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本位”到“事本位”╠╠我国灾害报道观念变化分析
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在80年代以前这一阶段中,“文革”期间的灾害报道有其特殊性,它与前十七前和后几年的灾害报道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更强调人的“革命精神”,把人的革命精神拔高到无所不能的高度。同时,“文革”的灾害报道更加模式化、僵硬化,都是一个模式:“轻描淡写的灾情+党和毛主席的关怀+灾区人民的决心”。如唐山云南两地地震的报道,连有些段落、句子都是一模一样。另外,“文革”的灾害报道中,“革命口号”式的语句很多,假、大、空成为其一大特色。
80年代初以前,我国灾害报道呈现这些特征是有其复杂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原因的。
首先,是时代的特点决定的。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30年,我国的革命和建设基本上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文革”期间达到顶峰),全国一切工作都是围绕这个“纲”进行的,新闻媒体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更是体现出战斗的特色。于是,灾害报道总是站在无产阶级革命立场上来审视事物,强调新闻的思想性和战斗性。这已成为当时新闻报道的一大原则。这一阶段的灾害报道,总是遵循这一原则的。1954年长江发生大洪水,新华通讯社中南总分社当时对这次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较大的自然灾害的报道工作制定了几项原则:“一、报道灾害,不要盖过生产。二、着重报道积极同灾害斗争,战胜灾害,夺取丰收。三、报道范围暂时固定在几个可以确保的重点和某些受灾较轻、很快可以恢复生产的地区。四、不作全面综合报道,不讲具体灾情。”(3)在这些原则的基础上,他们又根据中央和总社的指示精神,制定出了报道思想:“动员千百万人民起来战胜灾害,是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大的斗争任务,对于同自然灾害作斗争的主动事实的报道,就是对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新华社原中南总分社制定的这些指导他们报道长江水灾情况的原则和报道思想,是有典型意义的。它深刻体现出时代的特点,也体现了我国80年代初以前对灾害报道原则的实质内容。
从“人本位”到“事本位”╠╠我国灾害报道观念变化分析(第3页)
其次,在长期的新闻工作中形成了“抗灾救灾才是新闻”的观念。我们的新闻报道,多是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进行的,而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在对待灾害上都是站在一个角度考虑问题:如何领导人民抗灾救灾夺取胜利。 作为党政部门和领导,这样考虑问题,无疑是正确的。而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的新闻单位和记者,也十分自然地与党和政府保持着同一视角。于是乎,久而久之,新闻界就形成了一个观念:“灾害不是新闻,抗灾救灾才是新闻”。 同时,这个阶段的新闻界还有一种奇特的观念:不能报道人们在大自然面前的绝望;认为反映“我们今天还不能完全控制大自然,这样说法会引起人民的一种错觉”,“引起群众恐慌”。(5)实际上,大自然今天人们还无法完全控制,“人定胜天”只是一种理想和追求。
其三,“文革”期间的灾害报道出现那种偏激和模式化,出现假大空,主要是由于“四人帮”一伙愚弄百姓、颠倒黑白造成的。他们为了夺权的需要,抛弃新闻规律,歪曲事实真相,宣扬唯心主义哲学。
80年代初以后,我国灾害报道情形逐渐发生了变化。与前阶段相比较,这个阶段的灾害报道最明显的变化是从“人”的角度跳出,移向“事”本位。至于这一变化的转折点,却是一种总体力量逐步推移的过程,不可归结为一事一文。如若硬要寻求标志物的话,我以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81年7月14日播发的消息《四川暴雨成灾》和《南方日报》1983年6月13日刊发的消息《今天凌晨广州市降特大暴雨》可以算上。尤其是后者,已完全摆脱了前阶段灾害报道的模式和观念。总结80年代初以后我国灾害报道,可以看出,它呈现出与前阶段完全不同的一些特点:
一是客观地反映灾情。灾害是个什么样子就报道个什么样子,不夸大,不缩小,实情实报,毫不遮掩。2000年7月7日晚,广西柳州市一辆公共汽车冲出市区壶东大桥坠入柳
江,《北京日报》(2000.7.9)对此作了报道:《公汽坠入柳江(主)40人死亡(副)》。这则消息详细报道了这起车祸发生过程、发生原因和造成结果,直陈其事,毫不回避,并将事件和死亡人数纳入标题。今天看来,这是一篇极平常的灾害报道,但在80年代初以前我国的报刊上,是绝对看不到这类报道的。 它与前阶段报道最大区别在于:强调新闻的信息价值,淡化新闻的教化意义,纯报道灾情,丝毫不涉及抗灾救灾等等情况(抗灾救灾不是不报道,而是另作报道)。
二是时新性得到增强。80年代初之前的灾害报道注重新闻的时宜性,对待灾情往往等定性之后作统一口径的报道。而80年代初以后,记者追求新闻时新性,一见灾情就发新闻。获1998年全国好新闻特等奖的消息《九江段四号闸附近决堤30米》最能说明这个问题。1998年8月7日13时左右,长江九江段四号闸附 《从“人本位”到“事本位”╠╠我国灾害报道观念变化分析(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9194.html
80年代初以前,我国灾害报道呈现这些特征是有其复杂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原因的。
首先,是时代的特点决定的。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30年,我国的革命和建设基本上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文革”期间达到顶峰),全国一切工作都是围绕这个“纲”进行的,新闻媒体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更是体现出战斗的特色。于是,灾害报道总是站在无产阶级革命立场上来审视事物,强调新闻的思想性和战斗性。这已成为当时新闻报道的一大原则。这一阶段的灾害报道,总是遵循这一原则的。1954年长江发生大洪水,新华通讯社中南总分社当时对这次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较大的自然灾害的报道工作制定了几项原则:“一、报道灾害,不要盖过生产。二、着重报道积极同灾害斗争,战胜灾害,夺取丰收。三、报道范围暂时固定在几个可以确保的重点和某些受灾较轻、很快可以恢复生产的地区。四、不作全面综合报道,不讲具体灾情。”(3)在这些原则的基础上,他们又根据中央和总社的指示精神,制定出了报道思想:“动员千百万人民起来战胜灾害,是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大的斗争任务,对于同自然灾害作斗争的主动事实的报道,就是对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新华社原中南总分社制定的这些指导他们报道长江水灾情况的原则和报道思想,是有典型意义的。它深刻体现出时代的特点,也体现了我国80年代初以前对灾害报道原则的实质内容。
从“人本位”到“事本位”╠╠我国灾害报道观念变化分析(第3页)
其次,在长期的新闻工作中形成了“抗灾救灾才是新闻”的观念。我们的新闻报道,多是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进行的,而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在对待灾害上都是站在一个角度考虑问题:如何领导人民抗灾救灾夺取胜利。 作为党政部门和领导,这样考虑问题,无疑是正确的。而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的新闻单位和记者,也十分自然地与党和政府保持着同一视角。于是乎,久而久之,新闻界就形成了一个观念:“灾害不是新闻,抗灾救灾才是新闻”。 同时,这个阶段的新闻界还有一种奇特的观念:不能报道人们在大自然面前的绝望;认为反映“我们今天还不能完全控制大自然,这样说法会引起人民的一种错觉”,“引起群众恐慌”。(5)实际上,大自然今天人们还无法完全控制,“人定胜天”只是一种理想和追求。
其三,“文革”期间的灾害报道出现那种偏激和模式化,出现假大空,主要是由于“四人帮”一伙愚弄百姓、颠倒黑白造成的。他们为了夺权的需要,抛弃新闻规律,歪曲事实真相,宣扬唯心主义哲学。
80年代初以后,我国灾害报道情形逐渐发生了变化。与前阶段相比较,这个阶段的灾害报道最明显的变化是从“人”的角度跳出,移向“事”本位。至于这一变化的转折点,却是一种总体力量逐步推移的过程,不可归结为一事一文。如若硬要寻求标志物的话,我以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81年7月14日播发的消息《四川暴雨成灾》和《南方日报》1983年6月13日刊发的消息《今天凌晨广州市降特大暴雨》可以算上。尤其是后者,已完全摆脱了前阶段灾害报道的模式和观念。总结80年代初以后我国灾害报道,可以看出,它呈现出与前阶段完全不同的一些特点:
一是客观地反映灾情。灾害是个什么样子就报道个什么样子,不夸大,不缩小,实情实报,毫不遮掩。2000年7月7日晚,广西柳州市一辆公共汽车冲出市区壶东大桥坠入柳
江,《北京日报》(2000.7.9)对此作了报道:《公汽坠入柳江(主)40人死亡(副)》。这则消息详细报道了这起车祸发生过程、发生原因和造成结果,直陈其事,毫不回避,并将事件和死亡人数纳入标题。今天看来,这是一篇极平常的灾害报道,但在80年代初以前我国的报刊上,是绝对看不到这类报道的。 它与前阶段报道最大区别在于:强调新闻的信息价值,淡化新闻的教化意义,纯报道灾情,丝毫不涉及抗灾救灾等等情况(抗灾救灾不是不报道,而是另作报道)。
二是时新性得到增强。80年代初之前的灾害报道注重新闻的时宜性,对待灾情往往等定性之后作统一口径的报道。而80年代初以后,记者追求新闻时新性,一见灾情就发新闻。获1998年全国好新闻特等奖的消息《九江段四号闸附近决堤30米》最能说明这个问题。1998年8月7日13时左右,长江九江段四号闸附 《从“人本位”到“事本位”╠╠我国灾害报道观念变化分析(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