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举制度对“儒家文化圈”形成的影响
浅谈科举制度对“儒家文化圈”形成的影响
赵 磊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西安 710062)
摘 要:“儒家文化圈”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而科举制度是一种以考察儒家知识和观念作为选择标准的选官制度,由于科举制度的实施,儒家传统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总之,科举制的实行使儒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更为突出,为儒家文化的传承创造了良好的教育条件、文化氛围和社会背景。因此科举制度对儒家文化圈的形成和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科举制度;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圈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2-0133-02
“儒家文化圈”是以儒家文化构建基础社会区域的统称。它具体指的是在文化上相近、历史上曾受中国政治及中华文化的影响,过去或现在使用汉字,并且曾经共同使用文言文作为书面语,覆盖东亚及东南亚部分地区的文化领域。儒家文化圈包括中国以及受到中国皇帝册封的周边国家或民族。这些中国周边的国家或民族主要用文言文作为交流的工具,从中国历朝历代引进国家制度、政治思想,并且发展出相似的文化观和价值观。文化史的研究表明中国是四大古国之一,由于地理、历史和民族的诸方面的原因,我们现在所说的儒家文化圈实际上就是包括中国、日本、朝鲜、韩国在内的东亚文化圈。本文仅就科举制度对“儒家文化圈”的形成和稳定的影响作简要梳理与探究。
一、科举制度和儒家文化的关系
所谓科举,就是中国和东亚国家帝制时代设科考试、选才任官的制度。儒学历来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儒家的教育就基于本源和属性而言,乃是一种以人格养成为目的,以儒家经典为范本的教育从隋朝科举制的产生以来,科举选士制度就与儒家经典传授相结合。正是由于科举制的发展,儒家文化才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也正是由于科举制儒家文化才在历史上有了更加突出的地位,在世界范围内也有很大的影响。汉武帝元光元年“举孝廉”科的实施,意味着以儒家作为取士标准的开端,经过不断的改革,到隋唐就行成了比较完备的科举制度。从隋朝科举制的产生以来,科举选士制度就与儒家经典传授相结合。虽然唐宋明清时期科举的内容时有变化,但是在制度设置上科举制度的基本原则一直没有改变。儒学在自汉代以后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的两千余年间,之所以能够一直作为文化主流,独占鳌头,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举制度的支持。
科举制度促进了传统的儒学文化的传承与普及带动了民间社会崇尚人文、教育。其对于国内民族文化融合、社会整合以及国家统一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它推动了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及书法艺术的发展。同时,科举对民俗文化也有重大影响,对文化习俗的流行具有自发性,有的科举甚至转化为民俗。
二、科举制度对“儒家文化圈”的影响
“儒家文化圈”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心的儒家文化圈的形成需要汉字、儒学、制度等因素,这些是形成儒家文化圈的牢固基础。科举制度为“儒家文化圈”的形成和稳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科举制度一开始产生于中国,但其声望及其影响已经发展到了世界范围。从科举制度在中国诞生之日开始,历朝历代都有许多外国学子来到中国进行学习和参加科举考试。科举制度很好的沟通了各国之间的文化、教育,为中国及东亚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相互了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儒家文化圈”主要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儒家文化主要是通过科举制而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的,所以科举制度是“儒家文化圈”的形成和稳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科举制度不但从教育上、文化上影响了外国人,而且还从政治制度上影响到各国。
1.科举制度从教育上对“儒家文化圈”形成的影响
隋唐以后,科举制度和教育发展越来越紧密了,为应科举而兴学重教成为了一种社会现实。唐宋时期都要求各州、县均设立州学、县学,尤其是宋代,不仅学校的种类与规模都远超前代,而且学校教育制度也不断更新。科举制度通过以科举为正途、以儒家学说为考试内容的做法,把封建国家政权的世俗性与儒家的意识形态融合为一体,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学论文 fanwen.oyaya.net)与此同时科举制度从教育上对外国有了很大的影响。
早在唐代就有很多来自朝鲜、安南(今越南)等国的外国人来参加中国的进士考试,在这些人中朝鲜人占的人数比较多。唐后期还专门为外国来的举子设置了一项专门的考试科目——宾贡科,应举者单独进行考试,登科者可以附名进士科榜尾。朝鲜有很多人来中国参加科举及第,光是姓名可考的就有53人。在当时入唐求学的新罗学子非常多,光是公元840年一年之内,从唐朝回国的留学生就已经达到了105人。新罗人从9世纪到10世纪期间在中国参加科举考试及第的将近百人,新罗留学生当中的不少人及第回到自己的国家后,带回了许多中国的知识和文化,这又对传播中国的科举文化以及两国文化的交流起了很重要作用。在唐一代,日本派遣了12次遣唐使团到中国学习,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日本还陆续派遣隋使、留学生和学问僧来中国,直接学习和探求中国文教制度,学成后带回了大量儒家典籍并广为传播。
各国通过对于中国科举制的学习以及模仿,增加了各国之间的 《浅谈科举制度对“儒家文化圈”形成的影响》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9848.html
赵 磊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西安 710062)
摘 要:“儒家文化圈”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而科举制度是一种以考察儒家知识和观念作为选择标准的选官制度,由于科举制度的实施,儒家传统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总之,科举制的实行使儒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更为突出,为儒家文化的传承创造了良好的教育条件、文化氛围和社会背景。因此科举制度对儒家文化圈的形成和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科举制度;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圈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2-0133-02
“儒家文化圈”是以儒家文化构建基础社会区域的统称。它具体指的是在文化上相近、历史上曾受中国政治及中华文化的影响,过去或现在使用汉字,并且曾经共同使用文言文作为书面语,覆盖东亚及东南亚部分地区的文化领域。儒家文化圈包括中国以及受到中国皇帝册封的周边国家或民族。这些中国周边的国家或民族主要用文言文作为交流的工具,从中国历朝历代引进国家制度、政治思想,并且发展出相似的文化观和价值观。文化史的研究表明中国是四大古国之一,由于地理、历史和民族的诸方面的原因,我们现在所说的儒家文化圈实际上就是包括中国、日本、朝鲜、韩国在内的东亚文化圈。本文仅就科举制度对“儒家文化圈”的形成和稳定的影响作简要梳理与探究。
一、科举制度和儒家文化的关系
所谓科举,就是中国和东亚国家帝制时代设科考试、选才任官的制度。儒学历来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儒家的教育就基于本源和属性而言,乃是一种以人格养成为目的,以儒家经典为范本的教育从隋朝科举制的产生以来,科举选士制度就与儒家经典传授相结合。正是由于科举制的发展,儒家文化才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也正是由于科举制儒家文化才在历史上有了更加突出的地位,在世界范围内也有很大的影响。汉武帝元光元年“举孝廉”科的实施,意味着以儒家作为取士标准的开端,经过不断的改革,到隋唐就行成了比较完备的科举制度。从隋朝科举制的产生以来,科举选士制度就与儒家经典传授相结合。虽然唐宋明清时期科举的内容时有变化,但是在制度设置上科举制度的基本原则一直没有改变。儒学在自汉代以后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的两千余年间,之所以能够一直作为文化主流,独占鳌头,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举制度的支持。
科举制度促进了传统的儒学文化的传承与普及带动了民间社会崇尚人文、教育。其对于国内民族文化融合、社会整合以及国家统一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它推动了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及书法艺术的发展。同时,科举对民俗文化也有重大影响,对文化习俗的流行具有自发性,有的科举甚至转化为民俗。
二、科举制度对“儒家文化圈”的影响
“儒家文化圈”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心的儒家文化圈的形成需要汉字、儒学、制度等因素,这些是形成儒家文化圈的牢固基础。科举制度为“儒家文化圈”的形成和稳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科举制度一开始产生于中国,但其声望及其影响已经发展到了世界范围。从科举制度在中国诞生之日开始,历朝历代都有许多外国学子来到中国进行学习和参加科举考试。科举制度很好的沟通了各国之间的文化、教育,为中国及东亚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相互了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儒家文化圈”主要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儒家文化主要是通过科举制而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的,所以科举制度是“儒家文化圈”的形成和稳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科举制度不但从教育上、文化上影响了外国人,而且还从政治制度上影响到各国。
1.科举制度从教育上对“儒家文化圈”形成的影响
隋唐以后,科举制度和教育发展越来越紧密了,为应科举而兴学重教成为了一种社会现实。唐宋时期都要求各州、县均设立州学、县学,尤其是宋代,不仅学校的种类与规模都远超前代,而且学校教育制度也不断更新。科举制度通过以科举为正途、以儒家学说为考试内容的做法,把封建国家政权的世俗性与儒家的意识形态融合为一体,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学论文 fanwen.oyaya.net)与此同时科举制度从教育上对外国有了很大的影响。
早在唐代就有很多来自朝鲜、安南(今越南)等国的外国人来参加中国的进士考试,在这些人中朝鲜人占的人数比较多。唐后期还专门为外国来的举子设置了一项专门的考试科目——宾贡科,应举者单独进行考试,登科者可以附名进士科榜尾。朝鲜有很多人来中国参加科举及第,光是姓名可考的就有53人。在当时入唐求学的新罗学子非常多,光是公元840年一年之内,从唐朝回国的留学生就已经达到了105人。新罗人从9世纪到10世纪期间在中国参加科举考试及第的将近百人,新罗留学生当中的不少人及第回到自己的国家后,带回了许多中国的知识和文化,这又对传播中国的科举文化以及两国文化的交流起了很重要作用。在唐一代,日本派遣了12次遣唐使团到中国学习,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日本还陆续派遣隋使、留学生和学问僧来中国,直接学习和探求中国文教制度,学成后带回了大量儒家典籍并广为传播。
各国通过对于中国科举制的学习以及模仿,增加了各国之间的 《浅谈科举制度对“儒家文化圈”形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