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介语境下新世纪城市文学的重构
网络媒介语境下新世纪城市文学的重构
口徐从辉
内容摘 要新世纪,随着网络信息城市的崛起,赛博空间和现实空间的杂居渐渐成为城市日常生活景观,城市文学在时空重组的后新文化语境中面临着重构与新变的可能。网络重构了城市文学地图,城市文学经验也面临转型,而如何完成对具有中国性与文化个性的城市塑形则成为创作者所要面对的问题。城市文学所面临的后新文化语境与自身的重构、城市文学经验的转型、均质化与主体性的遗失这几个方面,值得重点考察。
关键词网络新世纪城市文学重构
作
者徐从辉,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上海:200241)
现代媒介一直先天地和城市有着血缘关系,它的产生和城市的发展总是密不可分。近现代以来,印刷、电子、网络均首先在城市诞生和繁荣。而文学的表达尤其是城市文学的表达也因此获得先机。晚清民初的鸳鸯蝴蝶派小说从“副刊写作”到“杂志写作”,直至“书局写作”,离不开“口岸城市发达的新闻传播业、书刊印刷业”:在1920年代末到1930年代初,新感觉派的全盛期也正是电影“在上海市民的娱乐生活中站了最高的位置”的时期;而新世纪以来城市文学的全面兴起和网络城市的崛起有着很大的关联。正如麦克卢汉所说“媒介即讯息”,媒介本身就是信息和内容,它对文学产品的生产、流通、接受以及文本本身全方位地起作用。已有论者从印刷、影视对城市文学的影响等角度展开论述,但鲜有人论及网络对城市文学的影响。本文试从城市文学所面临的后新文化语境与自身的重构、城市文学经验的转型、均质化与主体性的遗失等几个方面来考察网络对新世纪城市文学的影响与重构。
网络与新世纪城市文学地图
20世纪基本上是印刷文明的世纪,城市文学的生产、传播以及接受离不开纸质传媒。20世纪的城市文学从作品的生产到印刷以及发表,均要经过层层把关,这也决定了城市文学的精神向度和价值立场必定是精英的。但这种状况到1990年代中后期遇到了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的挑战。网络的出现与崛起宣告了印刷文化统治时代的结束。网络作为“超级媒体”正在创造新的社会系统、权力结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城市物理空间正在被虚拟空间所重叠、压缩甚至部分取代。这就使得城市文学不仅面临着承载工具由纸质向网络的变迁,而且要面临着迥异于前网络时代的后新文化语境:一方面网络交往的即时性所导致的时空的压缩,地球村和资本全球化的来临,文化的多元竞放成为可能,价值选择更加开放而多元:另一方面,网络革命带来的后新文化语境已经不再以一种“革命”或。运动”的面目出现,而是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为现代人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这种因网络革命带来的价值立场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使得城市文学呈现出新的特征。
第一,80后网络写手成为城市文学的创作主力军。较之老一代作家,80后网络写手的成长受媒介影响较大,他们是伴随着电视、互联网、手机、动漫、音乐等新媒体成长的一代。媒体为他们提供了新的经验领域,构成他们想象的重要资源,也对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城市的世俗生活和时尚文化成为他们书写的重要内容,大众化、娱乐化、媚俗化是他们书写城市的普遍特点。网络写手一方面具有自由挥洒创作的自由,但同时又要受到商业因素的制约。商业而非政治成为他们创作时首先要考虑的因素。网络作品的点击率直接决定他们的稿酬、(教学论文)签约和他们作品的销量。
第二,网话文的尝试,带来了城市文学书写语言的新变。网话文自由、随意,充满创新和颠覆精神,是对现存汉字秩序的颠覆。网话文不仅解构了话语威权,而且拓展了城市文学书写的空间。
第三,城市文学的题材和叙事类型更加丰富。城市文学叙事超越了传统的文体概念,转向超文本创作,网络书写特有的超级链接、互动式写作等方式打破了传统的城市文学书写,呈现出新的叙事特征和审美方式:叙事风格上也由宏大叙事转向个人叙事和文本试验。戏仿、恶搞、反讽、拼贴等成为城市文学叙事的新手法。
第四,审美价值上,文学话语权由于从精英转移到大众和精英共享,大众的城市书写渐渐消解了文学精英的启蒙立场,消泯了传统乡村对城市的批判,转向对城市世俗和时尚文化生活的热情拥抱。城市文学呈现出一种不同于主流文学的“亚文学”风格,他们的城市书写和老一代作家具有人民性的城市书写,共同构成了新世纪的城市文学地图。
网络文本逻辑与想象城市的方法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曾指出,现代民族国家的“认同感”有赖于“想象的共同体”的催生。今天,网络正在取代或弱化报纸刊物等传统媒介的作用,而且网络对“把关”的弱化以及对海量信息的容纳,为文学创作者提供了一个较为自由的平台,崇高与反崇高、中心与去中心常在网络书写中联袂演出,这使得网络文本逻辑在充满自由精神的同时又具有驳杂意味。在网络文本逻辑的作用下,文学如何进行城市想象?创作主体的城市文学经验有何变化?笔者以为虚拟与流行、碎裂与漂泊、世俗狂欢与小资返魅构成了新世纪城市文学经验表达的重要维度。
第一,网络文本的虚拟性与在线性使得虚拟意象和流行元素成为城市想象的方法之一。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网络所产生的网恋、游戏、黑客等虚拟意象渐入城市文学的视野。网恋作为一种新的审美对象构成了一些城市文学作品的叙事框架,也成为作家想象城市的一种方式。不仅如此,网络还提供了一个虚拟的世界,现实世界中被压抑的人性在这里演绎,并构成对现实世界的审视。虚拟与现实的缠绕、并置成为一种城市想象的方式。如果说虚拟是在和现实相对的空间上构成网络文本逻辑对城市的一种想象,那么流行则是网络即时性、在线性的一种时间显现。从城市文学的语言,到文本的框架、意象的选择、题材的选择,流行元素都参与其中。山寨、雷、囵、打酱油、等网络流行用语在城市书写中被大量使用,并具有通俗简洁,不讲究文法的特点。有的作品直接把聊天对话插入 《网络媒介语境下新世纪城市文学的重构》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8537.html
口徐从辉
内容摘 要新世纪,随着网络信息城市的崛起,赛博空间和现实空间的杂居渐渐成为城市日常生活景观,城市文学在时空重组的后新文化语境中面临着重构与新变的可能。网络重构了城市文学地图,城市文学经验也面临转型,而如何完成对具有中国性与文化个性的城市塑形则成为创作者所要面对的问题。城市文学所面临的后新文化语境与自身的重构、城市文学经验的转型、均质化与主体性的遗失这几个方面,值得重点考察。
关键词网络新世纪城市文学重构
作
者徐从辉,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上海:200241)
现代媒介一直先天地和城市有着血缘关系,它的产生和城市的发展总是密不可分。近现代以来,印刷、电子、网络均首先在城市诞生和繁荣。而文学的表达尤其是城市文学的表达也因此获得先机。晚清民初的鸳鸯蝴蝶派小说从“副刊写作”到“杂志写作”,直至“书局写作”,离不开“口岸城市发达的新闻传播业、书刊印刷业”:在1920年代末到1930年代初,新感觉派的全盛期也正是电影“在上海市民的娱乐生活中站了最高的位置”的时期;而新世纪以来城市文学的全面兴起和网络城市的崛起有着很大的关联。正如麦克卢汉所说“媒介即讯息”,媒介本身就是信息和内容,它对文学产品的生产、流通、接受以及文本本身全方位地起作用。已有论者从印刷、影视对城市文学的影响等角度展开论述,但鲜有人论及网络对城市文学的影响。本文试从城市文学所面临的后新文化语境与自身的重构、城市文学经验的转型、均质化与主体性的遗失等几个方面来考察网络对新世纪城市文学的影响与重构。
网络与新世纪城市文学地图
20世纪基本上是印刷文明的世纪,城市文学的生产、传播以及接受离不开纸质传媒。20世纪的城市文学从作品的生产到印刷以及发表,均要经过层层把关,这也决定了城市文学的精神向度和价值立场必定是精英的。但这种状况到1990年代中后期遇到了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的挑战。网络的出现与崛起宣告了印刷文化统治时代的结束。网络作为“超级媒体”正在创造新的社会系统、权力结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城市物理空间正在被虚拟空间所重叠、压缩甚至部分取代。这就使得城市文学不仅面临着承载工具由纸质向网络的变迁,而且要面临着迥异于前网络时代的后新文化语境:一方面网络交往的即时性所导致的时空的压缩,地球村和资本全球化的来临,文化的多元竞放成为可能,价值选择更加开放而多元:另一方面,网络革命带来的后新文化语境已经不再以一种“革命”或。运动”的面目出现,而是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为现代人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这种因网络革命带来的价值立场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使得城市文学呈现出新的特征。
第一,80后网络写手成为城市文学的创作主力军。较之老一代作家,80后网络写手的成长受媒介影响较大,他们是伴随着电视、互联网、手机、动漫、音乐等新媒体成长的一代。媒体为他们提供了新的经验领域,构成他们想象的重要资源,也对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城市的世俗生活和时尚文化成为他们书写的重要内容,大众化、娱乐化、媚俗化是他们书写城市的普遍特点。网络写手一方面具有自由挥洒创作的自由,但同时又要受到商业因素的制约。商业而非政治成为他们创作时首先要考虑的因素。网络作品的点击率直接决定他们的稿酬、(教学论文)签约和他们作品的销量。
第二,网话文的尝试,带来了城市文学书写语言的新变。网话文自由、随意,充满创新和颠覆精神,是对现存汉字秩序的颠覆。网话文不仅解构了话语威权,而且拓展了城市文学书写的空间。
第三,城市文学的题材和叙事类型更加丰富。城市文学叙事超越了传统的文体概念,转向超文本创作,网络书写特有的超级链接、互动式写作等方式打破了传统的城市文学书写,呈现出新的叙事特征和审美方式:叙事风格上也由宏大叙事转向个人叙事和文本试验。戏仿、恶搞、反讽、拼贴等成为城市文学叙事的新手法。
第四,审美价值上,文学话语权由于从精英转移到大众和精英共享,大众的城市书写渐渐消解了文学精英的启蒙立场,消泯了传统乡村对城市的批判,转向对城市世俗和时尚文化生活的热情拥抱。城市文学呈现出一种不同于主流文学的“亚文学”风格,他们的城市书写和老一代作家具有人民性的城市书写,共同构成了新世纪的城市文学地图。
网络文本逻辑与想象城市的方法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曾指出,现代民族国家的“认同感”有赖于“想象的共同体”的催生。今天,网络正在取代或弱化报纸刊物等传统媒介的作用,而且网络对“把关”的弱化以及对海量信息的容纳,为文学创作者提供了一个较为自由的平台,崇高与反崇高、中心与去中心常在网络书写中联袂演出,这使得网络文本逻辑在充满自由精神的同时又具有驳杂意味。在网络文本逻辑的作用下,文学如何进行城市想象?创作主体的城市文学经验有何变化?笔者以为虚拟与流行、碎裂与漂泊、世俗狂欢与小资返魅构成了新世纪城市文学经验表达的重要维度。
第一,网络文本的虚拟性与在线性使得虚拟意象和流行元素成为城市想象的方法之一。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网络所产生的网恋、游戏、黑客等虚拟意象渐入城市文学的视野。网恋作为一种新的审美对象构成了一些城市文学作品的叙事框架,也成为作家想象城市的一种方式。不仅如此,网络还提供了一个虚拟的世界,现实世界中被压抑的人性在这里演绎,并构成对现实世界的审视。虚拟与现实的缠绕、并置成为一种城市想象的方式。如果说虚拟是在和现实相对的空间上构成网络文本逻辑对城市的一种想象,那么流行则是网络即时性、在线性的一种时间显现。从城市文学的语言,到文本的框架、意象的选择、题材的选择,流行元素都参与其中。山寨、雷、囵、打酱油、等网络流行用语在城市书写中被大量使用,并具有通俗简洁,不讲究文法的特点。有的作品直接把聊天对话插入 《网络媒介语境下新世纪城市文学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