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古“丝绸之路”的华夏文明传播
本的“秦汉归化人”和公元3至7世纪的新汉人带去的。日本民族的文字也是以汉字为基础的。日本留学生回国曾带回了《唐礼》、《大衍历经》等书。鉴真赴日时带去了《华严经》、《大集经》、《大品经》、《道教经论》、《六妙门》、《禅门》、《梵纲经疏》、《诸经要集》等。据《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记载,当时在日本已有中国藏书1579部。日本还参照唐朝的学校制度,创造了一套适合于日本国情的教育制度。
中国的儒学通过书籍在日本广泛传播。日本统治者尤其重视儒家的忠、孝、礼、义,并以此作为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儒学从6世纪初传入日本,直至现在的几千年间,一直对日本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的书籍,尤其小说传入欧洲以后,曾对欧洲的现实主义小说产生强大影响。如莱布尼茨受过《周易》的影响,歌德受过《好逑传》的影响。
四、效果分析
“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的原有道路得以衔接起来。中国与上述地区的文化交流达到了空前状况。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以自己博大的胸怀,无私地将自己数千年里创造的文明贡献给了各国人民。频繁的交流、融合,丰富了各个国家的物质文化生活,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略论古“丝绸之路”的华夏文明传播(第4页)
首先,古老的“丝绸之路”上丝绸的外传,不仅给所到之处带去了精美的物品,还带去了先进的技术。例如丝绸,有助于改善当地人民穿衣问题,丰富美化了人民的生活,还有助于一些国家的丝织工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丝织工业的发展。
文明的生活方式也是传播的重要贡献,这从郑和七下西洋的活动中可以看出。郑和刚到马六甲时,这里的生活非常原始,人们懒于生产,没有追求,寝、食的地方和厨、厕都在一起,生活条件极差。郑和派人教居民建造房屋,并用中国带去的砖瓦给他们盖房顶,又派船队的医生到各处为当地居民治病。今日东南亚有不少药用植物就是用从中国带去的种子繁殖出来的。
中国的儒家文化对于全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曾作为一种替代文化,后来以此为母体孕育生长出了日本的本土文明。儒家文化对于欧洲启蒙运动的产生和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历代的传教士将大量的中国文化介绍回了欧洲,中国的《四书五经》相继被翻译成拉丁文和法文介绍到欧洲。中国成了欧洲启蒙主义者心目中的理想国度,孔子一度成为欧洲思想界的偶像。可以说中国的古典经籍对欧洲近代文明的诞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至于更具体的内容,在上面的内容分析中已作了较详细的论述,此处不再赘述。
“丝绸之路”的繁荣与衰落说明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阶段性变化。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与它的开放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丝绸之路”作为物化的形态,展现了我国古代要求打开国门与世界交流的愿望。的确,“丝绸之路”应该算是比较出色地完成了它的使命,向世人展现了它1500多年的光辉历程。“丝绸之路”虽以丝绸贸易为开端,但其意义却远远超过了贸易的范畴。它把世界各地的文明古国如希腊、罗马、埃及、波斯和中国联系在一起;又把世界文化的发源地如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文明、美洲印加文明和中国文明等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条连接亚、非、欧、美的大动脉,使这些文明经过大动脉的互相交流而放出了异彩。
文明只有在交流之中才能更加发展。华夏文明的发展的确也是借助了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交流。交流产生需求,也才更加刺激文明的发展。到今天,这种规律依然发挥作用。中国的发展还是离不开与外界的交流。特别是在开发大西部的呼声中,远方静静躺着的“丝绸之路”仿佛在召唤我们。曾经的不论陆上还是海上的古道,现在已是崎岖变通途了,随之重新恢复和发展“丝绸之路”的呼声高涨起来。中国为了恢复古道的繁荣正在积极创造条件,“欧亚大陆桥”的建设就很能说明问题,现在从中国的连云港到地中海的铁路基本接通,一些货物集散地和中转站的建设,正在运转和完善。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古“丝绸之路”在传播华夏文明中焕发生机,今天中国的对外开放和西部大开发也必将在繁荣昌盛的国力面前稳步前进。借古思今,这正是本文的论证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① 马通. 丝绸之路上的穆斯林文化[M].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
② 董锡钦,金秋. 丝绸之路[M]. 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年。
③ 中国教育报刊社图书编辑中心. 丝绸之路史话[M]. 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年。
④ 陈炎. 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⑤ 江玉祥. 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研究[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
⑥ 沈济时. 丝绸之路[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⑦ 马树德. 中外文化交流史[M] 《略论古“丝绸之路”的华夏文明传播(第4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8429.html
中国的儒学通过书籍在日本广泛传播。日本统治者尤其重视儒家的忠、孝、礼、义,并以此作为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儒学从6世纪初传入日本,直至现在的几千年间,一直对日本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的书籍,尤其小说传入欧洲以后,曾对欧洲的现实主义小说产生强大影响。如莱布尼茨受过《周易》的影响,歌德受过《好逑传》的影响。
四、效果分析
“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的原有道路得以衔接起来。中国与上述地区的文化交流达到了空前状况。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以自己博大的胸怀,无私地将自己数千年里创造的文明贡献给了各国人民。频繁的交流、融合,丰富了各个国家的物质文化生活,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略论古“丝绸之路”的华夏文明传播(第4页)
首先,古老的“丝绸之路”上丝绸的外传,不仅给所到之处带去了精美的物品,还带去了先进的技术。例如丝绸,有助于改善当地人民穿衣问题,丰富美化了人民的生活,还有助于一些国家的丝织工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丝织工业的发展。
文明的生活方式也是传播的重要贡献,这从郑和七下西洋的活动中可以看出。郑和刚到马六甲时,这里的生活非常原始,人们懒于生产,没有追求,寝、食的地方和厨、厕都在一起,生活条件极差。郑和派人教居民建造房屋,并用中国带去的砖瓦给他们盖房顶,又派船队的医生到各处为当地居民治病。今日东南亚有不少药用植物就是用从中国带去的种子繁殖出来的。
中国的儒家文化对于全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曾作为一种替代文化,后来以此为母体孕育生长出了日本的本土文明。儒家文化对于欧洲启蒙运动的产生和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历代的传教士将大量的中国文化介绍回了欧洲,中国的《四书五经》相继被翻译成拉丁文和法文介绍到欧洲。中国成了欧洲启蒙主义者心目中的理想国度,孔子一度成为欧洲思想界的偶像。可以说中国的古典经籍对欧洲近代文明的诞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至于更具体的内容,在上面的内容分析中已作了较详细的论述,此处不再赘述。
“丝绸之路”的繁荣与衰落说明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阶段性变化。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与它的开放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丝绸之路”作为物化的形态,展现了我国古代要求打开国门与世界交流的愿望。的确,“丝绸之路”应该算是比较出色地完成了它的使命,向世人展现了它1500多年的光辉历程。“丝绸之路”虽以丝绸贸易为开端,但其意义却远远超过了贸易的范畴。它把世界各地的文明古国如希腊、罗马、埃及、波斯和中国联系在一起;又把世界文化的发源地如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文明、美洲印加文明和中国文明等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条连接亚、非、欧、美的大动脉,使这些文明经过大动脉的互相交流而放出了异彩。
文明只有在交流之中才能更加发展。华夏文明的发展的确也是借助了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交流。交流产生需求,也才更加刺激文明的发展。到今天,这种规律依然发挥作用。中国的发展还是离不开与外界的交流。特别是在开发大西部的呼声中,远方静静躺着的“丝绸之路”仿佛在召唤我们。曾经的不论陆上还是海上的古道,现在已是崎岖变通途了,随之重新恢复和发展“丝绸之路”的呼声高涨起来。中国为了恢复古道的繁荣正在积极创造条件,“欧亚大陆桥”的建设就很能说明问题,现在从中国的连云港到地中海的铁路基本接通,一些货物集散地和中转站的建设,正在运转和完善。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古“丝绸之路”在传播华夏文明中焕发生机,今天中国的对外开放和西部大开发也必将在繁荣昌盛的国力面前稳步前进。借古思今,这正是本文的论证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① 马通. 丝绸之路上的穆斯林文化[M].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
② 董锡钦,金秋. 丝绸之路[M]. 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年。
③ 中国教育报刊社图书编辑中心. 丝绸之路史话[M]. 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年。
④ 陈炎. 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⑤ 江玉祥. 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研究[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
⑥ 沈济时. 丝绸之路[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⑦ 马树德. 中外文化交流史[M] 《略论古“丝绸之路”的华夏文明传播(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