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与经济发展联动作用研究
的总资产、净资产规模扩张迅速,企业的业务透明度也进一步提高。2000 年与1998 年比较,76 家公司的平均总资产规模由18.6 亿元增加到22.5 亿元,净资产由8.99 亿增加到10.07 亿元。不少公司通过资产重组都成功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如浦东大众与大众出租的重组,通过定向增发法人股,大众出租的出租车增加近千辆,公司不仅实现了业务覆盖全部市区的规划,同时公司投巨资兴建的公司车辆的调度系统的功能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巴士股份上市以来,坚持专业化资产重组的战略,利用现金收购、吸收合并等多种手段大规模扩张,致力于整合上海公交产业,目前已经占据上海公交业50%的市场份额,并稳步向周边地区
发展。
4、资产重组以后本地上市公司的融资能力得到强化
恢复融资功能是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应有之意。得益于重组的规模和重组的力度,重组后的上海本地上市公司以其优良的业绩,巨大的发展潜力获得了投资者的广泛认可。我们比较的88 家重组公司大部分在1998 年融资资格汲汲可危,而经过重组以后,恢复了融资资格的88 家公司1998~2001 年融资规模达到了252.97 亿元,对上海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
5、资产重组以后本地上市公司整体市值水平大幅度提高对上海本地经济发展发挥了潜在作用
随着重组过程的展开,上市公司整体赢利水平和发展潜力的增强,上海本地公司1998 年以来整体流通市值增长迅速。2000 年底流通市值比1998 年底增长了153%,而同期上证综合指数涨幅不过80.8%。虽然没有具体的数据可以说明上海本地股市值的大幅度提升中上海本地投资者获得的比重,但是考虑上海本地投资者对上海本地股一贯的钟情和敏锐,无疑是其中重要的获益者,从而为上海的经济发展带来间接的财富效应。
四、进一步推进上海市本地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发挥资产重组对地方经济发展联动作用的政策建议
虽然上海本地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促进了上海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但随着加入WTO以后,上海在全国经济发展全局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对周边以及全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提高,上海市本地公司的资产重组工作也应当与时俱进。
1、政府职能的明确定位上海市资产重组的成就无疑与上海市政府强有力的引导有密切联系。在资产重组涉及面广、各方面利益都需要协调和保证的情况下,通过政府的直接参与,有效地缩短了重组的进程,提高了重组的效率。并且由于政府站在产业政策调整和城市功能开发的高度指导重组,也使得重组的宏观效应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是,也必须认识到政府介入重组的过程中,政府承担了太多重组的成本,比如电器股份置换出的资产实施破产程序,政府实际承担了6.5 亿元的重组成本。而二纺机、轻工机械等与集团的关联交易则造成了集团潜在的损失,这些损失最终仍然需要政府来承担。此外,从长远来看,上海市本地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政府色彩、大集团色彩比较浓厚是与上海市整体经济布局中国有大中型企业众多的现实有关。随着民营经济、外资在上海市经济布局中的作用不断加强、国有经济实施战略调整,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从长远来看,减少政府的直接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力量将是必然趋势。
为此,政府应该因势利导,逐渐从各种具体的重组事务中脱身,加强在宏观政策引导、信息披露的监管、利益协调等方面职能。
2、注重实质性重组,实现重组后上海本地上市公司建立起持续增长的机制
虽然从整体上上海市的资产重组工作成绩斐然,但是仔细分析起来,不得不承认重组脱困的上市公司中,相当部分是短期的财务性重组的获益者。显然,仅仅凭借大股东关联交易输入利润或承担债务、不良资产的做法,提供给上市公司只能是短暂的喘息机会。
而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持续增长,还需要公司在公司治理结构、内部管理体制、企业发展战略等方面有实质性的进步。
2001 年的年报显示,包括广电股份、电器股份等当初付出昂贵重组代价的上市公司业绩又出现大幅度滑坡的趋势,有可能继续亏损甚至被迫需要再次重组,这一问题无疑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3、追求上市公司之间通过强强联合,实现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协同效应
几年来上海市本地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多为解困式重组,而类似浦东大众、大众出租之间实现专业化分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组并不多见。实际上,在大量资产重组案例中置换出上市公司的资产,如果仍然维持以前的经营状态甚至恶化,则上海市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对经
4、建立上市公司质量预警机制
应当承认,上海通过大规模的资产重组,提升了上海本地公司整体的业绩水平和竞争实力,改善了本地公司的市场形象,但是美中不足的是这些措施都带有事后挽救的性质,所付出的公共资源代价是昂贵的。如PT 网点、PT 农商社重组的过程一波三折。而PT水仙则根本上陷入难以挽救的境地,最终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第一家退市公司。因此,现在当我们回顾重组过程中的种种艰难的时候,应该认识到亡羊补牢式的做法再也不能持续了,应该建立起在事前对上市公司的业绩波动和竞争力的改变进行预警的反应机制,成功地把握上市公司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分清公司业绩波动是行业周期因素等中短期因素导致的还是公司资产质量、发展战略等根本原因导致的,进而采取果断措施,将问题防患于未然,不至于等到公司病入膏肓时再采取费时费力的行动。
5、充分发挥证券中介机构在资产重组中的作用,降低重组的成本与风险
在上海市这几年资产重组的案例中不乏看到一些券商以及投资顾问公司的身影,但是这些机构最主要的作用是简单的出具财务顾问报告,实质参与甚至主导交易进程的案例鲜见。一方面这反应了资产重组的主体出色的制定交易结构、执行交易的能力,比如浦东大众和大众出租重组的经典案例,但另一方面也反应了资产重组市场不规范的一面。由于缺乏诚信的中介机构在全程参与重组过程,执行专业的操作程序,尽可能规避各种市场风险,导致部分资产重组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投机行为,比如棱光实业,由于没有中介机构对恒通的情况进行尽职调查,使得恒通这一根本不具备收购资格的主体进入市场,从而使棱光的中小股东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更重要的是随着资产重组由单纯的财务重组向注重协同效应的战略性重组的阶段过渡,中介机构在对行业购并和整合深刻理解基础上制定的专业资产重组方案,将能进一步发挥资产重组对上海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作者:联合证券研究所 范海洋、于泳、吴载德 来源:《证券时报》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8629.html
发展。
4、资产重组以后本地上市公司的融资能力得到强化
恢复融资功能是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应有之意。得益于重组的规模和重组的力度,重组后的上海本地上市公司以其优良的业绩,巨大的发展潜力获得了投资者的广泛认可。我们比较的88 家重组公司大部分在1998 年融资资格汲汲可危,而经过重组以后,恢复了融资资格的88 家公司1998~2001 年融资规模达到了252.97 亿元,对上海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
5、资产重组以后本地上市公司整体市值水平大幅度提高对上海本地经济发展发挥了潜在作用
随着重组过程的展开,上市公司整体赢利水平和发展潜力的增强,上海本地公司1998 年以来整体流通市值增长迅速。2000 年底流通市值比1998 年底增长了153%,而同期上证综合指数涨幅不过80.8%。虽然没有具体的数据可以说明上海本地股市值的大幅度提升中上海本地投资者获得的比重,但是考虑上海本地投资者对上海本地股一贯的钟情和敏锐,无疑是其中重要的获益者,从而为上海的经济发展带来间接的财富效应。
四、进一步推进上海市本地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发挥资产重组对地方经济发展联动作用的政策建议
虽然上海本地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促进了上海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但随着加入WTO以后,上海在全国经济发展全局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对周边以及全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提高,上海市本地公司的资产重组工作也应当与时俱进。
1、政府职能的明确定位上海市资产重组的成就无疑与上海市政府强有力的引导有密切联系。在资产重组涉及面广、各方面利益都需要协调和保证的情况下,通过政府的直接参与,有效地缩短了重组的进程,提高了重组的效率。并且由于政府站在产业政策调整和城市功能开发的高度指导重组,也使得重组的宏观效应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是,也必须认识到政府介入重组的过程中,政府承担了太多重组的成本,比如电器股份置换出的资产实施破产程序,政府实际承担了6.5 亿元的重组成本。而二纺机、轻工机械等与集团的关联交易则造成了集团潜在的损失,这些损失最终仍然需要政府来承担。此外,从长远来看,上海市本地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政府色彩、大集团色彩比较浓厚是与上海市整体经济布局中国有大中型企业众多的现实有关。随着民营经济、外资在上海市经济布局中的作用不断加强、国有经济实施战略调整,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从长远来看,减少政府的直接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力量将是必然趋势。
为此,政府应该因势利导,逐渐从各种具体的重组事务中脱身,加强在宏观政策引导、信息披露的监管、利益协调等方面职能。
2、注重实质性重组,实现重组后上海本地上市公司建立起持续增长的机制
虽然从整体上上海市的资产重组工作成绩斐然,但是仔细分析起来,不得不承认重组脱困的上市公司中,相当部分是短期的财务性重组的获益者。显然,仅仅凭借大股东关联交易输入利润或承担债务、不良资产的做法,提供给上市公司只能是短暂的喘息机会。
而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持续增长,还需要公司在公司治理结构、内部管理体制、企业发展战略等方面有实质性的进步。
2001 年的年报显示,包括广电股份、电器股份等当初付出昂贵重组代价的上市公司业绩又出现大幅度滑坡的趋势,有可能继续亏损甚至被迫需要再次重组,这一问题无疑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3、追求上市公司之间通过强强联合,实现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协同效应
几年来上海市本地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多为解困式重组,而类似浦东大众、大众出租之间实现专业化分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组并不多见。实际上,在大量资产重组案例中置换出上市公司的资产,如果仍然维持以前的经营状态甚至恶化,则上海市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对经
济增长的增量效应也将丧失殆尽,对上海市经济发展的全局来讲,资产重组的效果也落不到实处。因此,在中国加入WTO,上海市将在我国全球化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新形势下,上海本地的优势企业之间在谋求竞争优势最大化的基础上实现的强强联合,塑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应该成为今后上海市本地公司资产重组追求的目标。
4、建立上市公司质量预警机制
应当承认,上海通过大规模的资产重组,提升了上海本地公司整体的业绩水平和竞争实力,改善了本地公司的市场形象,但是美中不足的是这些措施都带有事后挽救的性质,所付出的公共资源代价是昂贵的。如PT 网点、PT 农商社重组的过程一波三折。而PT水仙则根本上陷入难以挽救的境地,最终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第一家退市公司。因此,现在当我们回顾重组过程中的种种艰难的时候,应该认识到亡羊补牢式的做法再也不能持续了,应该建立起在事前对上市公司的业绩波动和竞争力的改变进行预警的反应机制,成功地把握上市公司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分清公司业绩波动是行业周期因素等中短期因素导致的还是公司资产质量、发展战略等根本原因导致的,进而采取果断措施,将问题防患于未然,不至于等到公司病入膏肓时再采取费时费力的行动。
5、充分发挥证券中介机构在资产重组中的作用,降低重组的成本与风险
在上海市这几年资产重组的案例中不乏看到一些券商以及投资顾问公司的身影,但是这些机构最主要的作用是简单的出具财务顾问报告,实质参与甚至主导交易进程的案例鲜见。一方面这反应了资产重组的主体出色的制定交易结构、执行交易的能力,比如浦东大众和大众出租重组的经典案例,但另一方面也反应了资产重组市场不规范的一面。由于缺乏诚信的中介机构在全程参与重组过程,执行专业的操作程序,尽可能规避各种市场风险,导致部分资产重组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投机行为,比如棱光实业,由于没有中介机构对恒通的情况进行尽职调查,使得恒通这一根本不具备收购资格的主体进入市场,从而使棱光的中小股东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更重要的是随着资产重组由单纯的财务重组向注重协同效应的战略性重组的阶段过渡,中介机构在对行业购并和整合深刻理解基础上制定的专业资产重组方案,将能进一步发挥资产重组对上海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作者:联合证券研究所 范海洋、于泳、吴载德 来源:《证券时报》
《上海市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与经济发展联动作用研究(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