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人的经典阅读
浅析中国古人的经典阅读
钱达理
(大庆师范学院图书馆,黑龙江大庆163712)
摘要:中国古代有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华民族有着优良的读书传统。中国古代典籍有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其主要是“述而不作”“理念想通”,作为古代的读书人只要基本上掌握九部经典的思想,就能够掌握中国文化的理念。
关键词:读书传统;古代典籍;读书方法
一、中国古代读书传统概述
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读书的国家,有着优良的读书传统和悠久的读书历史。中国人崇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把读书看成是最高贵的事情。《论语》首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中国古代的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开篇第一句也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些中国儿童在牙牙学语时就被灌输的读书理念和意义,深深地烙印在孩子的心灵深处。我们的许多历史故事如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映雪读书等等都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一代一代学人发奋刻苦读书。耕读传家是中国的一个基本传统。在封建社会许多大学者都是出身寒门。虽然科举制度和考试内容都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极大地限制了知识分子聪明才智的发挥,但是,由此形成的这种刻苦读书的精神却成了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红楼梦里的秦可卿在临死之时就托梦给王熙凤,嘱咐她一定要在祖庙附近置办一些田产,将来一旦家业衰败,子孙还有一个耕田读书的地方。可见,即使是富可敌国的贵族之家也把读书看成是一个延续家族命脉的一条根本途径。 (范文网 fanwen.oyaya.net) 中国古人最尊崇的人就包括老师,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格言。中国人讲天地君亲师,可见教师地位之高了。悠悠历史几千年,算得上真正的中国人心中的圣人就是孔夫子。中国朝代更迭频繁,可谓是乱哄哄的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无论是汉族政权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无一例外的尊孔,有时反而少数民族政权更加推崇孔子。中国两千年唯一没有衰落的贵族之家就是孔子之家。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没有中断,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文化没有断裂,而文化没有断裂就是中国人的读书传统没有中断。
二、中国古人的文化经典
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历史,可以说文化典籍浩如烟海,我们在夏商时期就已经创造了比较成熟的文字。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典籍每个人穷其一生也不可能读完。但中国读书人和文化经典有其独特的风格,一个述而不作,一个理念相通,这两个特点就使得中国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汇聚成几部具有根源性影响的著作,成为中国文化的源头,也使得后人得以由此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根本精神。这样一来,中国历史文献的传承就跟西方的文献传承有一个很大的不同。西方的文献很多都是强调个人的一种创作,而中国都是以阐发前人思想或者前代经典性著作作为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再一个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没有像现在这样细密的学术分科。文学、历史、哲学、宗教、艺术、政治、经济、法律、军事,至于农、工、医、科技等,可以说都是混杂在一起的,后来才慢慢形成了经史子籍这样简单的四部分类。清代编四库全书,就是按照四部分类来分的,但即使是这样,也有很多的交叉。比如说现在我们说的哲学,对应在四部里,应该是哪些科目、哪些图书呢?有的人说是子部,但有些经部和集部的内容也可以归到哲学类去,而且将子部完全归于哲学,那也不确切,因为其中有很多东西,讲文学也是离不开的。所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典籍分类的方法,跟现代的方法也有很大差异,按现在的分类标准去安排它,是行不通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各部分虽然谈论的具体问题不同,但它们的内在其实都遵循着一个共同的理论基础,秉承着同一个价值观念。所以,“一个述而不作,一个理念相通,这两个特点就使得中国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汇聚成几部具有根源性影响的著作,成为中国文化的源头,也使得后人得以由此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根本精神”中国文化中的这些根源性典籍,我们大概可以用“三、四、五”这三个数字来加以概括,说简单点就是三玄、四书、五经。三玄是指《老子》、《庄子》、《周易》。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的是《周易》、《三礼》、《书经》、《诗经》,还有《春秋》(三传)。加起来是多少呢?十二本。在这十二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五经里面的《周易》,跟三玄里面的《周易》是相重的,那么就减掉一个,等于十一本。另外,四书里面的《大学》和《中庸》其实是《三礼》里面《礼记》中的两篇文章,如果把它再放到《礼记》里面去,那么又少掉两个,等于九本,因此,这九本书就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根源性典籍。从春秋战国一直到二十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之前,可以说这九本书是中国文化内容的根源。不管你是论述哲学思想,还是论述文学历史;不管你是讲政治、经济、法律,还是讲农、工、医、科技,都离不开这几部经典的根本理念和价值观念,引经据典也都不会超出这九本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不了解这九本书,那么也就很难去了解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反过来,即使是了解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但如果不能将它们统摄到这九本书里去,那么也把握不住中国文化的根本理论基础和核心价值观念。
三、古人的读书方法
一个人既要勤于读书,还要善于读书。有的人是书在手中,可就是读不懂、读不通、读不进,甚至越读越糊涂,这说明读书有得法与不得法的区别。从古人的读书事迹中,我们可以归纳出许多读书方法。
(一)“观其大略”读书法
诸葛亮读书只“观其大略”。诸葛亮隐居荆州隆中之时,与颖州石广元、徐庶、汝南孟公威是好友,并一起拜师游学。石广元、徐庶、孟公威三人读书学习“务于精熟”。曾经“走马荐诸葛”的徐庶则折节学问,“卑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习经业”,目的为求得“义理精熟”。而诸葛亮读书却与诸生不同,他是“独观其大略”。他没有钻进书堆,死记硬背,而是泛读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其实质。诸葛亮读书也没有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而是正常地作息,“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他对好友们说:“你们几位从政可以做到刺史、郡守。”三人反问诸葛亮“仕途”如何,诸葛亮“笑而不答”。后来事实证明,读书务求 《浅析中国古人的经典阅读》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8435.html
钱达理
(大庆师范学院图书馆,黑龙江大庆163712)
摘要:中国古代有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华民族有着优良的读书传统。中国古代典籍有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其主要是“述而不作”“理念想通”,作为古代的读书人只要基本上掌握九部经典的思想,就能够掌握中国文化的理念。
关键词:读书传统;古代典籍;读书方法
一、中国古代读书传统概述
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读书的国家,有着优良的读书传统和悠久的读书历史。中国人崇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把读书看成是最高贵的事情。《论语》首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中国古代的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开篇第一句也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些中国儿童在牙牙学语时就被灌输的读书理念和意义,深深地烙印在孩子的心灵深处。我们的许多历史故事如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映雪读书等等都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一代一代学人发奋刻苦读书。耕读传家是中国的一个基本传统。在封建社会许多大学者都是出身寒门。虽然科举制度和考试内容都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极大地限制了知识分子聪明才智的发挥,但是,由此形成的这种刻苦读书的精神却成了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红楼梦里的秦可卿在临死之时就托梦给王熙凤,嘱咐她一定要在祖庙附近置办一些田产,将来一旦家业衰败,子孙还有一个耕田读书的地方。可见,即使是富可敌国的贵族之家也把读书看成是一个延续家族命脉的一条根本途径。 (范文网 fanwen.oyaya.net) 中国古人最尊崇的人就包括老师,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格言。中国人讲天地君亲师,可见教师地位之高了。悠悠历史几千年,算得上真正的中国人心中的圣人就是孔夫子。中国朝代更迭频繁,可谓是乱哄哄的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无论是汉族政权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无一例外的尊孔,有时反而少数民族政权更加推崇孔子。中国两千年唯一没有衰落的贵族之家就是孔子之家。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没有中断,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文化没有断裂,而文化没有断裂就是中国人的读书传统没有中断。
二、中国古人的文化经典
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历史,可以说文化典籍浩如烟海,我们在夏商时期就已经创造了比较成熟的文字。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典籍每个人穷其一生也不可能读完。但中国读书人和文化经典有其独特的风格,一个述而不作,一个理念相通,这两个特点就使得中国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汇聚成几部具有根源性影响的著作,成为中国文化的源头,也使得后人得以由此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根本精神。这样一来,中国历史文献的传承就跟西方的文献传承有一个很大的不同。西方的文献很多都是强调个人的一种创作,而中国都是以阐发前人思想或者前代经典性著作作为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再一个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没有像现在这样细密的学术分科。文学、历史、哲学、宗教、艺术、政治、经济、法律、军事,至于农、工、医、科技等,可以说都是混杂在一起的,后来才慢慢形成了经史子籍这样简单的四部分类。清代编四库全书,就是按照四部分类来分的,但即使是这样,也有很多的交叉。比如说现在我们说的哲学,对应在四部里,应该是哪些科目、哪些图书呢?有的人说是子部,但有些经部和集部的内容也可以归到哲学类去,而且将子部完全归于哲学,那也不确切,因为其中有很多东西,讲文学也是离不开的。所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典籍分类的方法,跟现代的方法也有很大差异,按现在的分类标准去安排它,是行不通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各部分虽然谈论的具体问题不同,但它们的内在其实都遵循着一个共同的理论基础,秉承着同一个价值观念。所以,“一个述而不作,一个理念相通,这两个特点就使得中国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汇聚成几部具有根源性影响的著作,成为中国文化的源头,也使得后人得以由此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根本精神”中国文化中的这些根源性典籍,我们大概可以用“三、四、五”这三个数字来加以概括,说简单点就是三玄、四书、五经。三玄是指《老子》、《庄子》、《周易》。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的是《周易》、《三礼》、《书经》、《诗经》,还有《春秋》(三传)。加起来是多少呢?十二本。在这十二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五经里面的《周易》,跟三玄里面的《周易》是相重的,那么就减掉一个,等于十一本。另外,四书里面的《大学》和《中庸》其实是《三礼》里面《礼记》中的两篇文章,如果把它再放到《礼记》里面去,那么又少掉两个,等于九本,因此,这九本书就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根源性典籍。从春秋战国一直到二十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之前,可以说这九本书是中国文化内容的根源。不管你是论述哲学思想,还是论述文学历史;不管你是讲政治、经济、法律,还是讲农、工、医、科技,都离不开这几部经典的根本理念和价值观念,引经据典也都不会超出这九本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不了解这九本书,那么也就很难去了解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反过来,即使是了解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但如果不能将它们统摄到这九本书里去,那么也把握不住中国文化的根本理论基础和核心价值观念。
三、古人的读书方法
一个人既要勤于读书,还要善于读书。有的人是书在手中,可就是读不懂、读不通、读不进,甚至越读越糊涂,这说明读书有得法与不得法的区别。从古人的读书事迹中,我们可以归纳出许多读书方法。
(一)“观其大略”读书法
诸葛亮读书只“观其大略”。诸葛亮隐居荆州隆中之时,与颖州石广元、徐庶、汝南孟公威是好友,并一起拜师游学。石广元、徐庶、孟公威三人读书学习“务于精熟”。曾经“走马荐诸葛”的徐庶则折节学问,“卑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习经业”,目的为求得“义理精熟”。而诸葛亮读书却与诸生不同,他是“独观其大略”。他没有钻进书堆,死记硬背,而是泛读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其实质。诸葛亮读书也没有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而是正常地作息,“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他对好友们说:“你们几位从政可以做到刺史、郡守。”三人反问诸葛亮“仕途”如何,诸葛亮“笑而不答”。后来事实证明,读书务求 《浅析中国古人的经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