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肥皂剧:多元化类型及意义解析
内容提要80年代起,美国肥皂剧涌入欧洲,激起欧洲影视制作人们制作本土肥皂剧来进行“欧洲反击”和达成文化认同。本文认为欧洲肥皂剧是多样化的,存在着三种基本模式——王朝剧、社区剧和二元模式剧。文章从权力结构、社会地位和两性关系等方面解析其特征,并将之与美国肥皂剧相比较,认为欧洲肥皂剧并非美国格式的本地翻版。不同的欧洲国家流行不同的肥皂剧模式,其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政治和社会原因。本文检视了欧洲肥皂剧与现实社会的关联,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以肥皂剧为主的美国影视作品的强烈冲击下,欧洲如何保持其文化多元化?1980年,当第一股美国电视剧潮水般涌入欧洲时,忧虑的欧洲影视制作人们开始严肃地思考这个问题。美国黄金时段肥皂剧《达拉斯》(Dallas)在欧洲大受欢迎,成为“美国文化帝国主义”或“美国主义”(Mancini and Swanson,1996)的象征,这两个术语似乎用更中性的“全球化”或“视听现代化”来代替更恰当。“欧洲反击”这句精神口号(Siji,1988)号召欧洲本地的家庭剧集制作者们抵抗电视的日益美国化趋势。
然而,屏幕上的成果却不容乐观。诚然,法国以其肥皂剧《古堡》(Chateauvallon)回应了美国肥皂剧《达拉斯》,该剧将德克萨斯的王朝家族转换到法国某一城市,将剧中的石油大亨变成了更有文化味的出版商。德国肥皂剧《橡树街》(Lindenstrasse)属于另一类例子。该剧明显地模仿英国肥皂剧《加冕街》(Coronation Street),但仍受美国剧影响,它更多地涉及婚外性行为和恋情,而较少触及社区事务。
人们曾普遍认为,作为一种特定的美国商业电视版本,肥皂剧的蔓延将危害那些“严肃”的或有关社区的、公共的议题的传播(Schiller,1992)。当然,肥皂剧的捍卫者们——包括许多女权主义学者和多数观众——并不如此悲观。但当我们在欧洲肥皂剧的文本框架内来研究肥皂剧时,发现大多数欧洲国家只制作少量肥皂剧,而许多本土肥皂剧并非美国格式的简单翻版。
探讨欧洲国家在新的竞争环境下,特别是在公共广播的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能否制作出自己本土化的成功的肥皂剧,已显得愈发重要了。美国、拉美、澳大利亚肥皂剧在世界各地泛滥,它们越来越容易到达欧洲观众,或通过国家频道低价引进,或通过迅速成长的有线和卫星电视频道。欧洲有没有可能生产出既经济合算又保持自己文化认同的肥皂剧呢?
有关广播电视传播中文化认同的论争部分是基于这样的假设:即一国的文化特色会在其电视节目中鲜明地表达出来。肥皂剧产生于美国,因此它的蔓延可以被视为文化出口或文化侵略。
另一个考虑与欧洲愈发显著的文化认同有关。随着欧盟经济一体化进程,及其伴随的种族和文化认同分化(不仅在前南斯拉夫,还有比利时、西班牙、英国),国家和民族认同成为新的、十分紧迫的问题。在这些国家里,其成员地区、种族和文化如何保持自己的语言、艺术和历史?一个可能的、尽管不太“纯洁的”答案是制作本土肥皂剧。正如魁北克地区记者Denise Bombardier1985年所说:“如果我们拥有自己的肥皂剧,我们就将拥有自己的民族。”
为检视欧洲肥皂剧格式的多样化及其发展,我们有必要拓宽肥皂剧的范畴,因为如果聚集在既定的研究“标准”上(主要是美国式,也有英国式),将强化肥皂剧的美国格式看法。将美国与英国传统的肥皂剧作比较,我们发现其差异大到足以将它们分成两种类型。(Liebes and Livingstone,1992)。英国肥皂剧(如《加冕街》)表现了生活在同一社区的、有着横向和纵向(代际)联系的一个个家庭。这些家庭有着许多关联,社区“有机团结”。美国电视网播出的肥皂剧由一系列不稳定的冲突关系组成,平衡总是被破坏,需要毁坏另一个平衡来修复,家庭之间被一层错综复杂的婚姻和恋爱之网交织在一起。美国剧侧重恋爱关系,剧情依单代线索发展,延伸到成年人的父母辈,如果他们也参与到恋爱游戏中来,则很少有婴儿、儿童和老年妇女角色。
上述类型展现了截然不同的生活形态,尤其是女性生活形态。英式剧倾向于以各种各样的母亲人物表现母性,当血缘的母亲遭遇麻烦,代理母亲就插入进来。而美式剧的人物则更多是爱情至上者,事业与母亲角色从属于爱情。英美肥皂剧的差别根源在于:(1)美国商业电视网选择爱情迷宫作为卖点,而英国电视基于现实主义观念,常常突出家长式的教化角色;(2)美国社会自认为是开放的、个人主义的、无阶级分别的,每个人都可以向上进阶。而英国社会则较为刻板,阶层较为凝固。(Hoggart,1957;Williams,1974)。但实际情况比这要复杂。首先,美式剧分日间剧和黄金档剧,特别迥异。其次,二者都不同于南 《欧洲肥皂剧:多元化类型及意义解析》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8850.html
在以肥皂剧为主的美国影视作品的强烈冲击下,欧洲如何保持其文化多元化?1980年,当第一股美国电视剧潮水般涌入欧洲时,忧虑的欧洲影视制作人们开始严肃地思考这个问题。美国黄金时段肥皂剧《达拉斯》(Dallas)在欧洲大受欢迎,成为“美国文化帝国主义”或“美国主义”(Mancini and Swanson,1996)的象征,这两个术语似乎用更中性的“全球化”或“视听现代化”来代替更恰当。“欧洲反击”这句精神口号(Siji,1988)号召欧洲本地的家庭剧集制作者们抵抗电视的日益美国化趋势。
然而,屏幕上的成果却不容乐观。诚然,法国以其肥皂剧《古堡》(Chateauvallon)回应了美国肥皂剧《达拉斯》,该剧将德克萨斯的王朝家族转换到法国某一城市,将剧中的石油大亨变成了更有文化味的出版商。德国肥皂剧《橡树街》(Lindenstrasse)属于另一类例子。该剧明显地模仿英国肥皂剧《加冕街》(Coronation Street),但仍受美国剧影响,它更多地涉及婚外性行为和恋情,而较少触及社区事务。
人们曾普遍认为,作为一种特定的美国商业电视版本,肥皂剧的蔓延将危害那些“严肃”的或有关社区的、公共的议题的传播(Schiller,1992)。当然,肥皂剧的捍卫者们——包括许多女权主义学者和多数观众——并不如此悲观。但当我们在欧洲肥皂剧的文本框架内来研究肥皂剧时,发现大多数欧洲国家只制作少量肥皂剧,而许多本土肥皂剧并非美国格式的简单翻版。
探讨欧洲国家在新的竞争环境下,特别是在公共广播的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能否制作出自己本土化的成功的肥皂剧,已显得愈发重要了。美国、拉美、澳大利亚肥皂剧在世界各地泛滥,它们越来越容易到达欧洲观众,或通过国家频道低价引进,或通过迅速成长的有线和卫星电视频道。欧洲有没有可能生产出既经济合算又保持自己文化认同的肥皂剧呢?
有关广播电视传播中文化认同的论争部分是基于这样的假设:即一国的文化特色会在其电视节目中鲜明地表达出来。肥皂剧产生于美国,因此它的蔓延可以被视为文化出口或文化侵略。
另一个考虑与欧洲愈发显著的文化认同有关。随着欧盟经济一体化进程,及其伴随的种族和文化认同分化(不仅在前南斯拉夫,还有比利时、西班牙、英国),国家和民族认同成为新的、十分紧迫的问题。在这些国家里,其成员地区、种族和文化如何保持自己的语言、艺术和历史?一个可能的、尽管不太“纯洁的”答案是制作本土肥皂剧。正如魁北克地区记者Denise Bombardier1985年所说:“如果我们拥有自己的肥皂剧,我们就将拥有自己的民族。”
为检视欧洲肥皂剧格式的多样化及其发展,我们有必要拓宽肥皂剧的范畴,因为如果聚集在既定的研究“标准”上(主要是美国式,也有英国式),将强化肥皂剧的美国格式看法。将美国与英国传统的肥皂剧作比较,我们发现其差异大到足以将它们分成两种类型。(Liebes and Livingstone,1992)。英国肥皂剧(如《加冕街》)表现了生活在同一社区的、有着横向和纵向(代际)联系的一个个家庭。这些家庭有着许多关联,社区“有机团结”。美国电视网播出的肥皂剧由一系列不稳定的冲突关系组成,平衡总是被破坏,需要毁坏另一个平衡来修复,家庭之间被一层错综复杂的婚姻和恋爱之网交织在一起。美国剧侧重恋爱关系,剧情依单代线索发展,延伸到成年人的父母辈,如果他们也参与到恋爱游戏中来,则很少有婴儿、儿童和老年妇女角色。
上述类型展现了截然不同的生活形态,尤其是女性生活形态。英式剧倾向于以各种各样的母亲人物表现母性,当血缘的母亲遭遇麻烦,代理母亲就插入进来。而美式剧的人物则更多是爱情至上者,事业与母亲角色从属于爱情。英美肥皂剧的差别根源在于:(1)美国商业电视网选择爱情迷宫作为卖点,而英国电视基于现实主义观念,常常突出家长式的教化角色;(2)美国社会自认为是开放的、个人主义的、无阶级分别的,每个人都可以向上进阶。而英国社会则较为刻板,阶层较为凝固。(Hoggart,1957;Williams,1974)。但实际情况比这要复杂。首先,美式剧分日间剧和黄金档剧,特别迥异。其次,二者都不同于南 《欧洲肥皂剧:多元化类型及意义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