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
透明度等有关方面的满意度。该指标可以采取对低保家庭进行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
2.社会激励
社会激励指标可以从就业促进、脱贫人数以及贫困价值观的改变三个角度进行衡量。
指标3.2.1就业促进。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底,我国2345.6万城市低保对象中:在职人员79.0万人,占总人数的3.4%;灵活就业人员432.2万人,占总人数的18.4%;登记失业人员510.2万人,占总人数的21.8%;未登记失业人员410.9万人,占总人数的17.5%[7]。也就是说,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群占低保人群总数的61.1%。促进低保人员通过自食其力摆脱贫困的境况,脱离政府的救助才是低保制度的终极目的。因此低保制度与就业必须是具有联动机制的,积极的就业促进应该成为低保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指标3.2.2脱贫人数。测量的是每年由于家庭收入的提高或者低保人群中就业行为的增加而逐渐退出低保范围的人数。该指标也是检验低保中就业促进措施是否起到积极作用的一种方式。
指标3.2.3贫困价值观的改变。奥斯卡·刘易斯提出的“贫困文化”可以用来解释城市贫困人口消极的生活态度是如何限制他们摆脱贫困的,即:穷人由于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结果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这种亚文化持续蔓延,使得贫困在其保护下得以维持和繁衍[7]。因此,要加强以权利为基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发展,完成扶贫由道义性到制度性的转变,在低保工作过程中加强低保工作人员的工作伦理规范,努力探索能更好地维护贫困人群尊严的低保工作程序规范。该指标可以通过问卷或者走访调查方式进行操作。
三、结语
要科学地进行低保工作制度的成本—收益分析,需要一系列制度的配套完善,如探索建立有效的独立于低保管理审批机构之外的家计调查中心能更好地对应保尽保与应退尽退等指标进行测量;如配备专职的低保工作人员,使经过专业培训的社工深入社区居委会,与低收入人群建立配对关系,不仅有助于全面掌握低保家庭信息,有效实施低保政策,还可以更加便利地对低保家庭进行积极文化价值观的灌输,阻隔贫困文化的代际传递。低保制度的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由于客观经济条件的限制等等原因,可能暂时还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因此我们在制定低保工作绩效评估的评价标准时,应该遵守“踮起脚尖能够得着”的原则,否则太脱离实际,指标体系也就缺乏实用意义了。
参考文献:
[1]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站,2010-06-10.
[2]严新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蔡立辉。政府绩效评估的理念与方法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5)。
[4]汪玉凯,黎映桃。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从标准、指标和制度视角的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6,(12)。
[5]卓越。政府绩效管理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6]唐均。城乡低保制度:历史、现状与前瞻[J].社保财务理论与实践,2007,(1)。
[7]车文辉。城镇失业性贫困人口社会支持网络重构[J].求索,2004,(9) 《论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9438.html
2.社会激励
社会激励指标可以从就业促进、脱贫人数以及贫困价值观的改变三个角度进行衡量。
指标3.2.1就业促进。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底,我国2345.6万城市低保对象中:在职人员79.0万人,占总人数的3.4%;灵活就业人员432.2万人,占总人数的18.4%;登记失业人员510.2万人,占总人数的21.8%;未登记失业人员410.9万人,占总人数的17.5%[7]。也就是说,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群占低保人群总数的61.1%。促进低保人员通过自食其力摆脱贫困的境况,脱离政府的救助才是低保制度的终极目的。因此低保制度与就业必须是具有联动机制的,积极的就业促进应该成为低保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指标3.2.2脱贫人数。测量的是每年由于家庭收入的提高或者低保人群中就业行为的增加而逐渐退出低保范围的人数。该指标也是检验低保中就业促进措施是否起到积极作用的一种方式。
指标3.2.3贫困价值观的改变。奥斯卡·刘易斯提出的“贫困文化”可以用来解释城市贫困人口消极的生活态度是如何限制他们摆脱贫困的,即:穷人由于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结果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这种亚文化持续蔓延,使得贫困在其保护下得以维持和繁衍[7]。因此,要加强以权利为基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发展,完成扶贫由道义性到制度性的转变,在低保工作过程中加强低保工作人员的工作伦理规范,努力探索能更好地维护贫困人群尊严的低保工作程序规范。该指标可以通过问卷或者走访调查方式进行操作。
三、结语
要科学地进行低保工作制度的成本—收益分析,需要一系列制度的配套完善,如探索建立有效的独立于低保管理审批机构之外的家计调查中心能更好地对应保尽保与应退尽退等指标进行测量;如配备专职的低保工作人员,使经过专业培训的社工深入社区居委会,与低收入人群建立配对关系,不仅有助于全面掌握低保家庭信息,有效实施低保政策,还可以更加便利地对低保家庭进行积极文化价值观的灌输,阻隔贫困文化的代际传递。低保制度的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由于客观经济条件的限制等等原因,可能暂时还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因此我们在制定低保工作绩效评估的评价标准时,应该遵守“踮起脚尖能够得着”的原则,否则太脱离实际,指标体系也就缺乏实用意义了。
参考文献:
[1]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站,2010-06-10.
[2]严新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蔡立辉。政府绩效评估的理念与方法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5)。
[4]汪玉凯,黎映桃。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从标准、指标和制度视角的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6,(12)。
[5]卓越。政府绩效管理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6]唐均。城乡低保制度:历史、现状与前瞻[J].社保财务理论与实践,2007,(1)。
[7]车文辉。城镇失业性贫困人口社会支持网络重构[J].求索,2004,(9) 《论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