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正文

简论孔孟、老庄文论之比较


  简论孔孟、老庄文论之比较
  
  李苏娟,杨丽丽
  
  (黑龙江大学 研究生学院,哈尔滨 150080)
  
  摘 要:先秦文论特别是儒道文论从先秦到明清,一直在不断的发展。而儒道两家文论也并非相互排斥,两者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相互吸收,共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的精髓。
  
  关键词:孔孟;老庄;文论
  
  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2-0142-02
  
  儒家之学,《汉志》云:“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道家之学,《汉志》云:“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儒道学术虽源出不同,然殊途同归,均为助人君之术。早期儒道两家很少将注意力集中在文学艺术的评述上,更多的是专注于政治。但儒道思想确对后世文论影响深远,并且儒道两家代表——孔孟、老庄也在一定程度上实践着自己的文论观。
  
  一、孔孟、老庄文论之产生
  
  儒道文论以孔孟、老庄为其代表。就儒家文论而言,对文艺和政治、社会、伦理等方面的关注较多。儒家提倡“仁政”,就不得不要求文学作品为政治等服务,从季札观乐开始,就初见端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了吴公子季札来鲁观乐的事情,其中季札对《诗》和舞作了一翻评价,而这些评价和孔子对《诗》的评价大体相当。季札评《周南》、《召南》云:“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其是说二诗声律美妙,并且是王化之基,但是犹有商纣,不能够尽善,但是虽未能够安乐,但其音仍不怨怒。《论语·阳货》:“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而立也与?’”马融注云:“《周南》、《召南》,国风之始,乐得淑女,以配君子,三纲之首,王教之端,故人而不为,如向墙而立。”孔子对于二诗的推崇,可能更多的也是基于“王化之基”。季札用“乐而不淫”来评价《豳风》,而孔子也用此标准来评价《关雎》等诗,可见,在当时“乐而不淫”是评价诗乐的一个标准。季札评价《郑风》:“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其是说郑国有治政之音,但过于繁琐,其政不能久存。孔子亦说“郑声淫”。二者都是通过音乐来推测其政治的长久与否。季札观韶舞(舜舞),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季札评诗乐,论声以参政,以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继承了这一点。其自孔子始,孟子继承,到荀子《乐论》初成规模,后经《吕氏春秋》的补充,在到《礼记·乐记》的“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儒家文论的基本模式已基本形成。
  
  就道家而言,不同于儒家文论,更多的关注于文学本身的特质和文学的内在规律性。道家哲学追求“道”的境界,“致虚静,守静笃。”“无为而无不为”。其文学上也就更多的关注“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自然的审美境界。在《易经》中“象”、“言”的概念给早期的道家文论以启迪。老子提出了“不言之教”,“涤除玄览”等看法。庄子继承了老子的哲学理念,庄子认为最高的艺术境界就是“道”的境界,他崇尚自然的合乎天然的文艺,他提倡“天籁”、“天乐”的艺术境界,并且认为要达到这种境界,就要“心斋”、“坐忘”,进入“虚静”、“物化”的状态。忘掉自我,达到天人合一的“大明”之境。这样才能够创造出“轮扁凿轮”、“梓庆削木”那样的艺术。在道家文论里对后世影响最大也最为重要的是对“言”“意”的认识。《易传·系辞上》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擬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老子云:“大象无形”、“不言之教”。到了庄子那里,言意之辨更为明晰系统。庄子提出了“大言”、“至言”、“高言”的概念。而“大言”、“至言”的本质就是去言、不言的状态。去言、不言而后方能超越言说之表,进入道的境界。对于“意”,老庄均认为靠得是悟性,庄子曰:“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致者,不期精粗焉。”“意”是对道的一种体悟,是一种自由的状态,是“不可传”,不可言说的。故庄子认为“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所贵。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所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天道》)庄子在《外物》篇中得出了言意的结论:“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社会学论文 fanwen.oyaya.net)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成玄英疏:“意,妙理也,夫得鱼兔本因筌蹄,而筌蹄实异鱼兔,亦就玄理假于言说,言说实非玄理,鱼兔得而忘筌蹄,玄理明而忘言说。”庄子的言意之辨影响到了魏晋时期的王弼。王氏在庄子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明确了言、象、意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对中国古代文论和创作上有很大的影响。
  
  二、孔孟、老庄对文的理解
  
  《说文·文部》:“文,错画也。”序云:“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早期的文指的是带有修饰性的一种“错画”的形式。在孔子那里,“文”是广义的概念,既指古代典籍制度也指六艺,古之遗文。孔子的“文”、“文学”、“文章”更多的是指学问,并非是今天的文学。同时孔子之文,依附于礼。一切的文都要以礼为核心,评判文的标准也是用礼来衡量的。孔子之文,并非单独的存在的,而是为政治所服务的。“吾不试,故艺。”即是说我不见用于世,故退而修诗书礼乐,以弘扬礼之准绳,而传礼的目的乃是为当朝政治所服务的。而以礼为衡量的准绳,更具体地说就是在文学评判上追求一种中和之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对于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上,孔子更多的

《简论孔孟、老庄文论之比较》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9594.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社会学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