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读报节目的“喜”与“忧”
在媒体激烈竞争的态势下,新老媒体的交流与融合不可避免。电视读报节目的开设,便是电视媒体与报纸相互融合的生动体现。目前,开设了电视读报类节目的媒体可以罗列出一大串:央视新闻频道早间节目“媒体广场”汇集了各家媒体的新闻资讯;央视经济频道《第一时间》栏目中的一个重要板块干脆就叫《读报》;凤凰卫视2003年3月推出了一档由杨锦麟主持的“有报天天读”,形式新颖,风格独特;南京电视台城市频道的名牌节目《南京零距离》中的“孟非读报”是该节目中收视率最高的栏目;新该版的东方卫视也在早上《看东方》节目中开设了一个15分钟的读报节目“早报早知道”……电视读报节目的频繁推出,一方面反映了传媒激烈竞争下的电视媒体不断创新的势头;同时也体现了多种媒体的融合与优势互补。但是冷静头脑对这种现象作一番客观分析发现,电视读报类节目的出现却又是“让人欢喜让人忧”。
四大亮点 令人“喜”
电视读报类节目整合诸多媒体的信息资源,为纸质媒体电视化传播开辟了一条新路,其特征和喜人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投入成本低,资源取之不尽
每一类电视节目的开办,媒体都不得不考虑投入与产出(效益),如能找到低投入高效益的节目形态,自然为媒体所青睐。报摘类电视新闻节目正适应了这一要求。报摘类电视新闻节目的形式较为简洁,投入不多,无非就是几十份报纸加一两台电脑再配上解说。即使在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的情况下,为了平衡节目编排,媒体开办电视读报节目也不是件难事。上海东方卫视节目创意总监兼“早报早知道”节目主持人“骆新甚至开玩笑说,他负责的每天早上15分钟的读报节目是‘最节约的节目’”。①电视读报类节目的资源取之不尽也是其优势之一。报纸仍是当今的主流媒体之一,据统计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多达2000多种,再加上“两岸三地”乃至外文报纸,这真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媒信息库,它为电视读报节目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也正是这个用之不竭的“金库”,决定了电视读报类节目的性质只能是新闻的“二传手”,不必投入大量的采编人员,自然也降低了节目的制作和播出成本。
二.资讯整合,拓宽新闻视野
媒体联动是传媒市场激烈竞争的产物。信息技术高速发达的时代,任何一家媒体都无法单凭一家之力穷尽天下新闻,传媒资讯是以“共享”的方式存在和传播的。作为主流媒体的报纸,在新闻采集和发布上,仍有自己的传统优势。电视读报类节目以众多报纸为选择对象,融汇多家传媒信息,经筛选、浓缩后向观众发送,无疑拓宽了新闻的视野和信息的广度。这从它们的栏目定位就能看出:“浓缩报道,探知社会当天的最新动向,助你做出正确的判断及决策。有报天天读搜罗全球主流的媒体和重要报纸、杂志的最新信息和精华焦点。”②它一贯兼顾“两岸三地”的大中华视角,关心全球重要报刊的头条、焦点,触角伸及全世界,努力做到“一个事件,多种声音”,如3月30日的节目关于“台湾大选”的话题,所选取的文章分别来自《国际先驱导报》、《文汇报》、《联合报》、《中国时报》、《明报》、《经济日报》、《大公报》、《信报》等著名报刊。电视读报节目的开办,某种意义上说也有利于宣传报纸的品牌和声望。
从受众来看,传统的个人读报虽然可以自由选择,却无法做到在极短的时间内纵览天下大事。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坐下来细细翻阅各家报纸,也不可能每人手中都订有如此之多的报纸。而今电视报摘类节目对各家报纸的信息进行整合、浓缩,向观众传送,观众便可以在不太多的时间内“概览”天下风云变幻——只能是概览,何乐而不为呢?这大概也是报摘类电视新闻节目赢得观众喜爱的原因之一吧。
电视读报节目对资讯的整合利用、对新闻视野的拓宽和信息量的丰富,为媒体自身参与竞争、灵活应变充实了基础。电视读报节目也有助于电视采报纸新闻之长,弥补自身理性与深度不够的缺憾。当然,电视媒体对新闻资源的选择和梳理,受益最大的是广大受众。
三.电视化传播,节目形式通俗
心理学研究表明,从记忆效果看,听到信息能记住20%,看到的信息能记住30%,边看边听的能记住50%之多。③ 报纸新闻是静态传播、平面传播的,无法倾注视听感受。报纸通过电视传播,就增加了视觉、听觉特征,调动了观众多维空间、多感官的参与,变得直观而生动。电视读报节目使受众避免了个人读报时的单调模式。为了使节目更加吸引人,电视人挖空心思,在画面处理上,既有报纸版面的展现,也有主持人的生动形象,主持人还能利用电脑连线在所读的文章上圈圈点点,引导观众有选择有重点地阅读。再加上主持人风格独特、幽默风趣的点评 《电视读报节目的“喜”与“忧”》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7835.html
四大亮点 令人“喜”
电视读报类节目整合诸多媒体的信息资源,为纸质媒体电视化传播开辟了一条新路,其特征和喜人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投入成本低,资源取之不尽
每一类电视节目的开办,媒体都不得不考虑投入与产出(效益),如能找到低投入高效益的节目形态,自然为媒体所青睐。报摘类电视新闻节目正适应了这一要求。报摘类电视新闻节目的形式较为简洁,投入不多,无非就是几十份报纸加一两台电脑再配上解说。即使在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的情况下,为了平衡节目编排,媒体开办电视读报节目也不是件难事。上海东方卫视节目创意总监兼“早报早知道”节目主持人“骆新甚至开玩笑说,他负责的每天早上15分钟的读报节目是‘最节约的节目’”。①电视读报类节目的资源取之不尽也是其优势之一。报纸仍是当今的主流媒体之一,据统计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多达2000多种,再加上“两岸三地”乃至外文报纸,这真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媒信息库,它为电视读报节目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也正是这个用之不竭的“金库”,决定了电视读报类节目的性质只能是新闻的“二传手”,不必投入大量的采编人员,自然也降低了节目的制作和播出成本。
二.资讯整合,拓宽新闻视野
媒体联动是传媒市场激烈竞争的产物。信息技术高速发达的时代,任何一家媒体都无法单凭一家之力穷尽天下新闻,传媒资讯是以“共享”的方式存在和传播的。作为主流媒体的报纸,在新闻采集和发布上,仍有自己的传统优势。电视读报类节目以众多报纸为选择对象,融汇多家传媒信息,经筛选、浓缩后向观众发送,无疑拓宽了新闻的视野和信息的广度。这从它们的栏目定位就能看出:“浓缩报道,探知社会当天的最新动向,助你做出正确的判断及决策。有报天天读搜罗全球主流的媒体和重要报纸、杂志的最新信息和精华焦点。”②它一贯兼顾“两岸三地”的大中华视角,关心全球重要报刊的头条、焦点,触角伸及全世界,努力做到“一个事件,多种声音”,如3月30日的节目关于“台湾大选”的话题,所选取的文章分别来自《国际先驱导报》、《文汇报》、《联合报》、《中国时报》、《明报》、《经济日报》、《大公报》、《信报》等著名报刊。电视读报节目的开办,某种意义上说也有利于宣传报纸的品牌和声望。
从受众来看,传统的个人读报虽然可以自由选择,却无法做到在极短的时间内纵览天下大事。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坐下来细细翻阅各家报纸,也不可能每人手中都订有如此之多的报纸。而今电视报摘类节目对各家报纸的信息进行整合、浓缩,向观众传送,观众便可以在不太多的时间内“概览”天下风云变幻——只能是概览,何乐而不为呢?这大概也是报摘类电视新闻节目赢得观众喜爱的原因之一吧。
电视读报节目对资讯的整合利用、对新闻视野的拓宽和信息量的丰富,为媒体自身参与竞争、灵活应变充实了基础。电视读报节目也有助于电视采报纸新闻之长,弥补自身理性与深度不够的缺憾。当然,电视媒体对新闻资源的选择和梳理,受益最大的是广大受众。
三.电视化传播,节目形式通俗
心理学研究表明,从记忆效果看,听到信息能记住20%,看到的信息能记住30%,边看边听的能记住50%之多。③ 报纸新闻是静态传播、平面传播的,无法倾注视听感受。报纸通过电视传播,就增加了视觉、听觉特征,调动了观众多维空间、多感官的参与,变得直观而生动。电视读报节目使受众避免了个人读报时的单调模式。为了使节目更加吸引人,电视人挖空心思,在画面处理上,既有报纸版面的展现,也有主持人的生动形象,主持人还能利用电脑连线在所读的文章上圈圈点点,引导观众有选择有重点地阅读。再加上主持人风格独特、幽默风趣的点评 《电视读报节目的“喜”与“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