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方文献若干问题的思考
近10年来,关于地方文献理论与实践问题,笔者先后发表过几篇不成熟的文章,谈了一些想法和意见,反思起来,觉得思路比较分散,构架轮廓也不很清晰,某些问题的阐释缺乏理论底蕴。有鉴于此,拟在条理、深化过去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地方文献工作实践的现实考察,综合地思考地方文献理论与实践中的有关问题,旨在较为完整、准确地反映个人意见,以教正于从事地方文献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专家、学者和地方文献工作者。
1 地方文献的概念
要想做好地方文献工作,建设地方文献数据库,首先必须对地方文献的概念有一个共同的认识,有一个共同概念。这个概念要标准、规范,便于理解和实际操作,否则,各个图书馆就会各行其是,以至于出现地方文献工作大相径庭的局面。因此首要的是给地方文献一个清楚、确切的定义,揭示其内涵。地方文献的属概念是文献。那么什么叫文献?《辞海》(1989年版):“文献原指典籍与宿贤。《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朱熹注:‘文,典籍也;献,贤也。’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如:历史文献。亦指与某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如:医学文献。今又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将人类知识记录在各种载体(如纸张、胶片、磁带等)上。”(辞源)(修订本)“文献”:“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多闻熟悉掌故的人。《论语·八佾):……。后指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1983年7月颁布的《文献著录总则)(CB3792.1-83)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这种定义已被国家权威工具书《辞海》(1989年版)所采纳,《图书馆学百科全书》添足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由4个要素组成:(1)所记录的知识和信息,即文献的内容。(2)记录知识和信息的符号,文献中的知识和信息是借助于文字、图表、声音、图像等记录下来并为人们所感知的。(3)用于记录知识和信息的物质载体,如竹简、纸张、胶卷、胶片等,它是文献的外在形式。(4)记录的方式或手段,如铸刻、书写、印刷、复制、录音、录像等,它们是知识、信息与载体的联系方式。“文献”的概念随着历史的演变而演变,古今定义有数10种之多,我们给“文献”定义不应拘泥于古代学者对“文献”的诠释,而应该定位在当代认识的水平上。因此,“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这样简要而明确的定义应该成为权威性的界说,得到学术界的认同,不要再穿凿附会,标新立异。玩概念游戏只会混淆视听,贻误工作,地方文献是文献的种概念,在文献这一属概念下,地方文献与其他类型文献的本质区别在于“内容上具有地方特征”,循此思路,地方文献就是内容上具有地方特征的区域性文献。
2 地方文献的作用
地方文献是某一地域内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的群体活动方式的记录,是地方文化的沉淀,是认识某一地域的工具。具体地说,它有着资政、励志、存史的作用。资政:一是为地方各级领导机关和有关部门在制定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规划和措施时提供地方资料和历史借鉴,避免决策的主观性和盲目性;二是为地区经济建设提供详实可靠的信息资料,进而发掘地方资源,发挥地方经济优势,推动地方经济建设;三是为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员了解有关专业的历史和现状,从事专业的研究提供系统资料。励志:首先是为各地、各部门进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参考资料;其次是弘扬地方文化,引发人们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和自豪感。例如湖南图书馆编辑出版的《湖南院士风采》,收录湘籍和在湘工作的两院院士近90位,从不同侧面展现出院士们辉煌的人生风采。在湖南这块土地上,不仅孕育了彪炳当代中国史册的众多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艺术家,也涌现出了众多成就卓越的科学家。作为湖南人应该为他们感到骄傲和自豪,激发出建设好湖南的壮志豪情。存史:主要是为子孙后代保存地方史料;也为修志、编写年鉴、地方百科全书提供历史的和现实的资料。在前几年修志热潮中,地方文献借阅往往是先预约后再等图书馆通知,图书馆的社会作用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例如湘潭市修志人员在湖南图书馆查到了几本30年代湘潭县的统计资料,如获至宝,解决了问题。
3 地方文献的特征
地方文献属于文献的范畴,同样具有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特征。而其本质特征是什么呢?所谓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别显著的征象、标志。地方文献的本质特征是由地方文献的作用所决定的。
3.1地方区域性
这是地方文献本质特征。地方区域性是指地方文献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反映某一区域范围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山川河流、气候灾异、建制沿革、物产资源、语言文字、风俗人情、名胜古迹、政治军事、经济生活、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地方区域性是一个地理空间概念,小到一个自然村,大到一个国家,甚至整个地球。地方文献的地方区域一般来讲是相对一个国家而言的,是国家领土所辖的某一个部分,如湖南地方文献、广东地方文献,似乎没有“中国地方文献”、“日本地方文献”之说。
3.2历史资料性
这是地方文献非本质的主要特征。地方文献要起到资政、励志、存史的作用,必须具有历史价值,能够提供重复使用。凡是内容涉及某一地方的图书文物资料,而不论其出版形式、出版地、出版者以及出版物载体如何,都应视为地方文献。但有一部分不具备史料价值,如大量的单位和个人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经验总结、会议交流材料等等。有的甚至是“文献垃圾”,如涉及地方的色情作品;严重歪曲现实的出版物;“文革”中诬陷当地党政领导的所谓“罪证材料”等等,都不宜不加选择地一律纳入地方文献收藏范围。如果说地方区域性是地方文献“范围选择”的要求的话,那历史资料性就是进行“质量选择”的准则。
4 地方文献的收集范围
地方文献的收集范围可以考虑从时间、空间、内容三方面来确定。
4.1时间范围
地方文献包容古今,只要记录有地方知识的各种载体,都在收集之列。严格地讲,不存在时间范围,只有其时间的界定,如有古代的、近现代的、当代的之分。
4.2空间范围
地方文献的空间范围是指地理空间,一般是以现行的行政区划为准。但也不要割断历史,不同的历史时期,行政区划变化比较大。如湖南湘乡,是清代大儒曾国藩的家乡,有“曾湘乡”之称。1949年以后,湘乡属地逐渐划出成立双峰县、娄底市,还析出一部分给了涟源市、冷水江市。曾国藩的家乡富厚里已划为双峰县属地。杨沫、白杨是同胞姊妹,在一本权威性的人物工具书里,杨沫原籍湖南湘阴,白杨原籍湖南汩罗,如果是熟悉杨沫、白杨两姊妹的人看了这本工具书的介绍就会疑窦顿生,其实汩罗是1966年从湘阴分划出来的,杨沫、白杨原籍湖南湘阴(今汩罗)。由于统治阶级权力的作用,行政区划是可以变更的。在进行地方文献收集时,要充分考虑人为因素导致的行政区划的变化。同时,要考虑因为地理、民族、语言、宗教等因素影响形成的自然区划。如洞庭湖区,它是以洞庭湖为中心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紧密联系的河湖冲积平原与环湖丘岗低山地带,包括湘鄂两省23个县(市)及江陵、枝江两县各一小块,其中湖南省境内20个县(市)。搜集洞庭湖区的文献资料,就必须收集湘鄂两省23个县(市)的资料,湖南图书馆编印的《洞庭湖区史料汇编》就是这一指导思想下的产物,洞庭湖区是一个整体,不可能单纯用“行政区划”去肢解它们。又如,湖南的汉语方言大致可分为湘语、西南官话、赣语、客家话、乡话、湘南土话,因此,在收集湘东、湘东南一带的赣语、客家话资料时,势必涉及江西、广东部分地区。
4.3内容范围
地方文献是某一地域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知识记录,天、地、人、事、物,包罗无遗。地方文献按出版形式可以分为图书、连续出版物、档案、实物资料以及其他资料,如谱谍、碑刻拓片、图录、表册等。而从具体内容上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若干方面:
(1)全面报导和反映某一地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各个方面,如综合性志书、手册、年鉴、报纸、期刊、百科全书等;
(2)地方党政机关、群众团体及其负责人活动的材料,如会议文件、公报、法规汇编、讲话稿等;
(3)考察和研究某一地方的资料,如调查报告、游记等;
(4)从历史的角度反映和记述某一地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状况的资料,包括通史、革命史料、党史资料、文史资料等;
(5)某一地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建制沿革、疆域变迁、人口增减的资料,如地图集、地形地貌等;
(6)某一地域民族或家族起源、演变、繁衍生息,语言文字、风俗人情、宗教信仰的资料;
(7)某一地域的水文、气象、气候、灾异的资料;
(8)有关某一地域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医药卫生、环境保护等各项事业的历史和现状;
(9)有关物产分布、资源调查、经济发展的资料,如资源分布图谱、统计资料、经济区划等;
(10)某一地域党政组织机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学校厂矿、企事业单位的设置和变化;
《关于地方文献若干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