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新闻传媒学论文 >> 正文

创立大众传播史:中国新闻传播研究的新课题


播电视、电影等方面的各种年鉴也可以利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把各种媒介的历史研究简单相加就可大功告成,而且应当在掌握这些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充分体现整个大众传播媒介发展的综合性、整体性和系统性。
其次,其他学科也在这一方面作了可贵的探索。社会发展史的研究、大众文化研究、文学史和思想史研究等都涉及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而且,这些相关领域的研究在探索传媒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互动关系方面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
此外,我们也有具体的传播史研究经验可以参考。这方面以美国学者的研究最为重要。琼·福克茨和德怀特·L·梯忒尔的《一个国家的声音——美国大众媒介史》就是很好的例子》。这部史书的撰述基于这样的前提:“美国的媒介是多元的。”作者把大众传播媒介看做“复杂的社会与文化机构”,看做不同群体的“许多声音的产物”;而且“各种媒介存在于一个复杂的社会政治背景之中,所以,其历史也同其他社会机构交织在一起”。(11)于是,宏观地考察大众传播同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各领域的关系成为该书的重头戏,大众传播的非新闻活动如广告、公共关系、娱乐等也同新闻活动平起平坐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作者始终把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其发展历史,这一点从各章节的名称就可以看出来。例如第7章“反奴隶制运动和内战中的传播议题”,第8章“现代化与印刷工业”,第9章“大众市场与大众文化”等,都没有把某一种媒介单独列出。

   
创立大众传播史:中国新闻传播研究的新课题(第5页)  
中国学者也有把各种媒介综合起来考察的先例,如张国良教授的《现代日本大众传播史》,具有同《一个国家的声音——美国大众媒介史》相似的特点。该书的研究对象虽然是国外大众传播的发展史,但是仍是可贵的探索。尤其是中日两国在新闻事业、大众传播事业方面有一些相近之处,该书可以给我们本国的大众传播史研究者很多启发。
电视综合了图像、声音和文字等多种传播符号,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媒介”;网络在更大范围、更深层面综合了诸多媒介的优势,有凌驾于所有传统媒介之势;同时,在学术研究领域,边缘化、交叉化已成为一股强劲的时代潮流……我们自然有理由相信,在当前媒介相互渗透、学科相互融汇的大背景下,以综合性、宏观性为特点的大众传播专史显得尤为重要,它将为新闻传播学的研究、传播人才的培养以及多学科交融产生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注释:
(1)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页。
(2)方汉奇《骅骝开道路 鹰隼出风尘》,载《新闻春秋》1998年专辑。
(3)参见孙建健《从三大基本结构看媒介的现状和走势》,载《新闻通讯》1999年第8期。
(4)赵凯《上海传媒业集团化发展的现状、思路》,载《中国报业》1999年第7期。
(5)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张和声、程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39页。
(6)吴崇杰《二十年中国新闻学研究成果与缺陷》,载《中国广播》1999年第7期。
(7)例如Warren K.Agee等合著的Introduction to Mass Communications已再版至少11次。
(8)参见韩运荣《传播学的“玄化”与“细化》,载《国际新闻界》1999年第6期。
(9)参见朱光烈《我们将化为‘泡沫’》,载《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
(10)见M. Y. Smith《历史的方法》,郭镇之编译,载郭镇之《传播论稿》,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133页。
(11)Jean Folkerts & Dwight L.Teeter, Jr.VOICES OF A NATION ——A History of Mass Media in the United States, Preface, 1989 by Macmillan College Publishing Company.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邮编:200433)
[责任编辑:姜依文]


   

《创立大众传播史:中国新闻传播研究的新课题(第5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8671.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新闻传媒学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