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图书馆地方文献事业的未来发展与走向
研究型用户的目标是探索未知领域,其信息需求难以准确预见,因而他们习惯于自己查阅一次文献。在资料的查找过程中,其信息需求随时可能发生变化或扩充,这种变化直接影响到科研课题的发展方向和进程。地方文献工作者对这类用户的服务方式,以提供书目、索引和信息数据库等二次文献为主。国内开展地方文献工作较早的省级图书馆,编制过大量有关本地地方文献的知见目录、馆藏目录、联合目录,尤其是各种类型的专题目录和索引[4]。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部16名工作人员中,即有7人从事专职的二次文献编制工作。
应用型用户所需要的信息具有明确的专指性、时效性和实用目的。他们希望在明确的时间周期内,得到完整、适用的信息产品,而非零散的信息原材料。因为他们要将这种信息产品作为一种生产资料,直接投入到自身的事业中去,从而降低时间和资金的总体投入。这实际上是地方文献工作者与用户之间的一次劳务协作。信息服务者通过参考咨询和专题文献信息服务,向用户提供“量身定作”的信息产品,并要对用户的使用效果承担一定的责任。 无论是藏书建设还是读者服务,地方文献工作的业务骨干肯定应该是一些专业人员。他们应该具备专家型的知识结构,除掌握信息科学的常规知识与技能外,还必须把握本地地方文献所涉及到的基本知识领域;为了能够提供理想的信息服务,还要掌握信息用户的事业所涉及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无论在图书馆、信息市场,还是更广大的社会领域,他们都应该以地方文献专家、地方文化专家,而不仅仅是图书馆专家的身份出现。
综上所述,无论地方文献机构设在什么样的图书馆中,其本质都近似于科学图书馆和参考图书馆。在未来的地方文献工作中,图书馆工作者将会迅速地意识到这一差异,进而强调其专业特征,设置地方文献专藏库,设置专业工作机构,制定专门的操作规范,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使地方文献工作的特色及效果很好地发挥出来。
与这样的发展走向相配合,在图书信息的事业管理方面,也需要制定出与地方文献事业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为了培养高级人才,高等院校也将设置相应的课程;地方文献科学的研究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历程。
二、处理手段现代化
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为信息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中,图书馆的模式也要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而新模式的特点之一就是信息处理手段的现代化。
手段现代化的前提是观念的现代化,而观念现代化的关键在于事业决策者的观念整。1998年10月2日,李岚清副总理在视察北京图书馆时指出:“未来图书馆的模式,应该是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将文献资源数字化,通过网络与全国连接,乃至与世界连接,这是个方向。”“要更新图书馆观念,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实现图书馆资源的共享。” 在文献资源数字化和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图书馆需要处理的文献信息资源发生了质的变化:取消重复投入,实现社会化分工。大型的专业图书馆只负责处理自己分担的那一部分专业化的文献信息,并将经过处理的数字化信息付诸共享;而大多数中小型图书馆则只参与共享,基本上不负责生产信息数据。
但毫无疑问,无论各级地方图书馆是否还负有其他的分工与责任,它肯定应该是本地地方文献的采访、典藏和数据生产中心。此时,地方图书馆所面对的服务对象是全世界的信息用户;就本地地方文献而言,地方图书馆是全世界的头号专业权威,这份责任显然重了很多。
尽管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可能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但由于各地的地方文献只占全部文献资源总量较小的一个部分,因而数字化进程的可行性较好,例如:首都图书馆的藏书在百万种以上,而北京地方文献的种数却只有2万,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书目数据库的建设已接近完成,按这个速度计算,完成全文数据库的建设所投入的时间也是可以接受的。
已往的地方文献信息服务仅限于阵地式服务,读者必须到馆阅览。即便是参考咨询服务,也只是应用了电话答询和文献复制等有限的新技术,读者仍然必需到馆,服务的人次和信息量也受到很大局限。鉴于地方文献著述与载体形式的多样化,在己往的工作中,金石拓片、大型舆图、照片、录像,以及声音资料的使用与开发效率,受到了极大的局限。
在建设数字化图书馆的过程中,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这将把地方文献事业推到一个无限广大的领域。无论是何种媒体形式的地方文献信息,其检索和阅览既可以在图书馆内完成,也可以通过网络终端,在世界任何地点完成。地方文献信息的数字化,使得信息产品的编辑和开发,变成了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情。除现有的产品形式外,将会在新技术的背景下出现众多崭新的产品形式。信息的远程传递,也将使地方文献信息供求双方的关系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三、经营管理产业化
公共图书馆主要是公益事业。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适当的产业化经营不但是允许的,也是必要的,这就需要改革[5]。这种改革的关键在于观念的调整,在于经营思想的变革。
已往,图书馆向社会推出的产品中虽然也包括书目索引、参考咨询等形式的信息产品,然而占压倒优势的产品形式仍然是阵地式的一次文献流通,而且流通的品种只占全部文献资源中较小的一个比例。为了这样的产出,国家却必须向图书馆投入可观的经费,加上重复建设和分散投入的因素,投入产出比极不理想,而图书馆事业也只能在低水平层次发展。
一次文献流通类似于市场流通中的原材料销售。图书馆虽然拥有足够的文献信息资源,却缺乏经过深层次加工、形式多样的适用信息产品。因而,充分利用现有的图书信息资源,“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推动学术的发展”,“把宝贵的资源普及化,用来提高我们全民族的文化素质”,[6] 应该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途径。
在适度产业化经营的背景下,地方文献信息产品是地方图书馆手中最可行的拳头产品。
在信息市场上,地方文献用户的选择方向,以及生产地方文献信息产品所需原材料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唯一性。因而在市场范围划分方面,地方图书馆占有极大的优势,即便同是地方图书馆,在选题方面也不会发生冲突。这种产品对本地区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对本地区之外,则代表着一种独一无二的地域文化。
地方文献信息服务的前景,在以北京图书馆为依托的“全国图书馆咨询协作网”的运作方面已初现端倪。该网连接国际互联网和国内四大网络,吸引、包容信息产品的供求双方。在这个网上,除个别特殊的专业信息产品外,地方图书馆最具竞争力的产品仍然是地方文献信息产品。
在资源共享、联合采购的前提下,图书馆的常规采购经费和处理常规业务的人员数量将逐步下降,省下来的经费和人力便可以投入地方文献专藏的建设与地方文献信息的深加工。地方文献的产业化经营需要一批学有专长的专业人才,这是需要引起地方图书馆经营者高度注意的问题。
为了达到地方文献信息增值的目的,需要对其进行深层次加工,这就需要培养和使用一批相对成熟的地方文献专家。然而,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源和成熟的地方文献专家仅仅相当于工厂车间里的原材料和技术工人,要想让这条生产线运转起来,还需要营运和管理模式,需要门市和市场,需要熟悉经营管理和市场运作的人才,更需要与当代社会环境相互适应的信息服务观念。
事业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的竞争,未雨绸缪,地方图书馆的当务之急是在新时代即将到来之际,培养出一批处理地方文献信息的专家和地方文献产业化经营的专家来。
注释:
1.黄瑞禄.地方所情报工作的特色.情报资料工作,1988(3):30
2.周文骏主编.图书馆学情报学词典.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
3.韩朴.地方文献分类思想研究.全国图书馆地方文献理论与实践研讨会,1998.5
4.韩朴.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文津出版社,1992
5.李岚清副总理视察北京图书馆时的讲话,1998年10月2日
6.同上
〔出处〕 《中国图书馆事业二十年》
《论我国图书馆地方文献事业的未来发展与走向(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