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原理与方法:学习的迁移
如何时时修正我的学习步骤?
⑥如果我出错了,我如何查出来?
⑦我理解我刚刚读过的内容吗?等等。
因此可以说,运用元认知技能学习或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种迁移的过程。要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就要为学习的积极迁移创造条件,而元认知能力的提高又反过来会促进积极迁移的发生。
三、影响迁移的因素
(一) 个人因素
1.智力
智力对迁移的质和量都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广义的智力包括一个人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等,智力较高的人能较容易地发现两种学习情境之间的相同要素及其关系,易于总结学习内容的原理原则,能较好地将以前习得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运用到后来的学习中。
2.年龄
年龄不同的个体由于处于不同的思维发展阶段,学习间迁移产生的条件和机制有所不同。举例说明:例如,具体运算阶段的学生,其学习迁移的发生有赖于具体事物的支持和协助,学习的迁移更多地表现在先后学习内容间较为具体的相同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形式运算阶段的学习由于已经具备抽象思维能力,不必依赖两种学习情境间的具体的相同要素的支持,就能概括出共同的原理、原则,产生学习的积极迁移。
3.认知结构
在学习中,认知结构一般是指个人在以前学习和感知客观世界的基础上形成的,由知识经验组成的心理结构。其质量,如知识经验的准确性、知识经验间联系的丰富性和组织性都影响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时提取已有知识经验的速度和准确性,从而影响迁移的发生。
4.学生对学习和学校的态度
一方面,学生学习知识时的态度和心向影响他们把知识应用到社会工作和生活中的学习,如果学习知识时能认识到所学知识对以后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意义并能联想到当前知识可能的情境,会有助于他们在以后的具体情境中运用已有知识来学习或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对学校教师及其他学生的态度影响其学习和学习的迁移,如果学生认为学校是一个令人愉快的、能获得有益知识的地方,而且与教师和同伴建立了融洽的关系,将对他们的在校学习及其迁移有良好的影响。反之,如果学生养成一种害怕或厌恶学校和教师的态度,则对其学习及其迁移都是有害的。
5.学习的心向和定势
心向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具有利用已有知识去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状态比没有这种准备状态更有利于已有知识对新的学习的迁移。H.B.里德曾经让被试学习无意义音节,结果发现事先被告知用有意义的概念去学习的被试学习效果要好得多。
(二)客观因素
1.学习材料的特性 包括所学知识、技能之间有无共同的要素或成分,学习材料或新知识的组织结构和逻辑层次以及知识的实用价值等。那些包含了正确的原理、原则,具有良好的组织结构的知识以及能引导学生概括总结的学习材料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或解决新问题时的积极迁移。
2.教师的指导 教师有意识的指导有利于积极迁移的发生。教师在教学时有意地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知识之间的共同点,启发学生去概括总结,指导学生监控自己的学习或教会学生如何学习,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和迁移产生良好的影响。
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简单地说,学习的情境如学习时的场所、环境的布置、教学或测验的人员等越相似,学生就越能利用有关的线索,提高学习或问题解决中迁移的出现。
4.迁移的媒体 有时,两个学习情境并不能直接发生联系或产生迁移,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体才能使两种学习间产生迁移。此时,能否选择能引起正迁移的媒体会对迁移的发生和性质产生影。
四、学习迁移与教学
(一)注意把各独立的教学内容整合起来,即要注意各门学科的横向联系。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把在某一门学科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其他学科中去,例如,要学生关注历史与地理、几何与三角、化学与生物、数学与物理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若有必要,教师可作这方面的示范。这就是加涅所说的横向迁移。
(二)强调简单的知识技能与复杂的知识技能、新旧知识技能之间的联系。教师要促使学生把已学过的内容迁移到新的学习内容上去。教师通过提问或简单的提示,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从而比较容易学习新的、比较复杂的内容。这就是所谓的纵向迁移。
(三)一方面,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概括化的原理,培养和提高其概括总结的能力,充分利用原理、原则的迁移。另一方面,在讲解原理、原则时,要列举最大范围的例子,枚举各种变式,使学生正确把握其内涵和外延;同时应结合原理、原则的具体运用情境进行讲解和学习,使学生能脱离学习原理、原则的背景把握其实质,并能在遇到该原理、原则适用的背景时,准确地运用原理、原则去学习新知识或解决新问题,即达到对原理、原则的去背景化(deeontextualized),以防止学生对某一原理、原则的理解和运用仅局限于习得该原理、原则时的情境的情况。在允许的情况下,尽量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去观察、实践原理、原则的应用,如亲自动手操作的教学实验、实习、见习等;条件不允许或无法亲自观察实践的,教师也应利用直观教具或生动的教学语言、计算机模拟等手段,让学生尽可能地增加感性认识。在这方面,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所提供的虚拟现实环境具有较大优势。总之,要将所学与所用的情境联系起来。
(四)布朗等人(Brown&Palincsar,1982)在阅读理解的实验中,用矫正性反馈训练法教给学生元认知策略,结果不仅使学生对阅读理解问题正确反应的百分数明显提高,而且使其学到的元认知策赂迁移到了他们的常规课堂的其他学习中。可以说,认知策赂和元认知是可教的,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教学生一些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将有助于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从而促进学习的迁移。
(五)注意对学生的评论,当学生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决某一学科的问题时,应予以鼓励。如果哪位教师对学生说:“我都被搞糊涂了,我们在讲历史知识,而你却在谈论地理知识。”那肯定会在学生中产生负迁移的效果。
(六)除了结合学生年龄持点,创设和改造学校的环境和气氛,增加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反馈和归因控制等方式使学生形成关于学习和学校的积极态度。在每次学习前,也应注意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避免不良情绪、反应定势等消极心态产生的消极迁移。
这些教学原则仅仅提供了一种“为迁移而教”的思路,以期帮助教师树立在教学中和日常生活中都注意促进学生学习积极迁移的观念。教师必须结合具体学科领域的特点和具体教学对象的特点,灵活地创设和利用教育契机去促进积极迁移的发生。其实,真正把“为迁移而教”升华为自己的一种教学思路和教学观念并能结合具体情境灵活运用的教师也就是一种“专家”教师:他们从经验中形成了丰富的教学图式,面临某一教学情境时,便会立刻激发自己记忆中的某一图式,并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这也是教师教学知识的一种迁移。
《学习的原理与方法:学习的迁移(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7980.html
⑥如果我出错了,我如何查出来?
⑦我理解我刚刚读过的内容吗?等等。
因此可以说,运用元认知技能学习或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种迁移的过程。要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就要为学习的积极迁移创造条件,而元认知能力的提高又反过来会促进积极迁移的发生。
三、影响迁移的因素
(一) 个人因素
1.智力
智力对迁移的质和量都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广义的智力包括一个人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等,智力较高的人能较容易地发现两种学习情境之间的相同要素及其关系,易于总结学习内容的原理原则,能较好地将以前习得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运用到后来的学习中。
2.年龄
年龄不同的个体由于处于不同的思维发展阶段,学习间迁移产生的条件和机制有所不同。举例说明:例如,具体运算阶段的学生,其学习迁移的发生有赖于具体事物的支持和协助,学习的迁移更多地表现在先后学习内容间较为具体的相同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形式运算阶段的学习由于已经具备抽象思维能力,不必依赖两种学习情境间的具体的相同要素的支持,就能概括出共同的原理、原则,产生学习的积极迁移。
3.认知结构
在学习中,认知结构一般是指个人在以前学习和感知客观世界的基础上形成的,由知识经验组成的心理结构。其质量,如知识经验的准确性、知识经验间联系的丰富性和组织性都影响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时提取已有知识经验的速度和准确性,从而影响迁移的发生。
4.学生对学习和学校的态度
一方面,学生学习知识时的态度和心向影响他们把知识应用到社会工作和生活中的学习,如果学习知识时能认识到所学知识对以后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意义并能联想到当前知识可能的情境,会有助于他们在以后的具体情境中运用已有知识来学习或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对学校教师及其他学生的态度影响其学习和学习的迁移,如果学生认为学校是一个令人愉快的、能获得有益知识的地方,而且与教师和同伴建立了融洽的关系,将对他们的在校学习及其迁移有良好的影响。反之,如果学生养成一种害怕或厌恶学校和教师的态度,则对其学习及其迁移都是有害的。
5.学习的心向和定势
心向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具有利用已有知识去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状态比没有这种准备状态更有利于已有知识对新的学习的迁移。H.B.里德曾经让被试学习无意义音节,结果发现事先被告知用有意义的概念去学习的被试学习效果要好得多。
(二)客观因素
1.学习材料的特性 包括所学知识、技能之间有无共同的要素或成分,学习材料或新知识的组织结构和逻辑层次以及知识的实用价值等。那些包含了正确的原理、原则,具有良好的组织结构的知识以及能引导学生概括总结的学习材料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或解决新问题时的积极迁移。
2.教师的指导 教师有意识的指导有利于积极迁移的发生。教师在教学时有意地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知识之间的共同点,启发学生去概括总结,指导学生监控自己的学习或教会学生如何学习,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和迁移产生良好的影响。
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简单地说,学习的情境如学习时的场所、环境的布置、教学或测验的人员等越相似,学生就越能利用有关的线索,提高学习或问题解决中迁移的出现。
4.迁移的媒体 有时,两个学习情境并不能直接发生联系或产生迁移,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体才能使两种学习间产生迁移。此时,能否选择能引起正迁移的媒体会对迁移的发生和性质产生影。
四、学习迁移与教学
(一)注意把各独立的教学内容整合起来,即要注意各门学科的横向联系。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把在某一门学科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其他学科中去,例如,要学生关注历史与地理、几何与三角、化学与生物、数学与物理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若有必要,教师可作这方面的示范。这就是加涅所说的横向迁移。
(二)强调简单的知识技能与复杂的知识技能、新旧知识技能之间的联系。教师要促使学生把已学过的内容迁移到新的学习内容上去。教师通过提问或简单的提示,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从而比较容易学习新的、比较复杂的内容。这就是所谓的纵向迁移。
(三)一方面,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概括化的原理,培养和提高其概括总结的能力,充分利用原理、原则的迁移。另一方面,在讲解原理、原则时,要列举最大范围的例子,枚举各种变式,使学生正确把握其内涵和外延;同时应结合原理、原则的具体运用情境进行讲解和学习,使学生能脱离学习原理、原则的背景把握其实质,并能在遇到该原理、原则适用的背景时,准确地运用原理、原则去学习新知识或解决新问题,即达到对原理、原则的去背景化(deeontextualized),以防止学生对某一原理、原则的理解和运用仅局限于习得该原理、原则时的情境的情况。在允许的情况下,尽量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去观察、实践原理、原则的应用,如亲自动手操作的教学实验、实习、见习等;条件不允许或无法亲自观察实践的,教师也应利用直观教具或生动的教学语言、计算机模拟等手段,让学生尽可能地增加感性认识。在这方面,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所提供的虚拟现实环境具有较大优势。总之,要将所学与所用的情境联系起来。
(四)布朗等人(Brown&Palincsar,1982)在阅读理解的实验中,用矫正性反馈训练法教给学生元认知策略,结果不仅使学生对阅读理解问题正确反应的百分数明显提高,而且使其学到的元认知策赂迁移到了他们的常规课堂的其他学习中。可以说,认知策赂和元认知是可教的,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教学生一些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将有助于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从而促进学习的迁移。
(五)注意对学生的评论,当学生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决某一学科的问题时,应予以鼓励。如果哪位教师对学生说:“我都被搞糊涂了,我们在讲历史知识,而你却在谈论地理知识。”那肯定会在学生中产生负迁移的效果。
(六)除了结合学生年龄持点,创设和改造学校的环境和气氛,增加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反馈和归因控制等方式使学生形成关于学习和学校的积极态度。在每次学习前,也应注意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避免不良情绪、反应定势等消极心态产生的消极迁移。
这些教学原则仅仅提供了一种“为迁移而教”的思路,以期帮助教师树立在教学中和日常生活中都注意促进学生学习积极迁移的观念。教师必须结合具体学科领域的特点和具体教学对象的特点,灵活地创设和利用教育契机去促进积极迁移的发生。其实,真正把“为迁移而教”升华为自己的一种教学思路和教学观念并能结合具体情境灵活运用的教师也就是一种“专家”教师:他们从经验中形成了丰富的教学图式,面临某一教学情境时,便会立刻激发自己记忆中的某一图式,并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这也是教师教学知识的一种迁移。
《学习的原理与方法:学习的迁移(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