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齊物論》窺管
(十四)和之以天倪
郭象注:"天倪者,自然之分也。"陸德明《經典釋文》"天倪,李音崖。崔云:“或作霓,音同,際也。“班固曰:“天研“"。聞一多《莊子義疏》:"案倪讀爲■(左“石“右“兒“),■(左“石“右“兒“)、研一字。"《莊子章句》:"■(左“石“右“兒“),磨石也。" 劉武《莊子集解內篇補正》:"是倪與端同義。"
《莊子·寓言》:“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禪,始卒若環,莫得其倫,是謂天均。天均者,天倪也。”是“天倪”與“天均”同,當指自然均齊狀態,亦即“未始有物”之“渾沌”狀態。此即爲“一”,乃自然之本然也。“一”本爲“無竟”、“未始有封”,故將“倪”訓“分”、訓“際”,於意未安。若訓通“■(左‘石’右‘兒’)”,解作“磨石”,則《寓言》篇言“天均”即爲“天之磨石”,亦難通。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解部:"倪,假借爲“兒“。“兒“者,人之微始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莊子》“不知端倪“,借“端“爲“耑“,借“倪“爲“題“也。“題“者,物初生之題也。"《說文》:"題,額也。"段注:"《釋言》:“《毛傳》曰:定,題也。“引伸爲凡居前之稱。""倪",朱云可以"人之微始"釋之;段云可"引伸爲凡居前之稱"。是"倪"有"始"義也。《莊子·秋水》:"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細之倪?"是"倪"則亦當訓"始"。故"天倪"者,"天始"也,即自然之本然也。"一"本"無物","物謂之而然&quo t;,是物乃幻像耳。幻像合於本體,故曰"和之以天倪";幻像不合本體,則曰"形與影競走"。
(十五)忘年忘義
郭象注:"夫忘年故玄同死生,忘義故彌貫是非。"聞一多《莊子校補》:"“忘年、忘我,振於無竟“,“我“舊作“義“。案莊子意中,本無仁義,焉用忘之?“義“當爲“我“誤,下文“寓諸無竟(境)即承此義。““忘我“又猶上文“吾喪我“,今改正。"(聞一多先生《莊子章句·齊物論》、《莊子校補·齊物論》、《莊子義疏·齊物論》分別見《東北師大學報》1981年第1期、第3期)
許慎《說文解字》:“義,己之威儀也。”《書·文侯之命》“父義和”注:“義,讀爲‘儀’。”《周禮·肆師》“治其禮儀”注:“故書‘儀’爲‘義’,鄭司農云:“義,讀爲儀 。“"《春秋繁露·仁義法》:"義者,我也。"又曰:"義之爲言我也。"由此可知,"義"乃"儀"之本字,本可訓"我"。《莊子·逍遙遊》:"窅然喪其天下焉。"成玄英疏:"“喪“之言“忘“,是遺蕩之義。"是也。"荅焉似喪其偶"、"吾喪我"之"喪",亦言"忘"也。故"忘年忘義",即忘年歲(指時間而言)、忘形貌(指空間而言),亦即"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爲一"。若此乃可"聞天籟"、"遊乎塵垢之外"、"寓諸無竟"。故聞說近之,然不必校"義"爲"我"。郭說雖勉強可通,然未爲佳也。
 
; 2001年8月13日
作者:高正 [2001-8-13 23:49:36]
高正 [2001-8-13 23:49:36]
《《莊子·齊物論》窺管(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