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帮助学生处理好“早恋”问题
一、将“早恋”两字拆开理解
“早恋”是学生的情感问题,但通过理性教育,可使学生将情感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调查显示,学生对待“早恋”问题,认为没有错,其结论多是从“恋”字上得出的,因为“恋”没有错,这是学生得出“早恋”也没错的基础依据,但这里忽略了“恋”和“早恋”的时空差异性,忽略了一个“早”字。而批评者又多从“恋”字入手,因此,自然很难让学生真心的接受教师的帮助教育。这一点自己在最初处理这一问题时,也曾陷入过认识的误区,虽说矛盾没有激化,但帮助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后来才逐渐意识到,认识问题的切入点出现了偏差,因此很难说服学生。因为“恋”从本源上说确实没有错,这又怎能说服学生呢?问题的关键不是错在“恋”字上,而是错在一个“早”字上。以后,再跟学生谈话,便首先肯定“恋”是对的,而且肯定说,在初中或高中阶段学生内心有“恋”的萌动,或者说将这种萌动展示于外也是很自然、很正常的现象。说是对的,并不仅是为了营造一个学生心理认同的氛围环境,而是从内心深处就是这样认为,是一种尊重客观实际的说法。把两个字拆开来认识,同学生一起探讨这个“早”字,而不探讨“恋”字。这样更易引起学生探讨此问题的欲望。为什么多了一个“早”字就是错的呢?这就是理性的认识问题了。
“任何事物的价值存在于特定时空之中”。在同学生谈话时,首先探讨的是这句话的对错。为了让学生理解这句话,我举了一些生活上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我跟学生说,吃饭是对的,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吃饭是天经地义的,谁也不能说是吃饭是错的。但吃饭也有其特定的时间场合,与特定的时间场合不符,对的也是错的。我说,上课的时间,你在吃饭,是对是错呢?很显然,是错的,错在那里呢?不是吃饭这件事本身错了,而是错在时间场合上。刚上初一,早晨上学着急,穿上了小学的校服,走出家门才发现错了,赶紧回去换衣服。为啥错了,长大了时间空间发生了变化。我突然问学生,杀人对不对,学生马上回答:不对。我说再想一想,学生还是说不对。我问,那要是在战场上呢?我说国家那一年不杀人呀。平时随便杀人不对,特点的时间场合杀人也是对的。什么事物的价值都与特定的时空有关,都体现于特定的时空之中。这样的例子随手可举,当学生接受这一观点时,再问学生“早恋”问题错在那里时,学生便很容易意识到,其为什么是错的了。我跟学生说,“恋”是人间最美好的事物,是人生活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是美的。但这种美,在不同年龄段有着不同的美的感受。这就像桃树,开花时是美的,有了小桃时也是美的,长成水蜜桃时还是美的。桃什么时候才可以吃呢?什么时候吃是甜的?其实人的恋情,也是有阶段性的。你们这个年龄正是开花的年龄,或许刚刚长出小桃。花吃到嘴里是甜的,但同水蜜桃的甜一样吗?小桃是苦的,你说呢?为什么不等到长成水蜜桃时再吃,那是怎样的一种甜啊。我说,说到家长说你们,老师说你们,你想啊,刚刚开花,刚刚长成小桃你们就想吃,就想摘,能不说你们啊。理性教育的效果是明显的,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至少引起学生的反思。
再一点是对“早”的认识的相对性,也是需要同学生探讨的问题。处在不同情境的人,对早有不同的认识。如果说你已经进入社会,参加了工作(指初中毕业后),不再是学生,便不存在“早恋”的问题了。因为“早恋”是专指中学时代学生群体而言的。我们细细观察社会,不光存在“早恋”问题,同时还存在“晚恋”问题。有的人已经到了结婚的年龄,但还是将个人“恋”的问题一拖再拖,这些人选择的就不是“早恋”而是“晚恋”。对一些人来讲,25、6或27、8还是早的。这里就有个对自身事业,国家、民族大业的追求问题。为了自身的事业的发展,为了国家、民族大业,选择了“晚恋”。人家能为了自身的事业的发展,为了国家、民族大业,选择了“晚恋”,我们为什么要为了“早恋”而放弃学业呢?想想应该如何去做,学生是能得出答案的。
二、从历史的原因回答这个问题
什么时候出现“早恋”的说法呢?在我的记忆中,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事。(不敢说是准确的,但至少可以说是近几十年的事)那为什么以前没有呢?原因是什么?其实“早恋”提法的产生,是一对客观矛盾运动的结果。是人的生理、情感发展的需求与获得谋生技能及相关知识时间需求之间矛盾的产物。人的成熟是有阶段性的,人到了13、4岁产生“恋”的萌动,是人的生理、情感发展的必然产物,再大一点走向成熟。所以中国古时有15成丁的说法,也就是说长大成人了,成家立业也是在自然不过的事了。为什么进入现代社会,人成家立业的年龄越来越大,除了个人的认识的偏差外,更主要的是,人在获取谋生技能及相关知识时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多。古时,劳动技能的简单,使得人不需要投入太多的时间,即使成家立业,学习劳动技能的时间还是足够用的。十年寒窗苦,可考取功名,现在呢?高中毕业就是十二年,加上大学毕业,研究生毕业少说近二十年,这还不够,还要终身学习。就个人而言,用于谋生技能及相关知识的学习所需要的时间大大增多了;就国家民族而言,同样如此,所以法律规定,18岁为成人,但成家是不允许的,为什么呀?关系到民族的素质,而不光是少生一代人的问题。所以说这个“早”字,不是谁随便说出来的,是相对于获取谋生技能及相关知识所需时间而言的。而且这个矛盾,对于初中、高中学生来讲更为突出。用于“恋”的时间多了,用于获取谋生技能及相关知识的时间就少了。家长都是过来人,孩子“早恋”不急才怪呢,这直接涉及到将来的生活水准。但作为初中、高中学生很少能认识到这一点。他们觉得没有什么。中国有句俗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但初中、高中学生总的来讲,还没有到有远虑的年龄。所以,做教师的都会遇到这样的事,许多毕业学生走向社会已参加工作后,常常后悔做了傻事。“早恋”的成功率是很低的,原因很简单,“恋”是美好的,但需要物质做基础,而学生同样认识不到这一点。进入社会一看,一个什么本事也没有的人,再美好的事物又能维持多久?而这一切,需要教师向他们讲明白。我曾就上面提到的认识跟学生谈过。我说好像现在你没有什么太大的损失,实际上“早恋”在人生物质上的损失是很大的。我跟学生讲,进入社会后,一看人家生存的物质条件,再看看自己。那些自己同样能得到的东西,却得不到,为什么?自己的那里去了,回答是:在中学时代都给“恋”了。你在中学时代“恋”的越多,将来属于你的就越少。既然在中学时代把将来属于自己的什么房子啦、汽车啦等等都拿来“恋”了,那只有后悔,不会再有别的了。现在的时间投入,是为了将来的获得。我说个人是这样,国家也是这样,要不国家为什么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及高中教育,最终还要普及大学教育,还是鼓励人们终身学习。地球上的事,也是这样,在这方面的投入,意味着,未来竞争力的提高。国际间,国家民族的生存,人家是不会白送东西?愕模??艺庵志赫?抢淇岬摹⑽耷榈摹R?侵泄?闹醒??济τ凇霸缌怠保?谢?褡澹?突嵋惶焯焖ト跸氯ィ??春苣延幸幌??亍U獠皇俏颐窍氩幌氲奈侍猓??俏?松?嫘枰??鋈艘埠茫??乙埠茫?奔涞耐度胧潜匦氲摹T谌说纳?怼⑶楦行枰???嫘枰????苁保?梦桓??娴男枰?蚴亲罴训难≡瘢?蛭??媸巧?怼⑶楦蟹⒄沟幕? >透鋈硕?裕??谡夥矫嫒鲜恫磺宄钥鞯闹荒苁歉鋈恕R蛭?魑??颐褡宸⒄苟?裕?泄?难??肌霸缌怠笔遣豢赡艿囊患?隆6?投怨?摇⒚褡宓姆⒄构毕锥?裕?愕墓毕拙捅让挥小霸缌怠钡耐??×诵矶唷4永?返慕嵌热ニ得鳌霸缌怠辈豢扇。???苋菀捉邮堋R蛭??饧壬婕暗焦?颐褡宓姆⒄梗??肭猩砝?嬗泄亍5览斫睬辶耍???隳苊髁瞬⒛艽?矸⒑迷谏?怼⑶楦械男枨笥肽鄙?寄芗跋喙刂?缎枨笤谑奔渖喜???苁保?炱接ο蚰且环矫媲阈钡奈侍狻U庋?浮霸缌怠蔽侍猓?谧约旱氖导?兄っ鳎???强梢越邮艿模??倚Ч?遣淮淼模?辽倮唇玻???换嶙叩奶?叮?灾劣谕耆?姆涎б怠?br /> 三、从就心理角度问题谈“早恋”。
从学生的角度、家长的角度、教师的角度,好多人认为:“早恋”是心理过早成熟的表现。最初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但对人的心理成熟有了新的届定后,我的看法改变了。一个人心理真正的成熟,是能够理智的处理问题,从时空上说,能从未来发展的需要,合理安排现在时间的人。从这一理论观点看,“早恋”恰恰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有了新的理论依据,就可以用来说服学生。列宁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我不能肯这一理论的成熟,但至少是一种理论。而且从有关心理成熟的理论上说服学生是很有必要的。这里讨论的焦点,是心理成熟的表现,还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这样问题就在于什么是心理成熟,回答了这一问题,也就回答了,“早恋”是可行的,还是不可行的问题。我把我的理论观点,交给学生,让学生来认识。结果是:学生基本上对这一理论观点是认同的。这样就有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理论上的依据。而就学生的心理需求而言,谁也不愿意说自己心理不成熟。一旦,承认“早恋”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首先,“早恋”在自己的心理上,就失去了市场。即使有“早恋”的想法,内心也会处在矛盾之中,如果这时外力再帮助一下,学生便会有意的克制自己,一想,还是以后再说吧。实践中,自己感到,从心理成熟的角度帮助学生解决“早恋”问题,还是很起作用的。
四、形成有利的集体氛围
在一个集体中,形成正确的舆论认识是很重要,而集体舆论的高度,也会促使个体认知水平的提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不知怎样去说服学生。如果仅从“早恋”中的“恋”的角度去谈,知道这是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还不如不说。所以,一直以个体观察、引导、教育的方法为主。当有了上述认识之后,我便可以在集体中与学生一起讨论“早恋”这一话题。我曾多次在集体中谈到这一话题,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有了集体舆论,“早恋”的市场就小了许多。同时,我也注意到,当我以尊重学生的态度,客观的与学生公开谈过这个话题后,他们也觉得,我能理解他们,也愿意主动找我帮助他们解决这一问题,使帮助更有针对性。客观上讲任何事情,完全杜绝是不可能的,但尽量控制在最小范围内,还是可以办到的。集体舆论便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从而将“早恋”危害尽量压缩在最小范围内,其影响尽量降低为最小值。在讨论中,我也注意到,对这一话题,学生并不回避,因为这原本是他们学习生活中早已存在的问题了,他们也很希望弄清楚是对是错,也希望为自己不想“早恋”找到合理的依据。其实有时,我们工作做不到位的话,舆论恰恰相反,没有或不想“早恋”的学生,反倒没有市场,好像不成熟,没有本事似的。
最后所要说的,问题的解决,一定从切实关心学生成长的角度去跟学生谈这个问题,就语言的表达方式而言,是在同学生一起探讨这个问题的是可行还是不可行(就学生个体而言,本来就不是问题的问题)。任何压制的强制的批评,往往适得其反,可能惧怕教师的威严,表面接受而内心实则拒绝。
总之,“早恋”既然是一种客观存在,那么我们就要认真研究它存在形成的原因,我们对这一问题的客观性认识的越深刻,说服学生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也是自己在解决这一问题中获得的深刻体会。
《谈如何帮助学生处理好“早恋”问题》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9777.html
“早恋”是学生的情感问题,但通过理性教育,可使学生将情感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调查显示,学生对待“早恋”问题,认为没有错,其结论多是从“恋”字上得出的,因为“恋”没有错,这是学生得出“早恋”也没错的基础依据,但这里忽略了“恋”和“早恋”的时空差异性,忽略了一个“早”字。而批评者又多从“恋”字入手,因此,自然很难让学生真心的接受教师的帮助教育。这一点自己在最初处理这一问题时,也曾陷入过认识的误区,虽说矛盾没有激化,但帮助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后来才逐渐意识到,认识问题的切入点出现了偏差,因此很难说服学生。因为“恋”从本源上说确实没有错,这又怎能说服学生呢?问题的关键不是错在“恋”字上,而是错在一个“早”字上。以后,再跟学生谈话,便首先肯定“恋”是对的,而且肯定说,在初中或高中阶段学生内心有“恋”的萌动,或者说将这种萌动展示于外也是很自然、很正常的现象。说是对的,并不仅是为了营造一个学生心理认同的氛围环境,而是从内心深处就是这样认为,是一种尊重客观实际的说法。把两个字拆开来认识,同学生一起探讨这个“早”字,而不探讨“恋”字。这样更易引起学生探讨此问题的欲望。为什么多了一个“早”字就是错的呢?这就是理性的认识问题了。
“任何事物的价值存在于特定时空之中”。在同学生谈话时,首先探讨的是这句话的对错。为了让学生理解这句话,我举了一些生活上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我跟学生说,吃饭是对的,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吃饭是天经地义的,谁也不能说是吃饭是错的。但吃饭也有其特定的时间场合,与特定的时间场合不符,对的也是错的。我说,上课的时间,你在吃饭,是对是错呢?很显然,是错的,错在那里呢?不是吃饭这件事本身错了,而是错在时间场合上。刚上初一,早晨上学着急,穿上了小学的校服,走出家门才发现错了,赶紧回去换衣服。为啥错了,长大了时间空间发生了变化。我突然问学生,杀人对不对,学生马上回答:不对。我说再想一想,学生还是说不对。我问,那要是在战场上呢?我说国家那一年不杀人呀。平时随便杀人不对,特点的时间场合杀人也是对的。什么事物的价值都与特定的时空有关,都体现于特定的时空之中。这样的例子随手可举,当学生接受这一观点时,再问学生“早恋”问题错在那里时,学生便很容易意识到,其为什么是错的了。我跟学生说,“恋”是人间最美好的事物,是人生活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是美的。但这种美,在不同年龄段有着不同的美的感受。这就像桃树,开花时是美的,有了小桃时也是美的,长成水蜜桃时还是美的。桃什么时候才可以吃呢?什么时候吃是甜的?其实人的恋情,也是有阶段性的。你们这个年龄正是开花的年龄,或许刚刚长出小桃。花吃到嘴里是甜的,但同水蜜桃的甜一样吗?小桃是苦的,你说呢?为什么不等到长成水蜜桃时再吃,那是怎样的一种甜啊。我说,说到家长说你们,老师说你们,你想啊,刚刚开花,刚刚长成小桃你们就想吃,就想摘,能不说你们啊。理性教育的效果是明显的,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至少引起学生的反思。
再一点是对“早”的认识的相对性,也是需要同学生探讨的问题。处在不同情境的人,对早有不同的认识。如果说你已经进入社会,参加了工作(指初中毕业后),不再是学生,便不存在“早恋”的问题了。因为“早恋”是专指中学时代学生群体而言的。我们细细观察社会,不光存在“早恋”问题,同时还存在“晚恋”问题。有的人已经到了结婚的年龄,但还是将个人“恋”的问题一拖再拖,这些人选择的就不是“早恋”而是“晚恋”。对一些人来讲,25、6或27、8还是早的。这里就有个对自身事业,国家、民族大业的追求问题。为了自身的事业的发展,为了国家、民族大业,选择了“晚恋”。人家能为了自身的事业的发展,为了国家、民族大业,选择了“晚恋”,我们为什么要为了“早恋”而放弃学业呢?想想应该如何去做,学生是能得出答案的。
二、从历史的原因回答这个问题
什么时候出现“早恋”的说法呢?在我的记忆中,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事。(不敢说是准确的,但至少可以说是近几十年的事)那为什么以前没有呢?原因是什么?其实“早恋”提法的产生,是一对客观矛盾运动的结果。是人的生理、情感发展的需求与获得谋生技能及相关知识时间需求之间矛盾的产物。人的成熟是有阶段性的,人到了13、4岁产生“恋”的萌动,是人的生理、情感发展的必然产物,再大一点走向成熟。所以中国古时有15成丁的说法,也就是说长大成人了,成家立业也是在自然不过的事了。为什么进入现代社会,人成家立业的年龄越来越大,除了个人的认识的偏差外,更主要的是,人在获取谋生技能及相关知识时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多。古时,劳动技能的简单,使得人不需要投入太多的时间,即使成家立业,学习劳动技能的时间还是足够用的。十年寒窗苦,可考取功名,现在呢?高中毕业就是十二年,加上大学毕业,研究生毕业少说近二十年,这还不够,还要终身学习。就个人而言,用于谋生技能及相关知识的学习所需要的时间大大增多了;就国家民族而言,同样如此,所以法律规定,18岁为成人,但成家是不允许的,为什么呀?关系到民族的素质,而不光是少生一代人的问题。所以说这个“早”字,不是谁随便说出来的,是相对于获取谋生技能及相关知识所需时间而言的。而且这个矛盾,对于初中、高中学生来讲更为突出。用于“恋”的时间多了,用于获取谋生技能及相关知识的时间就少了。家长都是过来人,孩子“早恋”不急才怪呢,这直接涉及到将来的生活水准。但作为初中、高中学生很少能认识到这一点。他们觉得没有什么。中国有句俗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但初中、高中学生总的来讲,还没有到有远虑的年龄。所以,做教师的都会遇到这样的事,许多毕业学生走向社会已参加工作后,常常后悔做了傻事。“早恋”的成功率是很低的,原因很简单,“恋”是美好的,但需要物质做基础,而学生同样认识不到这一点。进入社会一看,一个什么本事也没有的人,再美好的事物又能维持多久?而这一切,需要教师向他们讲明白。我曾就上面提到的认识跟学生谈过。我说好像现在你没有什么太大的损失,实际上“早恋”在人生物质上的损失是很大的。我跟学生讲,进入社会后,一看人家生存的物质条件,再看看自己。那些自己同样能得到的东西,却得不到,为什么?自己的那里去了,回答是:在中学时代都给“恋”了。你在中学时代“恋”的越多,将来属于你的就越少。既然在中学时代把将来属于自己的什么房子啦、汽车啦等等都拿来“恋”了,那只有后悔,不会再有别的了。现在的时间投入,是为了将来的获得。我说个人是这样,国家也是这样,要不国家为什么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及高中教育,最终还要普及大学教育,还是鼓励人们终身学习。地球上的事,也是这样,在这方面的投入,意味着,未来竞争力的提高。国际间,国家民族的生存,人家是不会白送东西?愕模??艺庵志赫?抢淇岬摹⑽耷榈摹R?侵泄?闹醒??济τ凇霸缌怠保?谢?褡澹?突嵋惶焯焖ト跸氯ィ??春苣延幸幌??亍U獠皇俏颐窍氩幌氲奈侍猓??俏?松?嫘枰??鋈艘埠茫??乙埠茫?奔涞耐度胧潜匦氲摹T谌说纳?怼⑶楦行枰???嫘枰????苁保?梦桓??娴男枰?蚴亲罴训难≡瘢?蛭??媸巧?怼⑶楦蟹⒄沟幕? >透鋈硕?裕??谡夥矫嫒鲜恫磺宄钥鞯闹荒苁歉鋈恕R蛭?魑??颐褡宸⒄苟?裕?泄?难??肌霸缌怠笔遣豢赡艿囊患?隆6?投怨?摇⒚褡宓姆⒄构毕锥?裕?愕墓毕拙捅让挥小霸缌怠钡耐??×诵矶唷4永?返慕嵌热ニ得鳌霸缌怠辈豢扇。???苋菀捉邮堋R蛭??饧壬婕暗焦?颐褡宓姆⒄梗??肭猩砝?嬗泄亍5览斫睬辶耍???隳苊髁瞬⒛艽?矸⒑迷谏?怼⑶楦械男枨笥肽鄙?寄芗跋喙刂?缎枨笤谑奔渖喜???苁保?炱接ο蚰且环矫媲阈钡奈侍狻U庋?浮霸缌怠蔽侍猓?谧约旱氖导?兄っ鳎???强梢越邮艿模??倚Ч?遣淮淼模?辽倮唇玻???换嶙叩奶?叮?灾劣谕耆?姆涎б怠?br /> 三、从就心理角度问题谈“早恋”。
从学生的角度、家长的角度、教师的角度,好多人认为:“早恋”是心理过早成熟的表现。最初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但对人的心理成熟有了新的届定后,我的看法改变了。一个人心理真正的成熟,是能够理智的处理问题,从时空上说,能从未来发展的需要,合理安排现在时间的人。从这一理论观点看,“早恋”恰恰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有了新的理论依据,就可以用来说服学生。列宁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我不能肯这一理论的成熟,但至少是一种理论。而且从有关心理成熟的理论上说服学生是很有必要的。这里讨论的焦点,是心理成熟的表现,还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这样问题就在于什么是心理成熟,回答了这一问题,也就回答了,“早恋”是可行的,还是不可行的问题。我把我的理论观点,交给学生,让学生来认识。结果是:学生基本上对这一理论观点是认同的。这样就有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理论上的依据。而就学生的心理需求而言,谁也不愿意说自己心理不成熟。一旦,承认“早恋”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首先,“早恋”在自己的心理上,就失去了市场。即使有“早恋”的想法,内心也会处在矛盾之中,如果这时外力再帮助一下,学生便会有意的克制自己,一想,还是以后再说吧。实践中,自己感到,从心理成熟的角度帮助学生解决“早恋”问题,还是很起作用的。
四、形成有利的集体氛围
在一个集体中,形成正确的舆论认识是很重要,而集体舆论的高度,也会促使个体认知水平的提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不知怎样去说服学生。如果仅从“早恋”中的“恋”的角度去谈,知道这是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还不如不说。所以,一直以个体观察、引导、教育的方法为主。当有了上述认识之后,我便可以在集体中与学生一起讨论“早恋”这一话题。我曾多次在集体中谈到这一话题,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有了集体舆论,“早恋”的市场就小了许多。同时,我也注意到,当我以尊重学生的态度,客观的与学生公开谈过这个话题后,他们也觉得,我能理解他们,也愿意主动找我帮助他们解决这一问题,使帮助更有针对性。客观上讲任何事情,完全杜绝是不可能的,但尽量控制在最小范围内,还是可以办到的。集体舆论便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从而将“早恋”危害尽量压缩在最小范围内,其影响尽量降低为最小值。在讨论中,我也注意到,对这一话题,学生并不回避,因为这原本是他们学习生活中早已存在的问题了,他们也很希望弄清楚是对是错,也希望为自己不想“早恋”找到合理的依据。其实有时,我们工作做不到位的话,舆论恰恰相反,没有或不想“早恋”的学生,反倒没有市场,好像不成熟,没有本事似的。
最后所要说的,问题的解决,一定从切实关心学生成长的角度去跟学生谈这个问题,就语言的表达方式而言,是在同学生一起探讨这个问题的是可行还是不可行(就学生个体而言,本来就不是问题的问题)。任何压制的强制的批评,往往适得其反,可能惧怕教师的威严,表面接受而内心实则拒绝。
总之,“早恋”既然是一种客观存在,那么我们就要认真研究它存在形成的原因,我们对这一问题的客观性认识的越深刻,说服学生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也是自己在解决这一问题中获得的深刻体会。
《谈如何帮助学生处理好“早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