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正文

探析就业优先战略的内涵


就业问题是当前中国一个带有全局性影响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以就业优先取代增长优先战略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率、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和国际收支平衡都是重要的宏观调控目标。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坚持实行的“增长优先”战略,使中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改观。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由劳动力供大于求、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经济体制转轨和城乡二元结构调整等综合性因素所导致的就业矛盾日益尖锐和突出,已经成为“一个带有全局性影响的重大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的经济和社会学家指出,中国应当转变过去“增长优先”的经济模式,树立 “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这既是经济增长追求的目标,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保证。

就业优先战略的内涵十分丰富,目前理论界正在进行探讨和研究。笔者认为,作为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就业优先战略既是前瞻性和现实性的统一,也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其内涵应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提高就业弹性 促进就业增长

扩大就业的基础是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但人们总习惯地认为,只要保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就业的增长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保障。从理论上分析,这种认识并不错。因为经济学理论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率越高,劳动力需求越大。然而,我国经济正处于战略调整和升级阶段,“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事实上并不存在。我国“八五”期间就是典型的高增长却低就业。可见,经济增长固然是就业增长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但却不是充分条件,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就能增加就业,现实生活中也确实存在失业型的经济增长。这里就涉及到就业弹性问题。所谓就业弹性,就是指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率。就业弹性一定,提高经济增长率,就可以增加就业量;经济增长率一定,提高就业弹性,也可增加就业量。根据我国的实际,相对来说,在保持一定增长速度的同时,提高就业弹性则更为现实,难度也小些。根据中国社科院蔡 的研究,目前我国经济的总体就业弹性为0.1,也就是说,GDP增长1个点,只能带动0.1个百分点的就业增长,大约是80万人(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就业弹性大约是0.3—0.4)。按照这样的就业弹性,目前我国每年经济增长只能吸纳800万人左右,这显然与经济增长的社会正效应不相适应。因此,要把增加就业弹性,改善就业基础,作为贯彻就业优先战略,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内容来对待。比如说,要不断创造条件推出旨在提高就业弹性的配套政策和促进措施;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努力在各个层面消除创业障碍,拓展非正规就业渠道;等等。

重视第三产业 改善就业结构

就业结构一般是指社会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各领域的分布、构成和联系。英国科学家科林·克拉克在威廉·配第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研究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结构的变动趋势后,得出了关于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分布关系的演变规律,即配第—克拉克定理。其主要结论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为:第一产业将减少,第二、三产业将增加。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相对来说越小,而第二、三产业中劳动力所占的比重相对来说越大;反之,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低的国家,农业劳动力所占的比重相对越大,而第二、三次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相对越小。

我国的就业结构变化基本上与配第—克拉克定理相符,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反映出我国就业结构总体水平仍然落后:一产比重太高,三产的就业劳动力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相适应,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因此,在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应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作为扩大就业的战略性选择和近期的“主攻方向”(温家宝),协调好发展传统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的关系,并注意研究萨勃鲁—辛格尔曼模式(一产直接向三产转移劳动力的跨梯度发展模式)的可行性,使之成为增加就业的主要渠道。

缩小二元经济 城乡联动就业

所谓“二元经济”即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沿海和大城市的现代工业部门与广大农村传统农业部门生产和组织的各种不对称,以此解释劳动力大量过剩现象。我国是典型的二元经济。1978年—2000年我国农业劳动力比重由70.5%下降到50%,22年间惊人地下降了约20个百分点。资料还显示,城乡从业人数比,由1978年的23.7?76.3上升到1999年的29.8?70.2。农村劳动力不断进城务工。为什么在我国城市失业已经出现的条件下仍发生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持久倾向?哈里斯和托达罗在修正刘易斯二元结构理论基础上形成了哈—托模型。它对此的解释是,尽管城市中失业现象已十分严重,但是农村劳动力还是可以做出是否向城市流动的合理决策。准备向城市转移的人们实际上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城乡实际工资差异水平,二是在城市找到工作概率大小。这二者的乘积即城市的预期工资。只要城市的预期工资高于一个有保证的农村工资(收入),农村劳动力就会在城市已经存在失业的条件下向城市流入。我国现阶段,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客观存在,随着农业对外竞争程度的提高和效益农业压力的增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大势所趋。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必须缩小二元结构。一要加速城市化进程,在适度发展“都市圈”的同时,将“小城镇”建设作为大战略对待。二要建立全国统一、城乡联动的劳动力市场体系,统筹协调城乡就业。要注意进城农民工与城市劳动力在职业选择上梯度代替的特点,防止“关闭城门”,为农民工进城设置障碍。三要将社保体系覆盖到农村,消除农民移动和转移的后顾之忧。四要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巩固和提升乡镇企业,在减少农民中转移农民、稳定农民和农村社会。

优化工业化技术路线 适当兼顾就业

劳动力是商品?它与其他生产要素(资本、技术)具有替代和互补关系。因此,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技术路线尤为重要。从各国工业化的实践看,有三种工业化技术路线:一是劳动密集型(资本节约型),二是资本密集型(劳动节约型),三是中间型。一般而言,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宜采用第一种模式,一个国家工业化初期宜采用第一种模式,工业化中后期宜采用第二种模式。所以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应该选择第一种模式的工业化技术路线,防止工业化对劳动就业的“挤出效应”。此一模式,即使发达国家也并没有完全摒弃,最近德国北威州政府作出一项决定:放弃计划中的磁悬浮铁路,以保住鲁尔煤矿开采业,延续十几万矿工的就业(《经济日报》2003.7.9)。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要慎重选择资本密集型产业,注意选择劳动密集型的适用性技术,妥善处置发展与就业的关系。同时,考虑到技术进步在更高层次和更长时间的决定性推动作用(劳动力沿一产、二产、三产梯度转移从根本上看就是技术进步的结果),我国也应当有选择地增加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技术创新,东部发达地区则应将之作为发展重点,并在此过程中相应提高劳动力素质,改善劳动力就业结构。

坚持市场导向 适度政府调控

中国的失业是市场取向改革的副产品,解决中国的失业是一个长期过程,必须坚持市场导向的就业政策和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在目前就业矛盾异常突出的时期,要防止“政府主导就业”倾向的出现。近日电视媒体报道武汉市某区政府安排的失业人员“再就业一条街”因无生意被关闭即是一例。但是市场容易“失灵”,市场经济天然地倾向“效率”,忽视“公平”,尤其在我国总量过剩型失业的大背景下,政府必须承担起应有的作用:(1)确立选好战略,把促进就业作为一项基本国策。(2)给所有国民以公平的就业机会,实行就业的“国民待遇”。(3)注重宏观调控,运用财政、税收、货币等政策杠杆引导和促进就业。(4)健全完善覆盖全社会的保障体系,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如制定人工成本指导线,避免就业机会的过多丧失。(5)对中西部不发达地区、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城市,采取特殊措施帮助就业。(6)保护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和利益,同时以以工代赈、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等途径妥善解决就业问题。

《探析就业优先战略的内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7860.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社会学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