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正文

文化相对主义的复生及其评析


促进本国本民族的发展是正常的、必要的,但如果把民族性或民族精神推到极端,自然会陷人民族自我中心主义或狭义的文化民族主义,最终导致政治民族主义或狭隘的国家民族主义。如果文化相对主义过度强调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就极容易演变成为文化各自独立、封闭保守、隔绝于外界,它正被一些人作为借口,树立新的文化壁垒,将文化多元主义导向文化孤立主义,由此带来不同文化之间永远无法理解;它否定文化的整体发展和可比较性,导致某一个民族国家以自己的文化为最优的保守主义的封闭性和排他性。对此,厄尔·迈纳指出:“文化相对主义本身包含着对其他文化模式的宽容,然而它又把这种态度带到了对那些不宽容的文化的研究之中。”我国学者乐黛云认为,文化相对论的自身矛盾和弱点在于“为维护本民族文化的认同而牺牲部分成员求新的要求”。文化相对主义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独立自存的有机体,都有其存在的独特价值和理由。
第三,初看起来,文化相对主义属于一种保守性文化,它反对文化普遍主义,不对其他文化传统采取中心主义的态度,坚持从民族文化自身出发去评价其价值,同时努力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与纯洁性,千方百计地为传统文化的图存而寻求出路。要承认的是,适度的文化保护还是必要的,但是,物极必反,如果把自己的文化之相对性提高到不恰当的地步,任凭文化相对主义的极度发展,甚至企图使其凌驾于其他文化体系之上发号施令,就可能偏离自己的初衷,陷入文化普遍主义或者文化中心主义的泥淖,使得各个文化实体之间的边界“硬化”,就很有可能导致分裂趋向和现实世界的冲突行动。这不仅在理论上产生了悖论,而且在实践中也是十分有害的。历史的经验证明,国家或地缘(集团)政治和民族文化一直是并且仍将是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基本条件预制,缺乏必要的国际政治共识和多元民族文化的对话乃至沟通,经济的全球一体化很难成功实现。
第四,如果我们将文化相对多元文化主义思想和文化普遍主义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就可以做到既可以保存人类具有各种特色资源的文化,又能合理利用其经典价值观。只要以市场经济全球化为特征的这种人类一体化实践的进程持续下去,只要“人类共同体”是一个值得提出、有意义的概念,那么,为了我们的共同的利益,出于实践理性的需要,一定意义上的普遍主义就会理所当然地获得合法性。
三、文化自性视阈下的文化相对主义评析
从哲学辩证的观点来看,任何国家、民族的文化都是普遍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具体表现为在特定历史阶段上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文化具有普遍性但不意味着“文化普遍主义”;同理,文化具有相对性但不意味着“文化相对主义”。
从根源上看,文化的普遍性与相对性的统一,是由人类实践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决定的。地球上的人类分散地居住在世界各地,各种性质各异的自然地理、环境水土、气候、资源等,长期作为一种外在的因素作用于那里的人们,逐渐地形成了他们自己内在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风貌,被赋予了区别于别的族类、人群的生活方式与活动方式。这种大的地理环境诸因素对文化形态的制约和影响是漫长而又深远的,带有本源、根基的性质。因此,没有离开具体的民族、人群抽象存在的文化,它必然是特定的文化创造主体在特定的自然与社会的环境中的历史遗留成果,是一定地域范围内人们共同的价值观念的个性体现。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多个民族文化的存在,使得我们有可能抽象文化普遍性或文化共性的范畴来,即一切文化所具备的共同属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每一种独特文化都必然与文化的共性相关联,“分有”文化共性的性质。既如此,我们就不能脱离文化的“相对性”,而谈其“普遍性”,也不能脱离文化“普遍性”而片面地谈其“相对性”,应该把两者结合起来相互参照,才有可能达到对文化观念的科学理解。但是,所谓“文化普遍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恰恰却是对文化两种属性的生硬的割裂,具有很大的意识形态甚或形而上学倾向的嫌疑。以往的经验提醒我们,许多提法一旦后缀“主义”一词,本身就值得引起人们的警惕,因为它常常滑向片面、单向发展的轨道上,最后背离了事物发展的辩证逻辑,在实践中产生危害性后果。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在文化的“相对性”与“普遍性”之间保持某种必要的张力,一方面,对任何文化秉持尊重、宽容的平等态度,承认文化差异与多样性的存在事实,反对文化中心主义,打压其他文化;另一方面,要经常并有效地与其他文化打交道,还必须在尊重其他文化的基础上,把握文化的共性,掌握进行文化比较和文化进步的客观尺度,从各种文化的生态进化中科学地概括人类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并以这种文化共性去反思、关照特定文化的发展。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承认文化具有普遍性,但反对“文化普遍主义”;我们也承认文化的相对性,但反对“文化相对主义”。
在这一方面,著名的全球化问题研究专家罗伯森提出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值得我们参考。他的基本理据是,通过他所谓的“普遍性的特殊化”与“特殊性的普遍化”之双向互动,一方面,某种全球化普遍性的认知理念和文化价值理念可以向特殊性转化,他把这一过程称为“全球地方化”( glocalize)。另一方面,某种族群文化或“地方性知识”同样可以获得全球化的普遍意义,他将这过程称之为“地方全球化”( locglobalize),但其前提是各民族群体或本土群体必须放弃各种特殊形式的文化本质主义,自觉主动地融入全球化进程,或者不再执著于对某种族群性文化或地方性知识权利的过度吁求。这样,罗伯森的理论一面反对为本土而本土化的文化相对主义,另一面则反对西方中心论的文化普遍主义。
应当说,假若撇开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普遍主义各自的负面作用不谈,在一定意义上,我们不仅需要提倡一种“有限度”的文化相对主义,而且需要提倡一种“有限度”的文化普遍主义(或称为共同的价值观与行为原则)。其中的缘由其实很简单,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合作步伐的加快,资本寻租的内在驱动促使全球“无边界市场”初具雏形,全球交往格局日益明显,“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在这样的(凹丫丫范文网 fanwen.oyaya.net)背景下,世界上各国人民就需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走出各自封闭狭小的圈子,勇于和其他民族交往。如此一来,文化的流动与接触在不同领域不同程度地发生,处于多元文化互动之中的人类交往共同体就急需有一种哪怕是最低限度的有约束性的道德文化规范来统一自己的行动,这种文化规范超越了具体的、单一的民族文化,是那些对人类交往主体来说不

《文化相对主义的复生及其评析(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8821.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社会学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