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理工论文 >> 计算机信息技术 >> 正文

我国的民族文献资源及其建设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汉民族外,少数民族共计55个,8000多万人。虽然他们只占全国人口的8%左右,然而他们却分布在占全国面积60%的土地上。几千年来,各族人民在开拓祖国疆土,创造社会财富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所有这些经过搜集、整理、记录,就形成了大量的、珍贵的民族文献。在构成各民族历史发展的轨迹,推动着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充实整个中华民族文献资源宝库等方面,民族文献发挥着其独特的功效。本文拟从民族文献资源着手,来探讨民族文献的资源建设,期望得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我国的民族文献资源,具体地说是指研究除汉民族以外,与各少数民族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历史和现状的资料文献,琳琅满目,种类繁多。从载体的形式看,可分为纸型和非纸型。纸型就是指一般传统的典籍和书刊报纸等方面的文献,这是民族文献资源的主体。非纸型就是指不以纸为载体的其它文献,如碑文、崖刻,乃至于用丝帛、竹木、树叶、龟甲兽骨等为载体,少数民族的许多重要史料文献就是以上述的不同载体形式遗存下来的。以碑文为例,如好太王碑文记载使我们了解了古代东北地区民族地方政权朝鲜王朝的重要史料,而唐蕃会盟碑又为我们揭示了藏族人民向往中原的美好愿望。再者,西域古道上的丝帛文书,热带雨林中贝叶经文,都使我们认识到少数民族在推动中华民族历史前进中所做的不倦努力。从成型的手段上,又可分为印刷型和非印刷型。印刷型不用赘述,非印刷型则应包括除了铭刻、石雕、简牍等外,还有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成果,即缩微型、机读型、视听型等声像文献,如计算机蒙古语言分析软件系统等,使民族文献在时空范围上的跨度增大。从特征分类上看,民族文献通常分为图书、报刊、学术论文、手稿、学位论文、图表、会议记录等。其中图书、报刊占的比重最大,使用最广泛。在对文献的加工程度上,亦可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特别是近10年来,民族文献的增长量与日俱增。由于各类民族研究的学术会议如雨后春笋,各种学术流派层出不穷,致使学术论文、动态综述、专题述评以及词典、年鉴等文献大量面市,既繁荣了我国民族研究的学术领域,又为我国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开拓了广阔的远景。从记载的方式看,主要以三种形式存在。①用汉文记录的直接或间接涉及民族问题的文献,这种文献在整个民族文献中所占的比例最大。②全国21个有本民族文字的民族用自己的文字记录的文献。③全国34个无文字民族用简易图符记录和用语言世代相传所形成的文献。

从时间年代来区分,可将民族文献分为古今两大类。所谓“古”,其上限应追溯到有图符记载的远古时期,如花山崖壁画等。其下限应放宽到解放以前的所有文献,这些包括:①古文字及古典著作。如古代党项族所建大夏国使用的西夏文,并用西夏文编写了许多文献。其中最著名的有辞书《文海》,其内容涉及西夏社会的各个领域,是研究西夏王朝和党项族语言文字不可缺少的文献资料。另外,还有(亻 去)卢文、焉耆文、龟兹文、于阗文、突厥文、回鹘文、察合台文、古藏文、老傣文、老彝文、东巴文、契丹文、古蒙文、八思巴文、满文等等,研究这些文种的文献,将会重呈古代民族的历史画面。②历代学者研究少数民族的一些文献。如唐樊绰撰的《蛮书》,明倪辂所编的《南诏野史》,清徐家干所著的《苗疆闻见录》等。至于所谓“今”的民族文献则数不胜数。特别是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少数民族问题,重视民族文献的搜集与整理,并为16个民族创造文字。目前,全国有26种民族文字,建立少数民族文字的出版机构和编译机构有21个。仅北京的民族出版社自1953年成立到1982年底就编译出版了各种民族文字的书籍10500多万册[1]。而涉及民族方面的文献,如杂志的出刊、报纸的发行,其数量更是惊人。由分藏的地域来看,又可分为中外两地。“中”就是指国内所藏(当然也包括港台)。“外”就是指外国所藏的有关我国民族的文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外国侵略者抢劫盗走的大量少数民族文献。如八国联军侵华时期的掠夺,一些外国人如法国人伯希和的盗窃,使我国大量的民族文献分藏于华盛顿、柏林、巴黎、伦敦、东京、彼得堡等地。②外国的民族与我国边疆少数民族血缘同属、族别无异,他们搜集、整理、研究的文献资料对我国的民族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如蒙古族、俄罗斯族等,甚至源于我国的瑶族除广泛分布在东南亚一带外,在美国也有六、七千名瑶族的后裔。③外国的汉学家对我国少数民族的潜心研究,他们所撰写积蓄起来的研究资料,也是相当可观的文献资源。

如此浩瀚的民族文献是少数民族的巨大财富,也是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知识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献中情报信息资源越来越被人们所瞩目,越来越显示出自己的巨大能量。

我国的民族文献虽然历史悠久、卷帙浩繁,但由于种种主观和客观的因素所约束,其资源的建设事业基础薄弱、发展缓慢。在社会对文献信息的需求日益增长的情况下,这种反差更为明显,并时刻困扰着民族文献资源的完善,羁绊着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值此氛围,建设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文献资源势在必行。

建设民族文献资源是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民族文化事业的一种宏观追求。其宗旨在于最大限度地、最方便、最及时地满足读者对文献情报信息的迫切需求,力求发挥民族文献资源的最大价值,多层次、多渠道地为我国民族经济文化事业服务。为了加强对这个问题的清醒认识,我们不妨简略回顾一下它40年的发展历程。

我国民族文献的资源建设准确说是始于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除了在政治上提高少数民族的地位,经济上大力扶持民族地方经济外,还特别重视少数民族的文化事业。所以我国民族文献的资源建设事业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1956年。这一时期是我国民族文献资源建设的创始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百废俱兴。各民族地区的图书馆随着我国的经济恢复而逐渐地恢复和创办,搜集、整理民族文献就成为当务之急。党和国家分别在北京和各地建立了中央民族学院和各地的分院,进一步加强搜集、整理、研究少数民族文献,并将其作为教学科研的一个重要部分。仅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筹办,一年花在采购收藏民族文献的经费就达好几亿元(解放初期的货币单位)。但由于我国还处在一个经济恢复时期,国力尚弱,经费匮乏,加之初立的民族平等观念还无法改变千百年来对少数民族轻视的习惯势力,故使我国民族文献资源的建设工作时断时续,发展也并不快。

第二阶段:1956年- 1966年。这一时期是我国民族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的发展时期。1956年,党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图书馆学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它被列入是年制定的全国科学12年远景规划内。随着图书馆学的发展,民族文献的资源建设工作也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同年,国家组织了有700多人参加的民族调查队,在全国16个省、自治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少数民族调查,收集了大量的有关少数民族历史、经济、社会形态、地理、语言、文字、文学等方面的文献,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民族文献资源,奠定了我国民族文献资源建设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现改为民族图书馆)的建立。1958年筹建初期,国务院发函给全国各地征集民族图书文献,得到了内地和民族地区的广泛支持,经过短短一年的筹建,于1959年国庆节开馆时已初具规模。在这座民族典籍之宫里珍藏着古今中外的民族文献资料40余万册(件),其中有蒙、藏、维、壮、彝、傣、侗、佤、纳西等24种少数民族文字的图书文献13万册(件)。在这浩瀚的民族经典文献中有许多是国内外罕见的贝叶、菩提叶、金银、朱砂、珊瑚、珍珠粉写本,这些典籍内容丰富、年代久远、版本珍贵、装帧独特,堪称我国民族文献的珍品。可以这样认为,这一时期是我国民族文献资源建设初具规模的阶段。

第三阶段:1966年- 1976年。这是中国惨遭浩劫的十年,也是民族文献资源建设工作陷入停滞期的十年。由于各民族地区的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处于低谷,解散、合并、无人管理等原因,造成了民族文献失落、流散严重,十多年蓄集起来的民族文献己遭灭顶之灾,就连一些有较高研究价值的文献珍品也被当做“四旧”和“糟粕”而惨遭毁灭。

第四阶段:1976年到现在。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也是民族文献资源建设经过十年停顿重新恢复和发展的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重申了对民族问题的重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也令人瞩目,民族文献资源建设的工作在正常的发展轨道上迅跑。表现如下:

第一,开展了民族古籍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我国21个少数民族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和文献,至于用汉文记载的有关民族的资料就更多。毛主席、周总理生前就提出: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要进行调查研究,要抢救这些历史资料。1979年,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特别提出这个问题,并决定将民族文献古籍的整理工作交由国家民委牵头统一规划。国家民委紧接着在北京召集了专门会议讨论了这个问题,并于1984年召开了全国民族古籍整理规划会议。目前,全国各民族地区的民族文献古籍收集和整理工作正在全国展开。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珍贵的民族文献古籍将以新的风采面世,散发出民族的馨香。

第二,编纂了一些有价值的民族文献的目录和文摘。从1977年开始,北京图书馆和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等单位合作,编纂了《全国蒙文古;日图书联合目录》,这是我国第一部全国性的少数民族图书联合目录,已于1979年正式出版,

《我国的民族文献资源及其建设》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9318.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计算机信息技术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