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理工论文 >> 计算机信息技术 >> 正文

试述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我国素以文献名邦著称,由于疆域辽阔,历史悠久,各地流传丰富的地方文献,历来被人们所珍视。本文试就地方文献的简要范围,地方文献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一些浅见,祈求指正。

一、地方文献的范围

所谓地方文献,是指记载某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人物、历史、山川、气候、物产和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图书、地图、图画及其他印刷品等。但从历史角度看,早在我国古代奴隶社会,就有刻在甲骨文上的契文,编汇组合收藏成库。十九世纪末,在河南殷墟发掘出大量的甲骨文库藏,为我们提供系统的殷商史料,这是以文字记载的最古老的地方文献,现在我们还利用这批文献来研究古代史。又如谱录之学是史部一个专题,家谱、族谱、年谱都具有地区性的特点,丰富了地方文献的内容。另从文物方面看,各地发掘的大量出土文物和遗留下来的地面文物,大部印证了文献性和地方特点。因此,关于地方文献的确切范围,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向,有待于“地方文献学”来加以研究,达成共识。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形势下,开采和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论证人文地理和历史,都离不开地方文献。图书馆应认识它的重要性,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收集地方文献,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二、地方文献的开发

地方文献具有内容广泛,类型复杂,年代久远和地点分散的特点,对地方文献的采访收集、整理到利用,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甚至要花几代人的努力。

我馆为收集地方文献,制订了规划并确定大致范围和收集对象,具体如下:

1.发信征集:诸暨曾为越国故都,天宝物华,人杰地灵,文人学者著作等身,硕果甚丰。为征集地方文献,展示学术成果,我馆首先向在外地工作的诸暨籍人士发信征求著作。这一倡议得到诸暨籍专家、教授、学者的关心支持,他们寄来了一部部著作,表达了对家乡图书馆的深情。一年多来接受图书资料220余种计300余件。其中有著名农学家金善宝、鱼类学家(原台湾博物馆馆长)陈兼善、著名物理学家赵忠尧、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吴江、上海社科院教授周抗等,都把自己的著作寄到图书馆,还写来了热情洋溢的信函。

2. 发文收集:我馆向本市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发去征集地方文献的文函,提出征集的范围和要求:

①凡有关本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历史、革命斗争史料、地理、文艺、人物传记、名物风情、工农业生产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各类著作。

②本地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编辑出版的著作。

③历代本地人所著述的作品或外埠人著述我市情况的作品。

④有关文物资料(非实物)及其他。

⑤文献类型,包括一切出版物、誊印品、手稿,建国前后不限。印刷品每种二件,手稿或副本一件。

文函发出后,本地一些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纷纷把各种分志、规划、史料送到图书馆。

3.在古籍中收集:通过对馆藏古籍的整理,把载有地方文献的图书进行单列,属于大部头丛书的标出卷册便于查找。如《越绝书》、《吴越春秋》、《越中三不朽》、《杨铁崖文集》、《竹斋诗集》、《宝纶堂集》。同时,还整理出一批家谱、字画,如《何氏家谱》就记载了太平天国将领何文庆的年谱。

4.通过书目收集:《四库全书总目》、《贩书偶记》、《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等书目中记载着各地名家的著作及提要,对我们了解本地古代作家的作品,为收集地方文献指示了门径。在《总目》(含存目)中,就有诸暨历代较有成就的学者姚宽、杨维祯、王冕、翁溥、余缙等人的著作。在《贩书偶记》中也逐一查到10多位诸暨籍学者的著作,有礼类、农家类、医家类、术数类、别集类10余部。从《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了解到诸暨存世的三部县志的收藏单位,为我市编篡地方志提供了可贵的资料线索。

5.上门访求:在民间还存有部分古籍,有的主动送上门来,我们就说明理由估价收藏,有的根据线索主动上门采访获得。如《诸暨乾隆县志》距今已有200多年,属罕见之物,我馆无藏,在一个偏僻山区的一户农民家中发现,只化了几十元钱征得。此外,我们还乘出差之际,顺便到古旧书店转转,也同样获得一些地方文献。

6.复制收集:为了扩大收藏范围,我们图书馆、县志办分别向省市图书馆进行复制来丰富地方文献。如向南京、北京、上海、杭州、绍兴等图书馆购复制品《越绝书》、《吴越春秋》、《浙江通志稿》等多种资料。

三、地方文献的利用

收藏地方文献的目的在于利用,在利用中体会到文献的重要性,且在利用中又逐步补充和完善地方文献,现仅举两例说明:

1.在人文历史方面,有关西施故里的归属问题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西施的出生地苎萝山,据传有二说,一说在诸暨,一说在萧山,而该两地都有一座苎萝山,从文字记载看,最早见于汉朝的《越绝书》和《吴越春秋》由于在正文里,萧山认为没有表明苎萝山在诸暨还是萧山。从而到了南朝,对西施故里问题出现了分歧,产生了争议。到唐、宋、元、明代争议时起时伏。到清代尤为激烈,以经学家、文学家毛奇龄为代表,认为“吾为施断属萧,不属暨”,从而相持不下。直到民国,见《浙江通志稿》,曾为这桩争议打了圆场,认为“多属附会,不必深究”。可是在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这股狼烟又烧了起来,而且越烧越旺,甚至不惜舆论工具进行争夺,散见各级报端,刊载不绝。在诸暨方面通过收集把有关西施的文献汇编成册,其中有图录37种,文献22篇,遗址46处,诗词107首,风物10例,文征12篇和各种传略文章70余篇,还出示名人题辞10多幅。编成地方文献专著《苎萝西施志》。在萧山方面,也一朝一代地收录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列出件件文物古迹加以佐证。值得一提的是,萧山县志已于1987年出版,诸暨县志也在1993年问世,不难看出从该两地的县志中都埋下了伏笔,在今后有关西施的学术争论可能还会持继下去。尽管如此,终究促进了诸暨和萧山的文化、文物、旅游事业的发展,双方都为绝代美人西施故里建设投入巨额资金,加快了景点的建设和维修,慕名而来的观光游客络绎不断。此外,从大量文献资料看,从争论的文章水平看,学术争鸣气氛加强了,对西施的学术研讨工作有了新的进展。

2.从《经野规略》到治水工程

《经野规略》是一部水利专著,成书于明万历年间,作者为当年诸暨知县刘光复。浦阳江历来是我省防洪治理的重要河道,它上承浦义东嵊之水,经诸暨全境会萧富入钱塘江,一遇大水泛滥成灾,素有“小黄河”之称。刘光复就任期间,一面治水,一面做了大量的实地调查,写就《经野规略》一书,它从行政职责到备赈置仓,从引渠导流到高广提埂定下了永制,对后世影响极大。

当今诸暨市委市府领导,根据浦阳江堤岸防洪能力,与确保浙赣铁路和城关抗御50年一遇的防洪要求相差甚远。认真吸取淮河,太湖洪灾的严重教训,紧紧抓住大搞水利的有利时机,加快浦阳江防洪治理建设步伐。从历史到现状做了大量的调查分析,经水电部、省、市专家论证,提出实行清障和拓浚河道,新建控制闸等措施。这与《经野规略》所述相吻合。目前这一方案已经全面展开,为造福子孙万代,解除心腹之患,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出处〕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1996(4)



《试述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9492.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计算机信息技术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