地方文献呈缴制,1996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中国共产党甘肃省委宣传部颁发了《关于征集省内出版的图书杂志、音像制品及内部资料样本的通知》,以保证文献资源的系统收藏。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丰富的藏书资源为建立西北地方文献数据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4西北地方文献的深层次开发
馆藏资源的开发,同时也是一种资源的再建设,为了提高西北地方文献的馆藏质量和广泛的利用率,我馆多年来一直把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的开发,作为西北地方文献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有意识、有目的地责成有专业特长的人员广览群书、选择专题、摘录资料、汇编成册,已刊印出版的资料有《西北地区经济建设资料书目索引》、《黄河书目索引》、《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分为甘肃、新疆、青海、宁夏四部分)、《甘肃地区物产资源资料汇编》(包括河西地区、中部干旱地区、陇南地区暨天水市三部分)、《丝绸之路文献叙录》,《西北稀见方志》、《西北地方文献报刊索引》、《西北研究通讯》等30余种。自1988年以来,我馆作为全国文献缩微中心的15个工作点之一,开始拍摄西北五省(区)的方志,古籍善本和解放前出版的报纸、期刊,另外还拍摄了《西北少数民族资料专辑》和《西北历史地理资料专辑》等。通过这种挖掘、研究、提炼、归纳己有的馆藏各类文献中的西北地方文献信息,使之方便有序的一系列工作,为西北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基础。
2 建立多种类型的馆藏西北地方文献数据库
鉴于西北地方文献学科覆盖面广、内容繁杂、载体形式多样的特点,所以在建立西北地方文献数据库时,理应选择利用率高,有一定学术和史料价值的文献,逐步建立类型齐全的数据库,如书目数据库、专题数据库、报刊索引数据库、文摘数据库、全文数据库、照片数据库、拓片数据库等等,以便向用户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但因目前我馆西北地方文献数据库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研究,不宜全面铺开,应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根据我馆西北地方文献的藏书重点和特点,以及以往传统书目工作的基础,可先从建立馆藏西北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报刊索引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着手为宜。
2.1硬件环境
建立西北地方文献数据库的目的就是收录和存贮反映西北历史和现状的地方文献资料,编辑出版综合性的西北地方文献通报书目和各种专题的西北地方文献目录,为广大读者提供文献检索服务,并通过联机网络同其他兄弟馆联网,逐步实现西北地方文献的联机编目和检索,从而促进地区性的资源共享。为实现这一目标,选择具有良好汉字处理功能和远程通讯能力的微型电脑作为数据录入工作站和脱机检索系统,是必不可少的。
目前,我馆采用的网络系统如图所示:
以总线通道为主干,结合星型和Rs232串行连接,构成网络系统。两台主服务器采用美国COMPAQ公司原装PL2500型服务器,64MECC内存,4.3G可插拔硬盘,操作系统为较成熟的UN1X5.0,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安全性。系统还利用一台PC机作第三联机备份,网络可通过该服务器实现DOS与UNIX格式的相互输入、输出。终端服务器可将任何RS-232串行设备连接到网络UNIX主机上,如登录的UNIX主机发生故障,能够灵活改登到其他主机上,不用重新接线,安全、易用。总之,系统的设计具有先进性、适用性、安全性,不但适合我馆业务运行规范,而且也适合地区或全国网络发展的需要。
2.2软件环境
我馆自动化系统采用的是文化部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ILAS。ILAS推出近10年了,用户遍及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图书馆500多家。此系统功能完备,书目数据格式是国标CNMARC格式,在数据交换与网络的数据共享上具有极大的优势,采用可变长的存贮方式,节省空间,可为书目数据中所有有检索意义的字段中的子字段建立索引,如不同形式的正题名、有意义的副题名、分卷册题名、所有责任者、主题词、ISBN或统一书号、分类号、索书号等,并可组合条件检索,排序输出,提供全屏编辑的书目数据录入方法,编辑命令联机帮助,待输入字段与子字段自动提示,同类内容的数据自动追加,并对各种数据进行多方位的安全性与完整性保护。输出的产品包括:卡片、书本目录、机读目录、书标、财产账、订单、通知单、催询单、统计报表等。以上功能对建立西北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提供了系统保障。
报刊索引数据库和以图书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数据库建设,除了外部特征检索外,对某些特定文献还应作二次文献检索,即文摘或全文检索。这些在项目编制、著录格式等方面目前的ILAS系统是否能满足我们的要求,还有待于调研。
2.3西北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的建设
《关于建设西北地方文献数据库的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