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新闻传媒学论文 >> 正文

《百年中国》:历史现场的还原


并非随机漫步的,它自有某种大趋势,具体表现为小农经济的崩溃、工业化城市的兴起、中外关系的频繁互动、大一统帝国的瓦解和新政体的建立等。但《百年中国》表现的不只是纯粹的学术意义上的现代化史,它努力构建一部立体、多层次的有血有肉的历史,有革命与战争,有科学文化教育,有经济发展,也有消费、体育和娱乐,并特别关注社会大转变过程中人们的命运和他们的喜怒哀乐,关注他们的共同记忆和当事者的特殊情感。这是一部属于大众的历史。当我们用远大的、整体的眼光重新审视以往的历史,许多被我们忽视的历史现象进入了视野。而没有这些现象的加入,历史的链条就被人为地断裂开来。清末的“新政”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奠基时代;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是共和民主政治在中国的初次尝试;一战前后的经济发展是中国私人资本发展的黄金时代;国民党首先建立的以党治国政体……所有这些史实以前或者被视而不见,或者被轻描淡写,但在《百年中国》中,它们赢得了应有的一席之地。

   
《百年中国》:历史现场的还原(第2页)  

历史是客观的,但对它的认识、理解和描述却是主观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各有所好。而所好不同,撷取的方式,叙述的手段自然迥异。我的感觉是,《百年中国》的编导们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地放弃了对百年历史匆忙作结论、下断语的冲动,也无意沉湎于抽象概念的迷宫中来图解历史。他们发现的不仅是真实的历史,而且是有震撼力、感性的历史。在拍摄之初,陈晓卿总编导对分集编导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1、最新发现的揭秘史料,此史料应得到学界公认。
2、极具震撼的历史镜头,应该是观众从未见到的部分。
3、重大事件的当事者言。此人的历史证言也应为观众所未闻。
4、观察历史的独特视角,在当前史学体系许可的范围重新审视历史,寻找历史中有意义的巧合及诸多戏剧性因素作为结构语言的初始动机。同时,他也强调,《百年中国》应该不同于同类的其他节目,编导的个性发挥和独立思考均应得到鼓励。
为了再现历史的场景,编导们辛苦地寻觅遗迹,捕捉一个个镜头,他们寻找尘封已久的诏书、诰令、文件、档案、图书、报纸、契约、广告等,让它们为历史作证。就像总撰稿肖同庆一再强调的,我们要通过捕捉一个个鲜活生动,足以照亮岁月的历史细节,使观众体验感悟一部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的历史。《百年中国》还注意人物的塑造:悲情的光绪皇帝、敢为天下先的孙中山、为民主而死的宋教仁、思想锐利的陈独秀、恂恂儒者的蔡元培、农民大王彭湃、发动西安事变的张学良……他们的复活也是历史的复活,历史不再是历史,而融进了我们现实的人生与社会。面对慈禧太后、李鸿章、袁世凯、蒋介石等传统上的反派人物,《百年中国》也无意脸谱化的丑化,而是将他们的行为与时代环境结合起来。对主持签订《辛丑条约》的李鸿章,片中没有一味追究他个人的责任,而是从李鸿章洋务事业的叙述中,提示观众应该注意导致1900年大悲剧的苍凉背景。一个民族将一场灾难完全归罪于最后奉命签字画押的人是不可取的。值得一提的是,长达1800分钟的《百年中国》在解说词的风格上也是相当统一的,在这一点上,总撰稿肖同庆的努力恐怕功不可没,配以赵忠祥富有魅力的声音,整个片子的解说发散出的韵味是悠远而典雅的。政权的更迭不再突兀,人物的命运不再突兀,社会的发展有脉络可寻。不夸张地说,《百年中国》给二十世纪的中国留下了相对完整的影像资料。仅从这一点,纪录片《百年中国》已经完成了它的初衷。而在2000年的史学界,在百年历史的回顾方面并没有影响巨大的著述,也许历史界在与电视界的合作中可以得到许多的启发,对目前普遍存在的重分析而轻描述;重文字史料,而不重视其他口述、实物、照片、影像等史料;重资料罗列,而不重视表述技巧的误区应该有所警觉了。
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纪录片《百年中国》在史学方面的价值就会不断显现出来,毕竟很难再有机遇重作这么浩大的工程了。同样,我也希望“影视史学”在中国会有乐观的前景。我想,这是所有从事历史研究的人都愿意看到的吧。


   
《百年中国》:历史现场的还原(第2页)

《《百年中国》:历史现场的还原(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9514.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新闻传媒学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