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新闻传播产业化的进程
年出现“便士报”作为标志(英国不像美国那样“干脆”,政党新闻业还存在了相当的时间,但影响力日渐衰落)。这些国家在政治体制和国家发展前途基本确定之后,政治争论大大减少,人们的注意力开始转向发展经济,新闻传播这时才像是突然意识到自己本来就有的商业属性,作为一种产业骤然发展起来。
西方新闻传播产业化的进程(第2页)
五,首先集团化的报业。大约只过了半个世纪,即19世纪末,美国和英国的报业就开始走向集团化,分别出现最早的集团报业主斯克利普斯、北岩勋爵。20世纪最初的几十年,是西方报团急遽发展和竞争极为激烈的时期,典型国家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魏玛时期的德国等。这个时期,新闻传播的产业化主要是以报团经营的形式出现的。当年参与竞争的报团,现在三分之二以上已经不复存在。
六,广播电视业从公营体制转向公营与民营并行体制,广播电视业的产业化。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先后出现新的传媒广播和电视,初期大多是民营的,由于刚刚出现,规模很小。几年后英国议会认为广播不宜由个人掌握,于1927年将已经建立的民营广播公司改组为英国广播公司(BBC),这是一种独特的西方广播公营体制。在这里,公营≠国营,广播电台和随后出现的电视台不属于政府所有,也不属于个人所有,而属于社会所有;政府或议会对其有一定的监督权,提供一定的经费,但不得干预具体的编务和经营,其收入主要靠收听(收视)费和其他经营项目的收益;一个由社会人士、政府代表、新闻工作者代表组成的委员会是其最高管理机构;节目不播广告,以防止商业利益的干预。随后的半个多世纪,除了美国,其他西方国家大多效仿英国,建立起这种公营广播电视体制。因此,作为新闻传播一部分的广播电视业,其作为一种产业,在整个西方世界当时尚没有提上日程。
论文西方新闻传播产业化的进程(第2页)来自
但是美国没有实行这种体制,在广播出现后几年内,就出现两个民营的大型广播公司,即全国广播公司(N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1943年因反托拉斯法的限制,NBC出售一个全国广播网,形成第3个大型广播公司,即美国广播公司(ABC)。电视出现以后,随即也纳入原有的广播公司业务范围(大广播),广播电视业作为一种产业,同样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随着世界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服务(包括新闻信息,特别是财经新闻)越来越成为支柱产业。于是从50年代起,广播电视民营化的呼声渐强。1953年和1972年,英国分别开放电视和广播,允许民营,公营垄断广电的局面被打破。
随后,西方其他国家也陆续开放民营广播电视。大约从80年代起,美国以外的主要西方国家,形成了公营和民营两大广电体系的竞争局面。民营广电公司吸纳大量广告,完全将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以及后来出现的有线电视、卫星电视作为产业经营。面临这种竞争局面,公营的广电公司也开始一定程度上实行产业化。在基本取消收听(收视)费的情况下,经营多种与传播相关的产业;禁止公营广电播出广告的规定有所松动,改为允许有限播出广告;它们与民营广电公司合股开发数字化卫星电视。由于西方国家民营广电公司大多有较强的财力作后盾,其播出的节目质量逐步提高,各国均呈现民营广电一定程度上压倒公营广电的趋势,迫使公营广电进一步改革。
在无线电视基本上取消了电视机执照费之后,公营电视更要依靠公司的其他经营收入,而民营电视则完全依靠广告,进一步的发展是有限的。因而另一种关照观众特别需求的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作为产业发展了起来,在80年代以后具有强劲的优势。其中最为重要的是1980年在美国亚特兰大崛起的CNN(有线新闻网),现在已有近亿订户。其他较大的跨国的卫星电视网也均是民营,例如以香港为中心的“亚洲卫视”(在东南亚和南亚)、南非“多选卫视”(在非洲大陆和欧亚地区)、“墨西哥电视公司”(音译则为“特莱维萨”)的卫视网(在拉美西班牙语国家),都是以产业方式运作,影响力很大且利润丰厚。
七,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的产业联姻。纸质媒介与广播载体虽然初期有过矛盾冲突,但是几年内就形成一种联姻关系,许多广播电台的创办者就是报刊。在美国,这种情形从20世纪20年代就出现了;在战后日本,50年代起,主要的民营广播电台和电视台都是由报刊集团创办的;在西欧,民营广播电视开放以后,报刊投入资本的也有不少;在澳大利亚,若不是有报刊、广电业相互拥有资本不能超过一定限量的规定,可能广电与印刷媒介的集团联姻更为密切。
大约从60年代起,综合性的媒介集团成为新闻传播产业的主要存在形式,原来的纸质媒介集团大多拥有了一定的广播电视产业,广播电视媒介集团也拥有不少纸质媒介。这里较有代表性的就是70年代合并的美国时代-华纳公司, 《西方新闻传播产业化的进程(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9177.html
西方新闻传播产业化的进程(第2页)
五,首先集团化的报业。大约只过了半个世纪,即19世纪末,美国和英国的报业就开始走向集团化,分别出现最早的集团报业主斯克利普斯、北岩勋爵。20世纪最初的几十年,是西方报团急遽发展和竞争极为激烈的时期,典型国家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魏玛时期的德国等。这个时期,新闻传播的产业化主要是以报团经营的形式出现的。当年参与竞争的报团,现在三分之二以上已经不复存在。
六,广播电视业从公营体制转向公营与民营并行体制,广播电视业的产业化。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先后出现新的传媒广播和电视,初期大多是民营的,由于刚刚出现,规模很小。几年后英国议会认为广播不宜由个人掌握,于1927年将已经建立的民营广播公司改组为英国广播公司(BBC),这是一种独特的西方广播公营体制。在这里,公营≠国营,广播电台和随后出现的电视台不属于政府所有,也不属于个人所有,而属于社会所有;政府或议会对其有一定的监督权,提供一定的经费,但不得干预具体的编务和经营,其收入主要靠收听(收视)费和其他经营项目的收益;一个由社会人士、政府代表、新闻工作者代表组成的委员会是其最高管理机构;节目不播广告,以防止商业利益的干预。随后的半个多世纪,除了美国,其他西方国家大多效仿英国,建立起这种公营广播电视体制。因此,作为新闻传播一部分的广播电视业,其作为一种产业,在整个西方世界当时尚没有提上日程。
论文西方新闻传播产业化的进程(第2页)来自
但是美国没有实行这种体制,在广播出现后几年内,就出现两个民营的大型广播公司,即全国广播公司(N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1943年因反托拉斯法的限制,NBC出售一个全国广播网,形成第3个大型广播公司,即美国广播公司(ABC)。电视出现以后,随即也纳入原有的广播公司业务范围(大广播),广播电视业作为一种产业,同样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随着世界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服务(包括新闻信息,特别是财经新闻)越来越成为支柱产业。于是从50年代起,广播电视民营化的呼声渐强。1953年和1972年,英国分别开放电视和广播,允许民营,公营垄断广电的局面被打破。
随后,西方其他国家也陆续开放民营广播电视。大约从80年代起,美国以外的主要西方国家,形成了公营和民营两大广电体系的竞争局面。民营广电公司吸纳大量广告,完全将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以及后来出现的有线电视、卫星电视作为产业经营。面临这种竞争局面,公营的广电公司也开始一定程度上实行产业化。在基本取消收听(收视)费的情况下,经营多种与传播相关的产业;禁止公营广电播出广告的规定有所松动,改为允许有限播出广告;它们与民营广电公司合股开发数字化卫星电视。由于西方国家民营广电公司大多有较强的财力作后盾,其播出的节目质量逐步提高,各国均呈现民营广电一定程度上压倒公营广电的趋势,迫使公营广电进一步改革。
在无线电视基本上取消了电视机执照费之后,公营电视更要依靠公司的其他经营收入,而民营电视则完全依靠广告,进一步的发展是有限的。因而另一种关照观众特别需求的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作为产业发展了起来,在80年代以后具有强劲的优势。其中最为重要的是1980年在美国亚特兰大崛起的CNN(有线新闻网),现在已有近亿订户。其他较大的跨国的卫星电视网也均是民营,例如以香港为中心的“亚洲卫视”(在东南亚和南亚)、南非“多选卫视”(在非洲大陆和欧亚地区)、“墨西哥电视公司”(音译则为“特莱维萨”)的卫视网(在拉美西班牙语国家),都是以产业方式运作,影响力很大且利润丰厚。
七,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的产业联姻。纸质媒介与广播载体虽然初期有过矛盾冲突,但是几年内就形成一种联姻关系,许多广播电台的创办者就是报刊。在美国,这种情形从20世纪20年代就出现了;在战后日本,50年代起,主要的民营广播电台和电视台都是由报刊集团创办的;在西欧,民营广播电视开放以后,报刊投入资本的也有不少;在澳大利亚,若不是有报刊、广电业相互拥有资本不能超过一定限量的规定,可能广电与印刷媒介的集团联姻更为密切。
大约从60年代起,综合性的媒介集团成为新闻传播产业的主要存在形式,原来的纸质媒介集团大多拥有了一定的广播电视产业,广播电视媒介集团也拥有不少纸质媒介。这里较有代表性的就是70年代合并的美国时代-华纳公司, 《西方新闻传播产业化的进程(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