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正文

人嗅性诱发电位


后脑切除的患者仍保持嗅觉识别能力[7],而右侧顶、额、颞叶损害的患者出现
单侧气味识别障碍[8]。嗅觉具有明显的适应现象,有人认为这是细胞内Ca2+/钙
调蛋白通过对核苷酸闸门性嗅觉通道的负反馈作用,调节其对cAMP的亲合力的结果

嗅觉障碍及其检查方法 

  据文献报道,有200多种疾病和40多种药物可引起嗅觉障碍,包括先天性感受
器神经元发育不良及后天性的外伤、肿瘤、感染、血管病变、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疾
病、职业暴露以及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等诸多疾患。而在临床以鼻部疾患、上呼
吸道病毒感染和头部外伤为最常见。嗅觉障碍的分类方法很多,按其表现形式可分
为:嗅觉缺失、嗅觉减退、嗅觉过敏、嗅觉倒错和幻嗅。按发病部位又可分为:呼
吸性嗅觉障碍、感受性嗅觉障碍、颅内神经性嗅觉障碍和精神性嗅觉障碍。嗅觉障
碍的检查方法主要为主观嗅觉功能检查法和客观嗅觉功能检查法两大类。前者主要
有标准微胶囊嗅功能检查法、T&T嗅觉计和静脉性嗅觉试验。后者主要有嗅性诱发
电位、嗅电图(electro-olfactogram, EOG)和伴发负电改变(contingent nega
tive variation)等[5]。主观法测试方法简便,但结果误差大。客观法技术要
求较高,但结果客观、准确且灵敏。另外,影象学检查及嗅粘膜活组织检查等方法
对嗅觉障碍的诊断也有重要意义。
OERP的测试

  受检者镇静、放松,经口呼吸,尽量减少转头、动眼、吞咽等动作。一定浓度
和湿度的气味剂以恒温恒流速平稳地流向鼻腔嗅区,反复、间断作用数十次,按国
际标准10/20法在头皮Fz、Cz、Pz、C3、C4等处分别记录到脑电位后,再依次经放
大和滤波,得到稳定的OERP波形。参考电极置于A1、A2,地极连于左乳突或前额部
。实验一般要求气味剂温度约36.5 ℃,流速5~9 l/min。刺激持续40~200 ms,
间隔30~150 s,分析时间为2~4 s。记录电极的电阻小于5 KΩ,带通滤波为0.1
~100 Hz[9]。整个操作在屏蔽室内进行,用50~65 dB SPL的白噪声掩盖操作时
发生的异响。由眨眼等动作引起的电位必须排除在外。一般以Pz处记录到的波形为
最佳。Kobal等[9]还要求受检者通过计算机执行“跟踪任务(tracking task)
”,以使其集中注意力。
  一、OERP各波的命名
  OERP各波根据其正负极性和出现顺序分别命名为P1、N1、P2、N2[10],有时
还可记录到第三个正向波P3。
  二、OERP各波的产生源
  由于嗅觉系统的解剖、生理较为复杂,尤其对深层嗅觉中枢的具体定位尚无定
论,OERP各波的具体来源目前尚不清楚。有学者认为N1和P2主要与外源性嗅感觉有
关,而P3则主要反映内源性嗅觉处理[11]。
  三、OERP的影响因素
  各波的振幅和潜伏期与受检者的年龄、性别及气味剂的种类、浓度等有关。 
  1.与受检者年龄的关系:Hummel等[12]、Evans等、Murphy等、Morgan等[
13]的研究表明,各波的振幅随年龄增加而减小。不过也有例外,对女性而言,老
年组的振幅明显大于中年和青年,中年组的振幅最小。对于潜伏期,其意见并不统
一。Hummel等[12]和Morgan等[13]认为各波的潜伏期随年龄增加而增大,Eva
ns等研究发现P2、N2的潜伏期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且前者的变化具有显著性,成年
人大致每增加1岁潜伏期平均增加2.5 ms。而P1、N1的潜伏期未见明显变化。Humm
el等[12]还发现,对于同一年龄段,振幅和潜伏期的个体差异以老年组最大。
  2.与受检者性别的关系:研究表明[12,14]女性各波的振幅普遍高于男性,
可高出60%~90%,这可能与性激素水平有关。文献报道嗅觉系统的外周和中枢均
与雌二醇的代谢有联系。老年男性各波的振幅还与刺激间隔有关[13],当刺激间
隔为90 s时,其振幅并不比同龄女性小。
  3.与气味剂种类的关系:对比不同学者的研究结果[9,15]不难发现,不同气
味剂诱发的OERP各波的振幅和潜伏期不同,这可能首先与嗅区粘液对不同化学物质
的吸收性高低不同有关;其次,有些化学物质如醋酸戊酯(amyl acetate)在兴奋
嗅觉系统的同时也能兴奋三叉神经系统,从而诱发出三叉神经性体感诱发电位;再
者,还可能与不同学者的具体实验条件不同有关。
  4.与气味剂浓度的关系:研究表明随着浓度增加,所有峰及峰间振幅均增大
,但只有P3达显著性。各波潜伏期都减小,以N1、P1最显著[10,16]。对此也有
不同意见,Pause等研究认为,随着气味剂浓度增加,N1的潜伏期缩短,而振幅无
变化。
  5.其它: 如吸毒、嗜酒,可致N1波的振幅明显减小[17]。

电刺激诱发的OEP

  电刺激诱发OEP的研究从1959年就已开始,早先的研究均以动物作模型。1996
年Masanori等[18]首次将其用于临床。他们用1~7 mA的方波电脉冲刺激全身麻
醉行经前颅窝开颅术的脑瘤患者的嗅粘膜,持续0.1 ms,频率为0.1~5 Hz,在嗅
束处记录到OEP。该波根据其极性(负电位)和潜伏期(约27 ms),命名为N27,
振幅为5~25 μV。N27具有很高的可重复性和稳定性,不受肌肉松驰剂的影响,且
当频率由1 Hz增至5 Hz时,其振幅约

减小60%。另有学者刺激侧额部头皮也成功记
录到电刺激诱发的OEP,其潜伏期为19.4 ms。

嗅性诱发电位的临床应用 

  1.嗅觉障碍的诊断:嗅性诱发电位对诊断嗅觉缺失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它
与伴发负电改变结合还可以诊断嗅觉减退、嗅觉倒错。嗅性诱发电位对于婴幼儿、
脑损伤患者的嗅觉水平的检查,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嗅觉水平的监测和评价:嗅觉系统邻近区域的手术,尤其是前颅窝和某些
鼻部手术,很容易伤及嗅觉系统,引起嗅觉功能障碍。如果应用嗅性诱发电位对嗅
觉水平作术中监测,可以降低这一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应用嗅性诱发电位检查嗅
觉水平,可以客观评价手术效果,促进术式的改进。
  3.某些临床疾病的辅助诊断:嗅觉系统疾病如嗅神经母细胞瘤,另外如帕金
森病、老年性痴呆、Kallmann综合征、多发性硬化、颞叶癫痫等疾病早期往往伴有
嗅觉水平的下降[19-21],故嗅性诱发电位可用于该些疾病早期诊断的参考。
  4.其它:如诈病,应用嗅性诱发电位是目前最理想的检测方法。

目前所存问题及研究前景 

  嗅觉系统的解剖复杂,深层嗅觉中枢的具体定位尚无定论。嗅觉生理具有特殊
性,许多理论和技术问题(如嗅觉系统与三叉神经系统之间的关系,刺激气的数量
、强度和频率的控制等)尚待解决。嗅性诱发电位各波的具体来源及其与疾病间的
相互关系还不清楚,目前尚不能用于嗅性系统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 
  但是,越来越符合自然嗅机制的刺激器不断研制产生,嗅觉通路的解剖和嗅觉
生理正在不断得到阐明。随着对嗅性诱发电位研究的不断深入,它必将得到更加广
泛的应用。另外,CT、MRI等影像学检查主要反映组织结构的改变,而嗅性诱发

《人嗅性诱发电位(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9749.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基础医学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