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正文

清末民初回族新闻界国民外交考察——从《醒回篇》到《月华》


福德一世对马松亭阿訇的承诺,是年埃及教务院便开展选拔甄选了两位教授派往中国。《月华》第五卷第15期“纪事”栏目刊发了新闻《成达教授已启程——爱兹哈尔大学外国语科添华语》。马松亭代校长等人的邀请诚意让埃及国内及爱兹哈尔大学认识到开展华语的重要性,并开始设立专科教授汉语,这也是此次国民外交的意外收获。《月华》第五卷第25期整期报道了于1933年9月3日在北京中山公园中山堂举行的盛大欢迎会。“纪实”栏目详细描述了大会“筹备情形”、“大会盛况”、“会场布置”、“到会人数”、“会场职员”、“开会秩序”、“开会情形”及“高呼口号”等。会场“到会者共有五十一团体……教亲四千余人。”“自大门内迄中山堂止,由回教各中小学校童子军,及男女学生分两行排班侍立,秩序异常严肃。”本期《月华》共刊发六个栏目十二篇文章及图片,其中论著三篇,致词四篇,讲演二篇,纪事一则,图片两张。
  
  马浩澄先生在《欢迎埃及二位博士》一文中分析道:“我们的宗教底危机,也就随着一天一天的趋于尖锐化了!所谓履霜知冰的往日,业已逝去,剥皮及肤的今日,现已降临!”如履薄冰的宗教危机原因在于“教中缺乏健全的领导人才;教胞知识的落伍;缺乏团结力;做事缺乏毅力”,他肯定了成达师范学校“九年以来,学校虽日处于洪涛骇浪……但承海内教亲之爱护……与办学诸君子之苦心孤诣……学校到了今日,才幸告无恙”。关于欢迎会的报道,无论报道版面,还是大会盛况,不难看出中国回教界对此二位博士来华所给予的期待和重视,“我们知道,这两位博士,都是经卷满腹的学者,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这两位埃及博士在华期间及中国留埃学生团留学期间积极努力,在《月华》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包括新闻、评论及经典著作翻译等。他们的译著多达30余种,对中国回教界学习阿拉伯语言文学、研究伊斯兰教教义、翻译介绍阿拉伯文及汉文典籍等作出了突出贡献,是中阿文化交流史上的杰出开拓者。
  
  成达师范学校与埃及的国民外交活动一直持续到1948年。《月华》第九卷前3期连载了马松亭阿訇《二次旅埃日记》,记录了个人在埃及期间所开展的一系列外交活动。此外,《月华》第十卷、第十一卷、第十二卷,1947年六月号、七月号、十月号,及1948年一至三月号都多期刊发了萧愚、马继高、张澄衷、薛文波、天仆、庞士谦等人的出访记录,文章体裁有新闻报道、诗歌、散文、日记和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如萧愚的《西行散记》、张澄衷的《出国日记》、天仆的《朝觐日记》、庞士谦的《法鲁克留埃学生团归国日记》等。在《月华》发行的20年里,中国回族新闻界紧随宗教界的努力,积极开展国民外交活动,成果丰盛,影响甚巨。
  
  三、结语
  
  总之,如果说作为早期回族报刊代表的《醒回篇》是在有意无意地探索国民外交的话,那么,作为鼎盛时期代表的《月华》是在全面阐释并积极开展国民外交思想。宗教界与新闻界天然的联系让回族报刊积极探索国民外交成为了可能,以成达师范学校、上海伊斯兰经学研究社为代表的回族学校作为实践主体,积极将国民外交活动的个人行为转向组织化。以中国留埃学生团为代表的交流团体不仅以留学生身份出现,而更多的是作为报刊的作者积极为报刊撰稿,交流中埃、中阿等国的国民活动,促进了解。成达师范学校马松亭代校长觐见埃王福德一世,促成了世界顶级伊斯兰大学对中国回教学校的鼎力支持。爱兹哈尔大学所培养的6批中国留学生成为中国伊斯兰教近几十年发展的核心力量。抗战时期,以中国回教南洋访问团为代表的民间组织所开展的国民外交活动,将中国人民遭受入侵的事实传达到了全世界,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物质与精神上的大力支持。可以看出与宗教界关系密切的回族新闻界对国民外交的倡导呼吁确实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引导他们以国民资格走出国门,为国家发声,这大大增长了这个民族的国家观念和国民意识。在国民外交运动中,新闻界虽依附于宗教界,但却保持了独立表达的新闻特质,以国民代表、民族代表的角度反映民间疾苦,表达民众的呼声,同时也与其他社会群体凝聚合作,共同维护民族利益,加速了民族从自醒到自觉的转变

《清末民初回族新闻界国民外交考察——从《醒回篇》到《月华》》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9896.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社会学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