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化研究的两个十年:—一个总体评估和元分析?
子集进行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实施了调节因素分析。假如有一个变量调节着我们的整个结果,我们就会在受测试人群中发现效果大小的不同,并且每一个数据实体内部效果值的变化(减去样本误差的变化)应该是比较小的。我们可以再次运用亨特和施密特的公式来测算效果值的变化。如果变化大多是由每项研究中的人群样本误差引起的,那么我们可能会发现一个重要的调节变量。在这样的案例中,可观察到的效果也将是不同的。因此,假如每个数据小组在比较中显示了效果值的低度的遗留变化(75%以上可以通过样本误差来解释),那么我们就可以推断,这个变量很像是一个真实的调节因素。在表1.2中,我们给每一个被分析的变量提出这些评估。我们也给每项分析提出一个双精度型的标准偏差,用以显示是否一个效果可以被认为“总是确定的”。?
我们检验了变量的多样性,但没有一个被证明是调节因素。首先,我们检验因变量是否解释结果中可见的同质性。为做这一分析,我们根据其是否涉及暴力、性别角色或者政治(应当注明我们关于性别角色的研究样本不同于Herrett-Skjellum和Allen1996年的样本,因为它们的元分析不是针对涵化研究的评估),来分别对这些研究的群体进行元分析。涉及一个以上从属领域的已出版论文被看作独立的数据设置来处理,目的是跨越变量来比较效果。由于一些研究确实涉及了多项从属领域,因此在这一比较中的数据值超过了52个。(再次参见表1.2中关于结果的概括。)
我们发现在作为因变量的政治信仰上平均效果值为.077(有27项研究涉及该议题,K=27)。在这里,大约45%的关联上的量值变化可以用样本误差解释(鳘 2=58.60,df=26,p<.001=。此外,虽然注明一个偏低的平均系数很有意思,但这个研究的主体中确实存在重要的变化。?
涵化研究的两个十年:—一个总体评估和元分析?(第5页)
对14个性别角色研究进行元分析,我们发现平均效果值为.102(基本上与Herrett-Skjellum和Allen的.101的结果相同)。在这个群体中,48%的效果上的已知变化可归结为样本误差(鳘 2=28.19,df=13,p=.008)。赫雷特-斯克杰鲁和艾伦在他们的性别角色研究样本中也发现了重要的异质,但没有一个清楚的主导调节因素。?最后,在关于暴力的议题中,我们发现平均效果值为.103(K=32)。由于40%的变化通过样本误差来解释,我们又可推断出这些研究展示了异质(鳘 2=77.1,df=31,p<.001=。如此看来,虽然在效果值上有一些区别(政治因素的关联似乎比暴力和性别角色的关联要稍弱一些),但因变量的焦点显然不是涵化的一个调节因素。
我们也认为统计学意义上的群体对涵化分析如此重要,可能会作为调节变量起作用。首先,我们在一个有关男性和女性的研究结果中实施分析。该分析(K=26)显示出很小的差异。男性和女性二者均显示出一个平均的效果值?11。男性中可见的效果产生的异质,有大约54%的变化由样本误差来解释(鳘 2=46.32,df=25,p<.01=。然而,关于女性的结果则相当多地一致跨越了各项研究,已知变化中的91%由样本误差引起(鳘 2=27.73,df=25,p<.33=。女性的涵化迹象是如此较男性更为一致地跨越了各研究,虽然在平均值上二者是大体相同的。这样,性别本身不是一个调节因素(因为这种变化在男性中产生了异质),虽然我们可以说,未来没有必要在女性群体中寻找涵化的调节因素。?
我们也考察教育水平(或者家长所受教育,以及孩子和成年人的受教育水平),看其是否作为调节因素发挥作用。受教育程度低的群体显示了稍低的平均效果值(r=.081,K=22),伴随着一个效果异质的好的分布(40%,鳘 2=54.28,df=21,p<.001。=受教育程度高的群体显示了一个或多或少的较高效果(r=.089),但由于效果中的大部分变化源于样本误差(96%,鳘 2=[guanyicon1]22.22,df=21,p=.38),因此,虽然教育因素不调节整体的关联,但受教育程度高的群体的涵化效果更加一致地跨越了各研究。?我们接着将年龄群体作为潜在调节因素予以检验。涵化研究一直被放在跨越不同年龄的群体中实施,从而促成一套相当广泛的比较体系。幼儿显示了一个相对较小的效果值(r=.064,K=8),并且从效果情况看,这些研究是同质的(在效果值的变化中有78%归于样本误差)。成年人也显示了一个较小的效果值(r=.080,K=9),在样本误差被除去之后就没有跨越各研究而遗留的异质了。青少年显示了一个较高的效果值(r=.121,K=13),但在这一群体中存在效果上的异质(效果值中37%的变化源于样本误差)。中年人群显示了一个大于平均效果 《涵化研究的两个十年:—一个总体评估和元分析?(第5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8946.html
我们检验了变量的多样性,但没有一个被证明是调节因素。首先,我们检验因变量是否解释结果中可见的同质性。为做这一分析,我们根据其是否涉及暴力、性别角色或者政治(应当注明我们关于性别角色的研究样本不同于Herrett-Skjellum和Allen1996年的样本,因为它们的元分析不是针对涵化研究的评估),来分别对这些研究的群体进行元分析。涉及一个以上从属领域的已出版论文被看作独立的数据设置来处理,目的是跨越变量来比较效果。由于一些研究确实涉及了多项从属领域,因此在这一比较中的数据值超过了52个。(再次参见表1.2中关于结果的概括。)
我们发现在作为因变量的政治信仰上平均效果值为.077(有27项研究涉及该议题,K=27)。在这里,大约45%的关联上的量值变化可以用样本误差解释(鳘 2=58.60,df=26,p<.001=。此外,虽然注明一个偏低的平均系数很有意思,但这个研究的主体中确实存在重要的变化。?
涵化研究的两个十年:—一个总体评估和元分析?(第5页)
对14个性别角色研究进行元分析,我们发现平均效果值为.102(基本上与Herrett-Skjellum和Allen的.101的结果相同)。在这个群体中,48%的效果上的已知变化可归结为样本误差(鳘 2=28.19,df=13,p=.008)。赫雷特-斯克杰鲁和艾伦在他们的性别角色研究样本中也发现了重要的异质,但没有一个清楚的主导调节因素。?最后,在关于暴力的议题中,我们发现平均效果值为.103(K=32)。由于40%的变化通过样本误差来解释,我们又可推断出这些研究展示了异质(鳘 2=77.1,df=31,p<.001=。如此看来,虽然在效果值上有一些区别(政治因素的关联似乎比暴力和性别角色的关联要稍弱一些),但因变量的焦点显然不是涵化的一个调节因素。
我们也认为统计学意义上的群体对涵化分析如此重要,可能会作为调节变量起作用。首先,我们在一个有关男性和女性的研究结果中实施分析。该分析(K=26)显示出很小的差异。男性和女性二者均显示出一个平均的效果值?11。男性中可见的效果产生的异质,有大约54%的变化由样本误差来解释(鳘 2=46.32,df=25,p<.01=。然而,关于女性的结果则相当多地一致跨越了各项研究,已知变化中的91%由样本误差引起(鳘 2=27.73,df=25,p<.33=。女性的涵化迹象是如此较男性更为一致地跨越了各研究,虽然在平均值上二者是大体相同的。这样,性别本身不是一个调节因素(因为这种变化在男性中产生了异质),虽然我们可以说,未来没有必要在女性群体中寻找涵化的调节因素。?
我们也考察教育水平(或者家长所受教育,以及孩子和成年人的受教育水平),看其是否作为调节因素发挥作用。受教育程度低的群体显示了稍低的平均效果值(r=.081,K=22),伴随着一个效果异质的好的分布(40%,鳘 2=54.28,df=21,p<.001。=受教育程度高的群体显示了一个或多或少的较高效果(r=.089),但由于效果中的大部分变化源于样本误差(96%,鳘 2=[guanyicon1]22.22,df=21,p=.38),因此,虽然教育因素不调节整体的关联,但受教育程度高的群体的涵化效果更加一致地跨越了各研究。?我们接着将年龄群体作为潜在调节因素予以检验。涵化研究一直被放在跨越不同年龄的群体中实施,从而促成一套相当广泛的比较体系。幼儿显示了一个相对较小的效果值(r=.064,K=8),并且从效果情况看,这些研究是同质的(在效果值的变化中有78%归于样本误差)。成年人也显示了一个较小的效果值(r=.080,K=9),在样本误差被除去之后就没有跨越各研究而遗留的异质了。青少年显示了一个较高的效果值(r=.121,K=13),但在这一群体中存在效果上的异质(效果值中37%的变化源于样本误差)。中年人群显示了一个大于平均效果 《涵化研究的两个十年:—一个总体评估和元分析?(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