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新闻传媒学论文 >> 正文

电视读报节目的“喜”与“忧”


电视媒体“声画并茂”的优势。
三.主观太重,造成信息“变形”
根据英国传播学者霍尔的“编码——译码”理论,传、受过程就是“编码→译码”的过程,这一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有可能造成信息的模糊甚至错误解读。电视读报节目存在的另一个不足是主观性太重。为了追求个性化特征,主持人的都会对报章新闻做一番点评,其中一些点评比较睿智,另有一些则过头了,主要是评论过多地引申或与报纸文章原意不符。电视读报节目本来就是不很完整的“介绍”,加上主观色彩浓厚的解读,必然会造成信息的变形和误传。观众所获得取的信息或观点与报纸本来面目相差甚远,这种误导或许不是有意,有时不太明显,然而对于有些敏感话题的误传信息,导致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四条策略 谈应对
一.优化节目编排
为了避免节目单调的弊病,节目编排应追求灵活性。“有报天天读”之所以看起来不呆板,功劳之一在于其多层次的节目编排形式。二十五分钟的节目被分成了六个板块,这些板块有机组合,避免了主持人从开始一口气“读”到结束,在紧张的节奏中创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特别是“天天有话儿”、“天天浮世绘”结合音乐、书法、电脑动画诸多手段,给沉闷的节目吹入了一缕清新的空气,给人以直观、生动的感觉。

   
电视读报节目的“喜”与“忧”(第3页)  
优化节目编排应注意两个原则:一是适配性原则,即节目形式应与节目定位、节目内容相适应;二是生动性原则,本来就先天不足的节目如果再加上呆板的编排,无异于自残。电视读报节目不能一味地“读”,要在节目中充分利用生动的电视手段,在结构编排中加入一些合适的音、画因素,让这些音画素材更好地诠释节目内容。
二.改善播报风格
自从陈鲁豫在“凤凰早班车”开创了“说新闻”后,新闻的播报风格就变得更具个性和亲和力,无论学术界对此作何评价,值得肯定的是她得到了 大多数观众的喜爱。电视读报节目的播报风格没有统一的标准,但至少要避免过分的没有感情色彩的“播音腔”。播报风格的改变主要表现在语言风格上,不妨向“说新闻”取经,多些口语化、个性化,把“读报”与“聊报”、“评报”相结合,语言风趣些、点评深刻些、神态自然些,做到亦庄亦谐。这对主持人可能要求太高,需要有深厚的知识积累、不同凡响的洞察力和独具特色的个性魅力,因而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这要求在主持人的挑选上要“人”符其“位”。骆新、杨锦麟在读报时这一点做得较好,能充分运用肢体语言,表情丰富。
三.让评论恰倒好处
每个读报类节目都有或多或少的评论,这是不争的事实。评论本身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因此读报类节目更应该注意评论的“度”,使之恰倒好处。这里的“度”是指读报时一则不要轻率地点评;二是即使点评也要恰当、有根据,不要没有边际、过多地引申,言多必失。评论应当是从新闻事实中得出的,要忠实于报章原意,不能随意添油加醋,更不能歪曲原意。
四.摆正“读报类节目”的位置
面对如今电视节目盲目克隆、跟风而上的恶习,有必要对电视报摘类节目提个醒:电视读报类节目再好也不可能代替其它新闻节目的主体地位,它只能作为对电视媒体自身新闻资源不足的补充。利用电视摄录设备制作的电视新闻才是电视独特魅力所在,其产生的现场感和生动性、直观性是其它媒体难以达到的。电视媒体要始终重视原创新闻的份额和地位。如果电视媒体过多地开设报摘类新闻节目,过多地实行“拿来主义”,那无疑是舍本逐末。
(作者:江西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330047 / 0791-8190782)
注释:
①张志安:《东方卫视:目标锁定“都市先锋”》,载《传媒观察》2004年第2期。
②摘自凤凰网www.phoenixtv.com.cn/home/phoenixtv/zhengwent/jiemujieshao.html。
③陈信凌编:《广播电视通论》,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年8月,第70页
④⑥林林,张玉川:《凤凰卫视的“有报天天读”,载《传媒观察》2004年第2期。
⑤任小浩,赵凤琴:《点击<南京零距离>》,载《电视研究》2004年第3期。

   
电视读报节目的“喜”与“忧”(第3页)

《电视读报节目的“喜”与“忧”(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7835.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新闻传媒学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