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后现代性与中国电视文化的现代化
乏主题与意韵的歌词,越来越多的明星与电视“分形同气”。电视剧的“戏说”一时蔚然成风,历史在影视作品中几乎清一色成了“娱乐化历史”。各电视台娱乐游戏节目隆重推出并形成热潮,湖南的《快乐大本营》、《玫瑰之约》,上海的《智力大冲浪》、《快乐大转盘》,北京的《欢乐总动员》,山东的《快乐星期六》……数不胜数,让人目不暇接。在传统理性眼睛中的“无聊”、后现代性的“有趣”中,娱乐节目似乎可以让人在彻底远离责任、意义和价值的精神结构的感性空间之中,只管感受轻盈松弛、酣畅欢快。面对娱乐节目的大势所趋,连严肃正统的泱泱大台中央电视台也不得不频频调整频道、改版,以应对这种潮流。
也许更为重要的是,在全球化的进程中,特别是加入WTO后西方文化将对中国文化产生更为直接的影响,中国大陆电视的后现代色彩可能更加浓烈。
三、中国电视文化的现代化
现代化,按照最基本的语言规则,是“使……成为现代(的)”,也就是“现代性的实现”的意思。因为后现代性是根植于现代性之中,作为现代性的最新发展因素,包含了传统现代性中缺乏的一些新的因素,因此,“中国电视文化现代化”的逻辑内核的确定应当以前述电视现代性的几个维度为依据,加上后现代的合理因素,也就是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合理配置。这种说法有点未雨绸缪的意味,但正是我们今天来思考中国电视文化的现代化所应有的学术立场。这里有一个如何区分后现代的合理因素的问题,我们并不能将后现代的颓废外衣视为后现代的根本标志与合理因素,而实际上,正是,也只能是后现代性中的现代性因素,即理性,不是绝对理性与绝对价值,而恰恰是对于理性的理性,经过反思之后的多元化立场与宽容的文化态度,才成为后现代的合理因素。
最日常的语用中的现代化概念,除了需要逻辑地确定其内核之外,还有比较的含义在里面:纵向的革命性变化,横向的发展水平的比较。比较的含义就将现代化纳入了“历史”与“世界”的框架。文化现代化,作为一个动态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世界各地文化向当今主流文化过渡和融入的一个过程。从发生学上讲,现代文化源于西方文化,从其时态上讲,现代文化不断融合各种传统文化,这一融合过程对传统文化而言,也就是文化现代化”(3)。对电视文化的现代化考察,也需要这样的视野。
因此,综合起来看,“中国电视文化的现代化”的理念就应该包括这样几层意思: 1、总体上,中国电视文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电视认知的理性充分发展3、中国电视审美文化具有高度的时尚性、现代性4、中国电视文化应是叠加、层累了多种文化成分的“合金文化”,应是包容性很强的“多元文化”5、中国的电视制度符合产业属性的需要……这样,中国电视的现代化应该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目标,一个作为体系的目标。有学者指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是中国电视现代化的标志,或许,这只是一个体系中的某一方面的表现。
现代性、后现代性与中国电视文化的现代化(第5页)
现代化作为一种目标,其前提就是现代性并未实现。中国电视的现代化成为议题,本身就表明中国电视文化尚需通过努力实现现代性(包括后现代的合理因素)。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全民族都面临一个现代化的问题,以理性,以“科学与民主”为旗帜的现代性是我们未竞的事业,要完成全面的现代化,必须经过一段理性(特别是工具理性)充分发展的过程,或许,只有经过这个工具理性高度发展的阶段,我们才有条件从容地实现最终的现代化——能对理性的偏差进行有效调整的现代化。
根据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说,电视认知文化的理性进一步发展,是中国电视文化现代化进程的内在线索。电视理性的高度发展是整个中国电视文化现代化的缩影与反映。同时,应该大力发展电视理性的原因还在于,电视理性的历程也将左右着电视审美与电视制度的现代性的历程。这中间的作用机制较为曲折而隐蔽,特别是从单一的现象之间可能很难发现这种影响的线索,但是从宏观上从电视风潮的变迁中我们可以看出,电视审美与电视制度的形态的底端,是电视理性的身影:比如,正是因为时代对理性的反思,才会有后现代的那种游戏的态度,也只有理性的高度发展,才会有电视制度的“斤斤计较”与“丝丝入扣”。
电视审美娱乐文化的多元共存,是电视审美文化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标志。我们的电视生产虽然在数量上并不太小,可从总体上看,并未祛除“同质化”严重的弊病,比如娱乐游戏节目的千篇一律,已经引起观众的不满。在人类文艺发展的历史上,产生过无数的创作观念、无数的“主义”,举其大者,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在我们的电视屏幕上,应该给更多的主义留下探索的空间。我们本来是一个现实主义理论传统十分厚实的国家,但真正的现实主义电视创作却显得薄弱,象《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大雪无痕》等电视剧那样充满“现实主义的力量” 《现代性、后现代性与中国电视文化的现代化(第5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8328.html
也许更为重要的是,在全球化的进程中,特别是加入WTO后西方文化将对中国文化产生更为直接的影响,中国大陆电视的后现代色彩可能更加浓烈。
三、中国电视文化的现代化
现代化,按照最基本的语言规则,是“使……成为现代(的)”,也就是“现代性的实现”的意思。因为后现代性是根植于现代性之中,作为现代性的最新发展因素,包含了传统现代性中缺乏的一些新的因素,因此,“中国电视文化现代化”的逻辑内核的确定应当以前述电视现代性的几个维度为依据,加上后现代的合理因素,也就是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合理配置。这种说法有点未雨绸缪的意味,但正是我们今天来思考中国电视文化的现代化所应有的学术立场。这里有一个如何区分后现代的合理因素的问题,我们并不能将后现代的颓废外衣视为后现代的根本标志与合理因素,而实际上,正是,也只能是后现代性中的现代性因素,即理性,不是绝对理性与绝对价值,而恰恰是对于理性的理性,经过反思之后的多元化立场与宽容的文化态度,才成为后现代的合理因素。
最日常的语用中的现代化概念,除了需要逻辑地确定其内核之外,还有比较的含义在里面:纵向的革命性变化,横向的发展水平的比较。比较的含义就将现代化纳入了“历史”与“世界”的框架。文化现代化,作为一个动态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世界各地文化向当今主流文化过渡和融入的一个过程。从发生学上讲,现代文化源于西方文化,从其时态上讲,现代文化不断融合各种传统文化,这一融合过程对传统文化而言,也就是文化现代化”(3)。对电视文化的现代化考察,也需要这样的视野。
因此,综合起来看,“中国电视文化的现代化”的理念就应该包括这样几层意思: 1、总体上,中国电视文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电视认知的理性充分发展3、中国电视审美文化具有高度的时尚性、现代性4、中国电视文化应是叠加、层累了多种文化成分的“合金文化”,应是包容性很强的“多元文化”5、中国的电视制度符合产业属性的需要……这样,中国电视的现代化应该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目标,一个作为体系的目标。有学者指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是中国电视现代化的标志,或许,这只是一个体系中的某一方面的表现。
现代性、后现代性与中国电视文化的现代化(第5页)
现代化作为一种目标,其前提就是现代性并未实现。中国电视的现代化成为议题,本身就表明中国电视文化尚需通过努力实现现代性(包括后现代的合理因素)。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全民族都面临一个现代化的问题,以理性,以“科学与民主”为旗帜的现代性是我们未竞的事业,要完成全面的现代化,必须经过一段理性(特别是工具理性)充分发展的过程,或许,只有经过这个工具理性高度发展的阶段,我们才有条件从容地实现最终的现代化——能对理性的偏差进行有效调整的现代化。
根据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说,电视认知文化的理性进一步发展,是中国电视文化现代化进程的内在线索。电视理性的高度发展是整个中国电视文化现代化的缩影与反映。同时,应该大力发展电视理性的原因还在于,电视理性的历程也将左右着电视审美与电视制度的现代性的历程。这中间的作用机制较为曲折而隐蔽,特别是从单一的现象之间可能很难发现这种影响的线索,但是从宏观上从电视风潮的变迁中我们可以看出,电视审美与电视制度的形态的底端,是电视理性的身影:比如,正是因为时代对理性的反思,才会有后现代的那种游戏的态度,也只有理性的高度发展,才会有电视制度的“斤斤计较”与“丝丝入扣”。
电视审美娱乐文化的多元共存,是电视审美文化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标志。我们的电视生产虽然在数量上并不太小,可从总体上看,并未祛除“同质化”严重的弊病,比如娱乐游戏节目的千篇一律,已经引起观众的不满。在人类文艺发展的历史上,产生过无数的创作观念、无数的“主义”,举其大者,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在我们的电视屏幕上,应该给更多的主义留下探索的空间。我们本来是一个现实主义理论传统十分厚实的国家,但真正的现实主义电视创作却显得薄弱,象《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大雪无痕》等电视剧那样充满“现实主义的力量” 《现代性、后现代性与中国电视文化的现代化(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