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报纸版面变革及其动因探析
,又给其以美的享受。自然,图片登上报纸主角地位,成为版面设计的中心元素,成为各报用来吸引受众注意力的法宝。同时,电视走向彩色化、立体化,让色彩、示意图,特别是立体感强的、设计精心的示意图逐渐成了版面上不可或缺的成份。1982年《今日美国》的创办,开创了报纸以大量富含信息的照片和图表来表现新闻信息的先河,可以说正式宣告了“读图时代”的到来。今年4月,世界上最后一份全黑白的大报《华尔街日报》也抵不住潮流,进人彩色时代。
报纸对于互联网的借鉴和革新 互联网之于报纸的优势在于它的海量信息、链接的方便和信息呈现方式的多样性等。而其首页就是一个“橱窗”,通过点击各个标题就能链接到相关的文章。虽然,由于版面有限,无法达到信息量的无限,有不少报纸仍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来尽量弥补这些缺陷。如《今日美国》在多篇报道结尾都附有信息索引,读者要想了解更多的信息可依次查找;有些报纸,特别是小型报如《晨报》等的头版上除报头外,就是各种类型的索引和“快读框”(At—a—dance Box),建立与内页的链接,却没有一篇稿件(Text),有些类似于网站的首页;大多数的报纸还充分利用各种版面元素,用好几种不同的方式共同构建一个报道(Package the News),文字+照片+示意图,在受众心理上制造出“多媒体”的印象。
西方报纸版面变革及其动因探析(第4页)
将其他媒体的特色“拿来”,作为自己的再生或立足之基后,报纸版面基本定型。《今日美国》是“集大成之作”,成为报纸版面设计上的一座里程碑。自此之后,西方报纸的版面设计趋于稳定,虽千报千面,却再也没有出现设计式样的新品种。
学理研究:版面变革的理性支点
早在20世纪初,对于视觉传达设计的研究就已开始。版面设计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过,当时的“版面设计”研究更关注于招贴画、杂志和书籍,报纸版面并不受重视,设计主要还只是停留在设计新字体、偶尔设计一个新报头的层次上。但60年代后,视觉传达设计上所获得的理论研究成果,经由设计师和学者创造性的运用于报纸版面设计时,就成了促进现代版面演进的巨大力量。
正如达里尔·莫恩(Daryl Moen)所指出的,“绝大多数现代设计师分属于两大思想流派:包豪斯/瑞士—蒙德里安理论及‘图钉画室”⑾“图钉画室”(Push Pin Studio)代表的传统的版式,它追求设计的装饰性、表现性和刻意的不合理性,提倡“苟日新,日日新”。“包豪斯/瑞士—蒙德里安”派代表的是现代版式。包豪斯学派本世纪初发端于德国的包豪斯学校,本是研究建筑设计的,后来,它诸多的设计理念,特别是“形式服从功能”、“设计以人为目的”等被应用到了视觉传达设计之中。50年代时,兴起于瑞士的“国际版面风格”沿用并发展了包豪斯学派有关版面设计的观念。这个学派注重实用性、正规性和合理性,提倡“保持一致、不求变化”。正是这个派别推出了流行至今的“静态式版式”和“模块化设计”。
静态式版式。 “图钉画室”所倡导的动态式版式(DynamicPage)是传统版面式样。直至70年代中期,它还是编辑们进行版面设计的首选。这个流派的设计师埃米里奥·普奇(Emilio Pucci)1974年在参加美国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报纸设计研讨会时,为《路易斯维尔时报》(LouisvilleTimes)设计并绘制了一串各不相同的装饰性报头,并主张每天换一个,以传达一种“美的信息”。随着报纸版面的不断增加,尽快找到自己的所需就成了读者对报纸的要求。“包豪斯/瑞士—蒙德里安”派推出的“静态式版式”(Static Page)逐渐替代“动态式版式”,成为版面式样的主流。所谓“静态式版式”,即每一天的设计风格乃至设计形式均保持一致,不追求变化;同一天的报纸各叠甚至各版的设计也都大体相同,形成相对固定的“信息陈列区”,读者就可以像在超市购物一样,快速寻找到自己需要或感兴趣的信息。
模块化设计。50年代期间,瑞士兴起“国际版面风格”,它认为“无衬线的印刷版面表达今天的时代精神”,“数学网格是组织信息最易读而最和谐的手法”,在版面上按预先确定的格式分配图片与文字,但图片与文字的并置不是简单的放在一起,而是从相互结合中发展出一种形式法则。这种“·风格”的核心实际就是“模块式设计”。模块式设计以网格体系(GridSystem)为基础,每篇稿件形成一个规则的矩形,用围框或空白将之与其他稿件分开,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就不会发生串行、误读的现象,极大方便了读者的阅读。并且,因为矩形可以放在版面的任何位置,使编辑可以迅速撤换稿件。最初,“模块化设计”使用于杂志编辑,直到1963年,彼得·帕拉佐对《纽约先驱论坛报》版面进行重 《西方报纸版面变革及其动因探析(第4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8228.html
报纸对于互联网的借鉴和革新 互联网之于报纸的优势在于它的海量信息、链接的方便和信息呈现方式的多样性等。而其首页就是一个“橱窗”,通过点击各个标题就能链接到相关的文章。虽然,由于版面有限,无法达到信息量的无限,有不少报纸仍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来尽量弥补这些缺陷。如《今日美国》在多篇报道结尾都附有信息索引,读者要想了解更多的信息可依次查找;有些报纸,特别是小型报如《晨报》等的头版上除报头外,就是各种类型的索引和“快读框”(At—a—dance Box),建立与内页的链接,却没有一篇稿件(Text),有些类似于网站的首页;大多数的报纸还充分利用各种版面元素,用好几种不同的方式共同构建一个报道(Package the News),文字+照片+示意图,在受众心理上制造出“多媒体”的印象。
西方报纸版面变革及其动因探析(第4页)
将其他媒体的特色“拿来”,作为自己的再生或立足之基后,报纸版面基本定型。《今日美国》是“集大成之作”,成为报纸版面设计上的一座里程碑。自此之后,西方报纸的版面设计趋于稳定,虽千报千面,却再也没有出现设计式样的新品种。
学理研究:版面变革的理性支点
早在20世纪初,对于视觉传达设计的研究就已开始。版面设计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过,当时的“版面设计”研究更关注于招贴画、杂志和书籍,报纸版面并不受重视,设计主要还只是停留在设计新字体、偶尔设计一个新报头的层次上。但60年代后,视觉传达设计上所获得的理论研究成果,经由设计师和学者创造性的运用于报纸版面设计时,就成了促进现代版面演进的巨大力量。
正如达里尔·莫恩(Daryl Moen)所指出的,“绝大多数现代设计师分属于两大思想流派:包豪斯/瑞士—蒙德里安理论及‘图钉画室”⑾“图钉画室”(Push Pin Studio)代表的传统的版式,它追求设计的装饰性、表现性和刻意的不合理性,提倡“苟日新,日日新”。“包豪斯/瑞士—蒙德里安”派代表的是现代版式。包豪斯学派本世纪初发端于德国的包豪斯学校,本是研究建筑设计的,后来,它诸多的设计理念,特别是“形式服从功能”、“设计以人为目的”等被应用到了视觉传达设计之中。50年代时,兴起于瑞士的“国际版面风格”沿用并发展了包豪斯学派有关版面设计的观念。这个学派注重实用性、正规性和合理性,提倡“保持一致、不求变化”。正是这个派别推出了流行至今的“静态式版式”和“模块化设计”。
静态式版式。 “图钉画室”所倡导的动态式版式(DynamicPage)是传统版面式样。直至70年代中期,它还是编辑们进行版面设计的首选。这个流派的设计师埃米里奥·普奇(Emilio Pucci)1974年在参加美国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报纸设计研讨会时,为《路易斯维尔时报》(LouisvilleTimes)设计并绘制了一串各不相同的装饰性报头,并主张每天换一个,以传达一种“美的信息”。随着报纸版面的不断增加,尽快找到自己的所需就成了读者对报纸的要求。“包豪斯/瑞士—蒙德里安”派推出的“静态式版式”(Static Page)逐渐替代“动态式版式”,成为版面式样的主流。所谓“静态式版式”,即每一天的设计风格乃至设计形式均保持一致,不追求变化;同一天的报纸各叠甚至各版的设计也都大体相同,形成相对固定的“信息陈列区”,读者就可以像在超市购物一样,快速寻找到自己需要或感兴趣的信息。
模块化设计。50年代期间,瑞士兴起“国际版面风格”,它认为“无衬线的印刷版面表达今天的时代精神”,“数学网格是组织信息最易读而最和谐的手法”,在版面上按预先确定的格式分配图片与文字,但图片与文字的并置不是简单的放在一起,而是从相互结合中发展出一种形式法则。这种“·风格”的核心实际就是“模块式设计”。模块式设计以网格体系(GridSystem)为基础,每篇稿件形成一个规则的矩形,用围框或空白将之与其他稿件分开,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就不会发生串行、误读的现象,极大方便了读者的阅读。并且,因为矩形可以放在版面的任何位置,使编辑可以迅速撤换稿件。最初,“模块化设计”使用于杂志编辑,直到1963年,彼得·帕拉佐对《纽约先驱论坛报》版面进行重 《西方报纸版面变革及其动因探析(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