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中国新闻传播书籍出版概述
书一套9本,策划较为周全。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关于传媒经营的书,可操作性似乎不够。湖南人民出版社推出一套传媒经济的书,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给人一种拼凑材料的感觉。北广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广电传媒经济的书,谈一系列的战略发展问题,估计是专给少数领导人写到。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以传媒经营话题为主的丛书,带有较强的时效特征,不乏思想火花,但其中的多本书,也给人一种匆忙编就的感觉,难以较长时间留住读者的目光。
这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分别推出了一套英文原版新闻传播学的书,从理论到业务,相当全面。这是新闻传播出版领域的一种新气象。人大版包括人类传播理论(小约翰)、创造性采访(梅茨勒)、大众传播的里程碑(洛瓦里、德弗勒)、编辑的艺术(布鲁克斯、西索瓦)、全能记者必备(莱特尔)等,清华版包括大众传播研究导论(温默、多米尼克)、大众传播研究基础、延展与未来(巴兰、戴维斯)、新闻报道与写作(孟彻)等,都是较为著名而重要的大学教材。这类书的出版,对于提高在读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质量,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三、关于传媒发展趋势,特别是经济发展趋势的书籍仍然较多。这些书常以“大趋势”、“大变局”、“大转折”、“前沿”、“大观”等作为书的标题,但多数给人以拼凑的感觉。如果说2002年出版一些关于传媒发展的宏观性描述的书籍还有人看的话,2003年再出版同类的书籍就显得过剩了。但是这类书籍可能由于出版惯性,又推出一批,而且动不动就是五六百页、大开本。不能说完全没用(资料性的价值是有的),但是用处有限。关于传媒经济的书这年出版得也较多,同样存在掺水过多的问题。
四、“主编”的书(不是指主编套书)明显上升,个人独著的书在减少。有些很厚的书或的教材,一个人或数个人主编,一群人(包括研究生)参与写作,从题目上看很像回事儿,但内容不过是把专业知识按照一定的策划要求重新排列组合一遍。这类书有价值的不多。它们大多是出版社或新闻传播院系策划的结果,也有的是某项集体研究课题的成果,出版了,上报了,也就放在那儿了。这年的新闻学或传播学普通教材,从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广电概论到各种新闻业务的教材,仍然出版了不少,大多内容重复,总体水平有限。
五、值得提及的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这年出版的新闻传播学书籍中,新闻理论研究方面,《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概论》(陈力丹)在关于列宁、斯大林、毛泽东新闻与宣传思想的研究方面,提供了较新的论证。《新闻价值论》(杨保军)从哲学角度对这个话题给予了更深的考察。《暗访与偷拍――记者就在你身边》(徐迅),从法理与新闻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论证了这种记者行为如何违背传媒的职业规范。《比较新闻学》(张威)以较宽广的视野,为这个话题提供了一些新的研究视角。《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02年卷》(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以传媒的年度发展为研究对象,给予较为学术化的分析,总体上是有水平的。
新闻史研究方面,《晚清报业史》(陈玉申)、《中国教育新闻史论》(李建新)、《<上海犹太纪事报>研究》(饶立华)等等,作为局部或个案研究,在目前研究氛围浮躁的环境中得以出版,是值得关注的事情。《新闻春秋》(方汉奇主编)作为2002年新闻史学会的论文集,其新闻史研究部分展现了近年的研究成果,水平是颇高的。这年汕头大学出版社分别出版《方汉奇文集》和《宁树藩文集》,为新闻史学留下了两位大家的文宝。
传播学研究方面,《人与人之间――人际传播论》(王怡红),是一本好看的学术著作,将学术性语言与生活语言融合了起来。《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李彬),相当全面地阐释了当代符号学的各路代表人物的理论体系。《单向度、超真实、内爆》(石义彬)对当代西方思想进行了较全面地阐释。这年出版的《传播学引论》(李彬)修订版,扩充了相当多的新内容。《传播统计学》(柯惠新等)的丰富内容与它物理上的厚重相匹配,可以称为传播学研究的方法库。
下面是部分提到的书的书介: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概论》,陈力丹著。338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版。
该书全面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的经典作家马克思和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以及与他们同时代的德国社会民主党、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关于信息传播、新闻、党报和党报体制的文献;研究了中国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以及前任党的主要领导人江泽民关于党报、新闻和宣传的思想。除绪章外,全书分为二十二章75节,其中马恩八章,列宁八章,斯大林一章,毛泽东二章,刘少奇、邓小平及江泽民各一章。书后附有参考文献4页。
作者在绪章里写道:“本书的目的,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的新闻和宣传思想 《2004年中国新闻传播书籍出版概述(第8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9288.html
这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分别推出了一套英文原版新闻传播学的书,从理论到业务,相当全面。这是新闻传播出版领域的一种新气象。人大版包括人类传播理论(小约翰)、创造性采访(梅茨勒)、大众传播的里程碑(洛瓦里、德弗勒)、编辑的艺术(布鲁克斯、西索瓦)、全能记者必备(莱特尔)等,清华版包括大众传播研究导论(温默、多米尼克)、大众传播研究基础、延展与未来(巴兰、戴维斯)、新闻报道与写作(孟彻)等,都是较为著名而重要的大学教材。这类书的出版,对于提高在读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质量,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三、关于传媒发展趋势,特别是经济发展趋势的书籍仍然较多。这些书常以“大趋势”、“大变局”、“大转折”、“前沿”、“大观”等作为书的标题,但多数给人以拼凑的感觉。如果说2002年出版一些关于传媒发展的宏观性描述的书籍还有人看的话,2003年再出版同类的书籍就显得过剩了。但是这类书籍可能由于出版惯性,又推出一批,而且动不动就是五六百页、大开本。不能说完全没用(资料性的价值是有的),但是用处有限。关于传媒经济的书这年出版得也较多,同样存在掺水过多的问题。
四、“主编”的书(不是指主编套书)明显上升,个人独著的书在减少。有些很厚的书或的教材,一个人或数个人主编,一群人(包括研究生)参与写作,从题目上看很像回事儿,但内容不过是把专业知识按照一定的策划要求重新排列组合一遍。这类书有价值的不多。它们大多是出版社或新闻传播院系策划的结果,也有的是某项集体研究课题的成果,出版了,上报了,也就放在那儿了。这年的新闻学或传播学普通教材,从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广电概论到各种新闻业务的教材,仍然出版了不少,大多内容重复,总体水平有限。
五、值得提及的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这年出版的新闻传播学书籍中,新闻理论研究方面,《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概论》(陈力丹)在关于列宁、斯大林、毛泽东新闻与宣传思想的研究方面,提供了较新的论证。《新闻价值论》(杨保军)从哲学角度对这个话题给予了更深的考察。《暗访与偷拍――记者就在你身边》(徐迅),从法理与新闻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论证了这种记者行为如何违背传媒的职业规范。《比较新闻学》(张威)以较宽广的视野,为这个话题提供了一些新的研究视角。《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02年卷》(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以传媒的年度发展为研究对象,给予较为学术化的分析,总体上是有水平的。
新闻史研究方面,《晚清报业史》(陈玉申)、《中国教育新闻史论》(李建新)、《<上海犹太纪事报>研究》(饶立华)等等,作为局部或个案研究,在目前研究氛围浮躁的环境中得以出版,是值得关注的事情。《新闻春秋》(方汉奇主编)作为2002年新闻史学会的论文集,其新闻史研究部分展现了近年的研究成果,水平是颇高的。这年汕头大学出版社分别出版《方汉奇文集》和《宁树藩文集》,为新闻史学留下了两位大家的文宝。
传播学研究方面,《人与人之间――人际传播论》(王怡红),是一本好看的学术著作,将学术性语言与生活语言融合了起来。《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李彬),相当全面地阐释了当代符号学的各路代表人物的理论体系。《单向度、超真实、内爆》(石义彬)对当代西方思想进行了较全面地阐释。这年出版的《传播学引论》(李彬)修订版,扩充了相当多的新内容。《传播统计学》(柯惠新等)的丰富内容与它物理上的厚重相匹配,可以称为传播学研究的方法库。
下面是部分提到的书的书介: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概论》,陈力丹著。338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版。
该书全面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的经典作家马克思和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以及与他们同时代的德国社会民主党、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关于信息传播、新闻、党报和党报体制的文献;研究了中国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以及前任党的主要领导人江泽民关于党报、新闻和宣传的思想。除绪章外,全书分为二十二章75节,其中马恩八章,列宁八章,斯大林一章,毛泽东二章,刘少奇、邓小平及江泽民各一章。书后附有参考文献4页。
作者在绪章里写道:“本书的目的,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的新闻和宣传思想 《2004年中国新闻传播书籍出版概述(第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