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伯特模型:经济内涵与政治外延
蒂伯特模型:经济内涵与政治外延
吕洪良(东北财经大学 网络信息管理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5)
摘 要:蒂伯特模型揭示了居民的自由迁移如何引起辖区竞争,进而使地方公共物品供给实现均衡与效率。用脚投票或退出机制发挥着主要作用。在分析蒂伯特模型经济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另一种非市场机制——呼吁,以此作为蒂伯特模型的政治外延。
关键词:蒂伯特模型;用脚投票;呼吁
中图分类号:F06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3-0119-03
蒂伯特模型的提出迄今已有50余年。在此期间,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丰富和完善,也有的学者对其提出批评,指出其局限性。然而他们的研究视角都是沿着经济的维度。本文在分析蒂伯特模型经济内涵的基础上探讨其引申的政治意义。
一、蒂伯特模型的均衡与效率
在公共经济学中,马斯格雷夫和萨缪尔森认为,由于缺乏对消费者与投票者双重身份者的公共物品偏好进行登记的机制,所以,“分散的价格体系不能确定集体消费的最优水平”[1]。如果能够迫使所有双重身份者表明自己对公共物品的真实偏好,那么,所需提供公共物品的数量以及相应收取的税收都能被确定下来。但居民在集体消费中有隐瞒偏好、搭便车的动机,而且没有相应的机制迫使其显示真实偏好。因而,在公共物品的支出水平上不存在“市场解”。与私人部门相比,在公共部门中有相当比例的国民收入并没有实现最优配置。
经济学家查尔斯·蒂伯特提出了不同观点。他在《一个关于地方支出的纯理论》一文中指出:“尽管马斯格雷夫和萨缪尔森的分析对联邦支出适用,但并不适用于地方支出。”他认为,“那些双重身份者将选择最能符合他们对公共物品的偏好模式的社区。这是中央和地方在公共物品的提供上存在的重大差别。在中央层面上,那些双重身份者的偏好是既定的,政府尽量去适应这些偏好模式。然而,在地方层面上,各个政府的‘收入—支出’模式或多或少是既定的。给定这些‘收入—支出’模式,双重身份者迁入那些地方政府能最好满足自己的偏好组合的地区。”
蒂伯特模型是建立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基础上的。这些假设包括:1)居民能够充分流动,将流向那些能够最好地满足他们既定偏好模式的社区。2)居民对“收入—支出”模式的差异掌握完全信息,并能够对这些差异做出反应。3)存在许多社区,足以使每个居民住在一个正好满足自己偏好需求的社区。4)不考虑对就业机会的限制,假定所有人都依靠股息来维持生活。5)在各个社区之间,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不存在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6)对于每个既定的社区服务模式,都存在一个最优的社区规模。这个最优量被定义为能够以最小平均成本提供服务组合的居民数量。7)还未达到最优规模的社区试图吸引新的居民,以降低平均成本;那些超过了最优规模的社区的做法则与此相反;而处于最优规模的社区则力图保持其人口数量不变。
给定这些假设,蒂伯特描述了一个这样的模型:“人口可以流动,存在充足的潜在或者现存社区,这些社区提供不同的公共物品以使居民能够通过无成本的迁移选择提供最好的公共物品和税收组合的社区,并且通过这一过程显示出他们对公共物品的真实偏好。……其结果是这样一个均衡:居民们在社区间的分布建立在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这一基础上,每个居民获得他自己最想要的‘公共服务—税收’组合。”
在蒂伯特看来,双重身份者选择公共服务和消费者旅游购物的性质是一样的。他认为:“正如可以将消费者视为进入私人市场去购买价格既定的产品一样,我们也可将其视为进入社区去购买那些价格(即税收)既定的社区服务。两种情形下,消费者都是在进行市场交易。在空间经济中,消费者不可避免地要显示其偏好。空间流动使得地方公共物品成为私人市场上购物旅行的对应物。”实际上,蒂伯特把地方公共服务的供给看成类似于私人物品的竞争市场。辖区间的竞争将使得各种不同的公共物品被提供出来,居民将通过用脚投票显示其对公共物品的偏好。这一过程将导致一个有效率的结果。“导致有效率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公共物品是以最小平均成本提供的,二是因为每个居民都住在正好能满足自身需要的辖区。根据显示偏好,本来可以迁移的居民选择不迁移,从而不能使自身状况得到改善。”
二、蒂伯特模型的检验与完善
与科斯对灯塔的考察一样,蒂伯特模型也旨在探寻一种市场机制以破解公共物品配置的难题。然而由于它建立在近乎苛刻的假设条件上,只从理论上做了推理和论证,并没有经验的检验,所以,蒂伯特模型往往也被称为“蒂伯特假说”。
对蒂伯特假说的检验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居民流动性问题,二是间接检验蒂伯特模型。所有检验都隐含了一个基本问题:公共支出是否影响财产价值。经济学家华莱士·奥茨首先对蒂伯特假说做了经验研究。他选择了纽约附近新泽西东北部的53个居住性社区为样本,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对地方财产税和地方支出方案对财产价值的影响进行了横截面分析。回归方程表明,地方财产价值与实际税率之间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公共学校的学生平均支出之间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他发现:如果仅仅为了改善学校体系的质量而提高税率,服务改善将不仅仅抵消提高财产税对财产价值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且会对地方财产价值产生正面影响;在不改善公共服务而提高财产税率时,地方财产价值将会减少。他称其为“税收资本化”。他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消费者似乎是在‘选购’公共服务。在提供一定的公共服务时,如果一个社区能够比其他社区更‘便宜’(即税率更低),那么,至少会有一些居民愿意多付出一些以便在那里居住。”
奥茨的经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蒂伯特假说,即:潜在居民在选择社区居住时将会对地方公共服务带来的收益和税收负担的成本进行权衡。因此,蒂伯特模型又被称为“蒂伯特—奥茨模型”。然而,蒂伯特模型假设迁移无成本,公共服务是通 《蒂伯特模型:经济内涵与政治外延》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9374.html
吕洪良(东北财经大学 网络信息管理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5)
摘 要:蒂伯特模型揭示了居民的自由迁移如何引起辖区竞争,进而使地方公共物品供给实现均衡与效率。用脚投票或退出机制发挥着主要作用。在分析蒂伯特模型经济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另一种非市场机制——呼吁,以此作为蒂伯特模型的政治外延。
关键词:蒂伯特模型;用脚投票;呼吁
中图分类号:F06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3-0119-03
蒂伯特模型的提出迄今已有50余年。在此期间,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丰富和完善,也有的学者对其提出批评,指出其局限性。然而他们的研究视角都是沿着经济的维度。本文在分析蒂伯特模型经济内涵的基础上探讨其引申的政治意义。
一、蒂伯特模型的均衡与效率
在公共经济学中,马斯格雷夫和萨缪尔森认为,由于缺乏对消费者与投票者双重身份者的公共物品偏好进行登记的机制,所以,“分散的价格体系不能确定集体消费的最优水平”[1]。如果能够迫使所有双重身份者表明自己对公共物品的真实偏好,那么,所需提供公共物品的数量以及相应收取的税收都能被确定下来。但居民在集体消费中有隐瞒偏好、搭便车的动机,而且没有相应的机制迫使其显示真实偏好。因而,在公共物品的支出水平上不存在“市场解”。与私人部门相比,在公共部门中有相当比例的国民收入并没有实现最优配置。
经济学家查尔斯·蒂伯特提出了不同观点。他在《一个关于地方支出的纯理论》一文中指出:“尽管马斯格雷夫和萨缪尔森的分析对联邦支出适用,但并不适用于地方支出。”他认为,“那些双重身份者将选择最能符合他们对公共物品的偏好模式的社区。这是中央和地方在公共物品的提供上存在的重大差别。在中央层面上,那些双重身份者的偏好是既定的,政府尽量去适应这些偏好模式。然而,在地方层面上,各个政府的‘收入—支出’模式或多或少是既定的。给定这些‘收入—支出’模式,双重身份者迁入那些地方政府能最好满足自己的偏好组合的地区。”
蒂伯特模型是建立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基础上的。这些假设包括:1)居民能够充分流动,将流向那些能够最好地满足他们既定偏好模式的社区。2)居民对“收入—支出”模式的差异掌握完全信息,并能够对这些差异做出反应。3)存在许多社区,足以使每个居民住在一个正好满足自己偏好需求的社区。4)不考虑对就业机会的限制,假定所有人都依靠股息来维持生活。5)在各个社区之间,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不存在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6)对于每个既定的社区服务模式,都存在一个最优的社区规模。这个最优量被定义为能够以最小平均成本提供服务组合的居民数量。7)还未达到最优规模的社区试图吸引新的居民,以降低平均成本;那些超过了最优规模的社区的做法则与此相反;而处于最优规模的社区则力图保持其人口数量不变。
给定这些假设,蒂伯特描述了一个这样的模型:“人口可以流动,存在充足的潜在或者现存社区,这些社区提供不同的公共物品以使居民能够通过无成本的迁移选择提供最好的公共物品和税收组合的社区,并且通过这一过程显示出他们对公共物品的真实偏好。……其结果是这样一个均衡:居民们在社区间的分布建立在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这一基础上,每个居民获得他自己最想要的‘公共服务—税收’组合。”
在蒂伯特看来,双重身份者选择公共服务和消费者旅游购物的性质是一样的。他认为:“正如可以将消费者视为进入私人市场去购买价格既定的产品一样,我们也可将其视为进入社区去购买那些价格(即税收)既定的社区服务。两种情形下,消费者都是在进行市场交易。在空间经济中,消费者不可避免地要显示其偏好。空间流动使得地方公共物品成为私人市场上购物旅行的对应物。”实际上,蒂伯特把地方公共服务的供给看成类似于私人物品的竞争市场。辖区间的竞争将使得各种不同的公共物品被提供出来,居民将通过用脚投票显示其对公共物品的偏好。这一过程将导致一个有效率的结果。“导致有效率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公共物品是以最小平均成本提供的,二是因为每个居民都住在正好能满足自身需要的辖区。根据显示偏好,本来可以迁移的居民选择不迁移,从而不能使自身状况得到改善。”
二、蒂伯特模型的检验与完善
与科斯对灯塔的考察一样,蒂伯特模型也旨在探寻一种市场机制以破解公共物品配置的难题。然而由于它建立在近乎苛刻的假设条件上,只从理论上做了推理和论证,并没有经验的检验,所以,蒂伯特模型往往也被称为“蒂伯特假说”。
对蒂伯特假说的检验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居民流动性问题,二是间接检验蒂伯特模型。所有检验都隐含了一个基本问题:公共支出是否影响财产价值。经济学家华莱士·奥茨首先对蒂伯特假说做了经验研究。他选择了纽约附近新泽西东北部的53个居住性社区为样本,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对地方财产税和地方支出方案对财产价值的影响进行了横截面分析。回归方程表明,地方财产价值与实际税率之间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公共学校的学生平均支出之间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他发现:如果仅仅为了改善学校体系的质量而提高税率,服务改善将不仅仅抵消提高财产税对财产价值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且会对地方财产价值产生正面影响;在不改善公共服务而提高财产税率时,地方财产价值将会减少。他称其为“税收资本化”。他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消费者似乎是在‘选购’公共服务。在提供一定的公共服务时,如果一个社区能够比其他社区更‘便宜’(即税率更低),那么,至少会有一些居民愿意多付出一些以便在那里居住。”
奥茨的经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蒂伯特假说,即:潜在居民在选择社区居住时将会对地方公共服务带来的收益和税收负担的成本进行权衡。因此,蒂伯特模型又被称为“蒂伯特—奥茨模型”。然而,蒂伯特模型假设迁移无成本,公共服务是通 《蒂伯特模型:经济内涵与政治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