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中国新闻传播书籍出版概述
工作总结。方汉奇、纪宗要、丁淦林的会上发言作为代序。
该文集的代表性文章是赵玉明、李磊对新闻史最近四年研究的详尽概述《跨世纪四年间中外新闻史研究成果巡礼》。作者们谈到四个“引人注目”:第一、老一辈新闻史专家继续推出一批质量很高、工作量很大的学术成果。第二、北京和上海继续保持着研究工作的领先地位,其他城市的研究也卓有成效。第三、海外、港台新闻史专家在中国新闻史研究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第四、在断代史、专史、地方新闻史志、新闻人物传记、史话类通俗读物、纪念文集与论文集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推出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新闻史著作。(陈力丹)
《人与人的相遇——人际传播论》,王怡红著。319页,人民出版社2003年2月版。
这是一本研究人际传播的书,全书分为三编七章32节。三编的标题是:谈相遇:你与我;谈相交:关系的空间;谈相知:对话与理解。第一编论述人际传播中双方的心理互动,第二编论述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对人际传播的影响和效果,第三编论述人际传播的策略与对话技巧。
作者在《绪论》中就这本书写道:“在确定研究线索时,我决定将研究的着眼点放在由相遇引导出的人与人的相交、相知,从而达到认识自我与他人的个体间的传播过程中。围绕这个传播研究的框架,我选择了一些与‘相遇’有关的理论及观点。……对于人际传播,‘相遇’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其涵义之宽阔厚重,足以容纳人际传播的许多重要内容。诸如人与人的言说、倾听、冲突、协商、合作、对话等。”(陈力丹)
《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李彬著。393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版。
该书以一些符号学的基本概念为纲,较为全面的阐述了符号学的各主要代表人物的学术思想体系,包括索绪尔、雅各布森、乔姆斯基、萨丕尔、列维-斯特劳斯、巴尔特、德里达、胡塞尔、维特根斯坦、哈贝马斯、皮尔士、莫里斯、伽达默尔、艾柯、巴赫金、福柯、戴伊克等等。全书分为六章:导论、语言与符号、结构与符号、符号与意义、文本与诠释、话语与权力。书后附有参考文献6页。
作者在引言中写道:“各种探索及理论不管属于什么学科,最终都为传播研究提供了丰赡的学术资源,而对注重宏观结构、历史背景和深度模式的批判性传播研究即传播学批判学派来说,研究符号问题与研究传播问题甚至往往就是一回事。”(陈力丹)
现在出版书籍比较以前要容易了许多。只要会玩网,再有一些专业知识,从网上“捞”材料易如反掌,很快就能“攒”出厚厚的大本书来;写书一般都用电脑,速度比手写快了几倍,传递出去也就在一瞬间。现在出书的经济来源多样化了,有课题费,也可以拉赞助,运作得好,出书本身就是赚钱的路数之一。即使个人出书,对多数人来说也不会是个太大的问题。因此,书的装帧越来越豪华,开本变大,设计也越来越美观,纸张总是上好的。最大的问题变成了书的质量,而不再主要是钱和书号。前面谈到的书的质量问题,有许多是高校制定的对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管理体制造成的,现在要求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像生产机器零件那样,按一定标准定时生产出来,而且还要永远是创新的东西。用这种“工科思维”统领人文-社会科学,等于毁了人文-社会科学。其实,而各高校制定的一年必须出版多少成果的规定,并没有上级的规定,而是相互间竞争和攀比造成的恶性循环。我们无法管到其他学科,至少新闻传播学科的书籍,希望遵循列宁说过的一句话:宁肯少些,但要好些。
《2004年中国新闻传播书籍出版概述(第10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9288.html
该文集的代表性文章是赵玉明、李磊对新闻史最近四年研究的详尽概述《跨世纪四年间中外新闻史研究成果巡礼》。作者们谈到四个“引人注目”:第一、老一辈新闻史专家继续推出一批质量很高、工作量很大的学术成果。第二、北京和上海继续保持着研究工作的领先地位,其他城市的研究也卓有成效。第三、海外、港台新闻史专家在中国新闻史研究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第四、在断代史、专史、地方新闻史志、新闻人物传记、史话类通俗读物、纪念文集与论文集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推出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新闻史著作。(陈力丹)
《人与人的相遇——人际传播论》,王怡红著。319页,人民出版社2003年2月版。
这是一本研究人际传播的书,全书分为三编七章32节。三编的标题是:谈相遇:你与我;谈相交:关系的空间;谈相知:对话与理解。第一编论述人际传播中双方的心理互动,第二编论述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对人际传播的影响和效果,第三编论述人际传播的策略与对话技巧。
作者在《绪论》中就这本书写道:“在确定研究线索时,我决定将研究的着眼点放在由相遇引导出的人与人的相交、相知,从而达到认识自我与他人的个体间的传播过程中。围绕这个传播研究的框架,我选择了一些与‘相遇’有关的理论及观点。……对于人际传播,‘相遇’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其涵义之宽阔厚重,足以容纳人际传播的许多重要内容。诸如人与人的言说、倾听、冲突、协商、合作、对话等。”(陈力丹)
《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李彬著。393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版。
该书以一些符号学的基本概念为纲,较为全面的阐述了符号学的各主要代表人物的学术思想体系,包括索绪尔、雅各布森、乔姆斯基、萨丕尔、列维-斯特劳斯、巴尔特、德里达、胡塞尔、维特根斯坦、哈贝马斯、皮尔士、莫里斯、伽达默尔、艾柯、巴赫金、福柯、戴伊克等等。全书分为六章:导论、语言与符号、结构与符号、符号与意义、文本与诠释、话语与权力。书后附有参考文献6页。
作者在引言中写道:“各种探索及理论不管属于什么学科,最终都为传播研究提供了丰赡的学术资源,而对注重宏观结构、历史背景和深度模式的批判性传播研究即传播学批判学派来说,研究符号问题与研究传播问题甚至往往就是一回事。”(陈力丹)
现在出版书籍比较以前要容易了许多。只要会玩网,再有一些专业知识,从网上“捞”材料易如反掌,很快就能“攒”出厚厚的大本书来;写书一般都用电脑,速度比手写快了几倍,传递出去也就在一瞬间。现在出书的经济来源多样化了,有课题费,也可以拉赞助,运作得好,出书本身就是赚钱的路数之一。即使个人出书,对多数人来说也不会是个太大的问题。因此,书的装帧越来越豪华,开本变大,设计也越来越美观,纸张总是上好的。最大的问题变成了书的质量,而不再主要是钱和书号。前面谈到的书的质量问题,有许多是高校制定的对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管理体制造成的,现在要求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像生产机器零件那样,按一定标准定时生产出来,而且还要永远是创新的东西。用这种“工科思维”统领人文-社会科学,等于毁了人文-社会科学。其实,而各高校制定的一年必须出版多少成果的规定,并没有上级的规定,而是相互间竞争和攀比造成的恶性循环。我们无法管到其他学科,至少新闻传播学科的书籍,希望遵循列宁说过的一句话:宁肯少些,但要好些。
《2004年中国新闻传播书籍出版概述(第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