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新一轮会计制度改革 年报水分挤干了?
刘兴祥
在多家券商研究所推出的2001年上市公司业绩预测中,新一轮会计制度改革的影响被放到了突出位置:资产水分大幅减少、盈利操纵空间将缩小,从而使得年报的水分几乎被拧干。权威人士指出,即使是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除个别方法因国情而未采纳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外,我国目前会计标准的其它内容在总体上已经趋于一致或相近,甚至在诸多方面比国际标准还严。
其实,每一轮会计制度改革,都会对企业当期或以前年度的损益等产生较大影响。以2001年中报为例,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等新四项计提的数字就达到了119亿元,其中主要是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多数上市公司的中报无需审计,很多上市公司在时间仓促情况下难免理解偏差,那么,这些问题在经过审计的年报中很可能会得到充分调整。况且,截至2001年末,财政部发布的具体会计准则达到了16项,其中大部分是在2001年颁布的。
另外,目前上市公司全面执行的新会计制度中,由于国情不同,部分会计准则甚至比国际标准还要严格,如账面价值的全面运用。在现行会计准则与制度中,除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外,公允价值几乎全被账面价值所取代。这一点反映在非货币性交易中就是,全部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换入资产的账面价值,其实质就是“旧瓶装新酒”式的会计处理。而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中,公允价值是通行的会计计量属性。显然,账面价值的全面运用就使得上市公司的资产基本上不存在被高估的可能。
对于会计谨慎原则的使用,目前的会计准则也相当严格。一般而言,谨慎原则的使用范围应当是,只有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才需要少计收入,多计费用。然而,根据非货币性交易性的规定,非货币性交易时一概不能确认收益(涉及补价时除外);在债务重组中,债务人不能将豁免的部分债务计入当期收益。而在国外会计准则中,即使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非货币性交易、债务重组也可以谨慎地确认收益、而不是不确认收益。显然,目前国内会计准则中对谨慎原则的一般使用范围更广了,从根本上杜绝了虚假利润的产生。
与以前相比,一个重大变化就是会计师将对年报有相当发言权,会计师作用凸显将使年报质量大为提高。日前,监管部门针对注册会计师出具的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及其涉及事项作出规定,即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明显违规且拒绝调整,交易所就将在定期报告披露后立即对其股票实施停牌处理,中国证监会则在股票停牌期间将依法对有关事项进行调查并作出处理。对于这一点,即使是与国外相比,如此强调会计师的意见、突出审计意见的约束力也是相当少见的。在无形的压力之下,会计师将对财务报表发挥更多约束作用。这充分保证了新会计制度与准则的全面施行。
根据这些情况,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投资者将看到真实性极高的2001年上市公司年报。另外,由于上市公司大多将采用追溯调整法对以前年度的损益等进行调整,因此,前几年业绩、资产的缩水将使得会计信息质量更上一层楼。
来源:证券时报
《上市公司:新一轮会计制度改革 年报水分挤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