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正文

文化相对主义的复生及其评析


文化相对主义的复生及其评析
种海峰
(海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海南 海口571158)
摘要:文化相对主义是理解人类文化生态多样性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它不仅为研究人类文化的历史和未来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而且在对西方文化独断论的批评以及守望弱势国家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物极必反,如果把自己的文化之相对性提高到不恰当的地步,任凭文化相对主义的极度发展,甚至企图使其凌驾于其他文化体系之上发号施令,就可能偏离自己的初衷,陷入文化普遍主义或者文化中心主义的泥淖。
关键词:文化;相对主义;绝对主义;评析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723X(2010)06 -0095 -05
当前,世界范围内有两种现象值得引起人们的注意:一是文化普遍主义的兴起,二是文化相对主义的迅速复生。尽管从根源上说,这两种思潮的产生是互为前提互为因果的,同时普遍性和相对性是任何文化所蕴含的两个内在的不可分割的基本属性,但是,在全球日益密切的交往格局中,由于多种原因的综合作用,它们的确又发生了现实的对抗与冲突,甚至成为当今世界局部战争、恐怖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产生的直接根源。一般地,作为强势一方的西方国家往往高举文化“普遍主义”的大旗动辄对他人说三道四,横加干涉,而广大非西方弱势国家则以文化相对主义作为应对之策,图谋自保。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以文化相对主义的产生为题展开论述,旨在提示我们在警惕文化普遍主义的同时,如何规避文化相对主义思潮复生所带来的执拗与偏颇。
一、文化相对主义析义
尽管文化相对主义往往在非西方国家、非西方民族广有市场,成为其对付来自西方文化压迫本能反抗的武器,但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思潮,文化相对主义的发源地却是西方而不是非西方,它起源于18世纪,涉及文学、历史、哲学、人类学等众多领域的思想观念与学术研究方法论。
要全面地把握文化相对主义的内涵,这里有必要先简单了解一下文化普遍主义的含义。关于文化普遍主义,张祥龙指出,它实质上是一种独特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即主张最有价值的(不管是认知的、伦理的、宗教的,还是经济的、政治的,等等)东西作为命题可以得到直接表达,并且此种价值总是可以并且应该被普遍地推广,形成一种对所有有关现象都无差别的、有效的标准(它们常常以“正义”、“真理”、“至善”的名义而出现)。就是说,文化普遍主义可理解为具有普遍推广价值的“文化”,这种文化有充分的根据可用来判定其他类型文化的对错、优劣、合理性。
对于什么是文化相对主义,西蒙( Lawrence H.Simon)在哲学百科全书“文化相对主义与理性”的词条中,把其要领归纳为三点:其一,不同的文化存在着殊异的理性规范。其二,判别一种行为是否合乎理性,应以它所坚持的文化规范为尺度。其三,两个主体的文化环境不同,同一行为对于一种文化来说是理性的,但对另一个文化来说则可能是非理性的。也就是说,文化相对主义不主张用一个统一的“普遍”文化来判断一切文化的合理性,那种所谓的“中立”立场是行不通的。在文化相对主义看来,无论什么性质的文化都有其自身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文化是人们生活方式、集体意识的结晶,它反映的是社会总体性存在对生活于其中的个人言行的约束限制,具有天然的现实性合理性。这样的话,理解与自己不同的文化就需要按照其自身的价值观、信仰去把握,那种普遍运用的、超文化的价值是不存在的。美国史学家艾恺这样概括道,从强调相对性、特殊性这个倾向出发,就产(凹丫丫范文网 fanwen.oyaya.net)生了认为各个文化是个体而且独特的这个看法;它们各自表达其集体经验,全部是人类自我表达的同样真切而有效的工具,这个立场否认了启蒙教义中无时空性的普遍法则,即任何时间、地点,任何人在原则上可以了解的真理,绝对的普遍模式是没有的。从积极的意义上看,文化相对主义体现了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的宽容、理解和尊重,倡导多元文化的价值观,打破文化中心主义壁垒,广泛接触、共享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文化资源。
国际学术界公认的文化相对主义较早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博厄斯( Franz Boas)、本尼迪克特,此外还有意大利哲学家维科以及德国哲学家赫尔德、狄尔泰、卡西尔、米德等人。
站在文化相对主义的立场,博厄斯猛烈地抨击了此前泰勒、摩尔根等人的古典主义进化论,强调每种文化产生的独特的生活条件。值得注意的是,博厄期的观点是在严肃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作出的。通过深入到印第安人和爱斯基摩人的社会部落研究后,他发现:各个民族类人种的智力、体力方面并无太大的差异,他们都有某种内在的合理的结构与活动方式,有其存在的正当性;并且文化也没有强弱、高下、优劣的区别,那种文化上的歧视与压制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偏执症。他认为“一般社会方式的科学研究,依据我们自己文化的调查者,应从一切价值中解放其自己才对……只有在每种文化自身的基础上才能研究每种文化,只有深入研究每个民族的思想,并把在人类各个部分发现的文化价值列入我们总的客观研究的范围,客观的、严格的、科学的研究才有可能。”他说:“中央非洲的黑人、澳大利亚人、爱斯基摩人、中国人的社会理想,同我们的社会理想是如此不同,以至于他们对人的行为的评价是无法比较的”,任何一种文化只能从该文化内部去研究和理解,“社会科学的绝对标准的实际应用是没有的”,“像这样复杂的现象是不可能有绝对体系的。绝对现象体系的提法总是反映出我们自己的文化。”后来的本尼迪克特、玛格丽特·米德等也都从文化与个性的角度对文化相对主义进行过阐发。本尼迪克特宣称:“现代社会思考的最重要的任务,莫过于充分思考文化的相对性……对文化相对性的承认,有其自身的价值,这些价值未必就是那些绝对主义者哲学理论所宣称的价值。”赫斯科维茨于1949年发表《人类及其创造》,对文化相对主义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标志着文化相对主义学派的最终形成。其主要观点是,强调各民族文化的特异性,认为人类历史不存在共同的规律性,主张各民族文化在价值上是相等的,并无落后与进步的区别;从而否定文化价值的绝对性,反对用产生于一种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念去评判另一文化体系,承认一切文化无论其多么特殊,都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主张人类文化的发展变化不是单线性演化规律而是多线性过程,文化没有高低好坏、蒙昧文明之分,衡量文化没有超越文化形态的绝对的普遍原则或

《文化相对主义的复生及其评析》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8821.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社会学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