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新闻传播产业化的进程
[内容摘要]本文描述了西方新闻传播业产业化的进程,对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媒介的产业化特质予以了分析。
[关键词]西方新闻传播;产业化;进程
自15世纪末世界地理大发现之后,欧洲中世纪的地中海和北海贸易开始转向全球贸易,开辟世界市场。欧洲商业和工业向全球的转移,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开端。这个过程持续了几百年,直到19世纪初发生工业革命,现代西方的产业化才初具规模。而西方新闻传播业的产业化,由于它的特殊性,其经历的过程要比纯粹的物质生产产业复杂一些。以下将这一发展进程简单作一描述:
一,早期新闻传播的简单买卖关系。欧洲自公元前一世纪罗马帝国形成时期起,就存在社会性的新闻传播,是官办的,主要在官方系统(一定程度也在商界)流通。欧洲中世纪末期的新闻传播,形成印刷新闻纸、手抄新闻两种载体。前者在德语国家较为流行,后者在地中海沿岸较为流行。印刷新闻纸类似现在的印刷传单,一般一张纸只印有一条新闻,以社会新闻居多,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手抄新闻一张纸上有数条新闻,以商业新闻(包括战争消息,对这类消息的需求主要不是出于政治目的,而是为了避免贸易受损)居多,主要满足商人对信息的需求。政治和宗教性的新闻也有流通,但不是主要的。这两类新闻载体大多以买卖关系流通,但是服务范围很有限,没有形成市场,更不能说形成了一个产业门类。
二,官报时期的新闻传播“产业”仅对少数特许出版商而言。17世纪起,印刷新闻媒介替代了手抄媒介,“报纸”的概念形成。大英百科全书对它的定义是:“每日、每周或有规律的其他间隔时间发行的,提供新闻、观点、特写及其他公众感兴趣的信息,并且常常伴有广告的出版物。”但是,当时西方主要国家尚处于封建王权的统治下,因而报刊主要不是作为商品,而是作为一种从属于官方政治控制的工具。由于它们一般由王权特许少数出版商来编辑出版,因而对这几个出版商来说,存在报业的经营问题。于是,新闻传播业最早的两重性在这里显现:一方面它们可以作为政治工具,另一方面它们也同时可以作为这些出版商的“产业”,给他们带来丰厚的利润。法国的特诺多家族,自从1631年被路易十三特许出版官方的《公报》以后,连续5代人经营该报。对这个家族来说,报刊是他们经营的产业;但对社会来说,该报不是产业,而是官方的事业。
三,党报时期不存在规模化的新闻传播产业。当封建制度过分阻碍资产阶级开拓世纪市场的步伐之时,各主要西方国家先后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然而革命前夕和革命后或长或短的时期内,新闻传播依然没有形成产业。新闻自由的原则确立了,报纸刊物骤然增多,但它们大多是为各个党政派别服务的工具,其“政论”的功能远远大于“告之”的功能。读者与报刊的关系,形式上是一种买卖关系,但是双方观点信仰的相同,远高于这种买卖关系,所以英语“订户”(subscriber)的原始含义是“捐助人”,也就是说,卖报与订报的关系主要不是一种交易,而是一种政治、文化或宗教方面的捐助和受助关系。
原因在于,革命成功之后国家的政治体制和未来前途未定型,各个党派必然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政治争论中。在西方主要国家的新闻传播史上,大多存在着这样一个“党报时期”,这个时期不存在规模化的新闻传播产业。美国的党报时期较为典型,从1775年独立战争至19世纪中叶,大约有六七十年,这个时期的结束较为明显;在其他国家,党报时期的初期,其特点较为明显,但这时期的结束表现为一个过程,与商业报刊时期有一个较长的交织、重合期(有的长达一二百年),是在不知不觉中结束党报时期而逐步进入商业报刊时期的。
例如法国和意大利,其新闻传播的主流,二战后便进入了(严格说是重新开始)商业时期。但是政党报刊,法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意大利是在90年代初才基本消失的。
作为这种转变的余波,有两件象征性的事情:一件是1969年英国工党机关报《每日先驱报》在经营不下去的情况下卖给跨国报业主默多克,默氏在很短的时间就将这家党报改造成大众化日报《太阳报》,该报每天第3版刊登一幅裸体女郎照片,发行量飙升到400万份,成为英国发行量最大、欧洲发行量第二的报纸。 另一件事情是意大利的3个主要政党天民党、社会党和共产党在90年代初几乎同时自行瓦解,其党报也因此不复存在。已经作为独立报纸的原共产党机关报,也是意大利战后持续40年的最大的政党报纸《团结报》于2000年5月宣布停刊。显然,新闻传播作为一个产业,在西方多数国家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是逐步形成和完善的。
四,新闻传播产业化的开端——廉价报刊的出现。既然多数国家党报时期与商业报刊时期存在一个较长的重合期,那么总是有个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一个国家出现规模化的廉价报刊,通常被视为这样一个转折点。在美国,以19世纪30年代出版“美分报”作为标志;在英国,以1855 《西方新闻传播产业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