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正文

民国时期的民间组织与社会工作


  
  三、共生关系的形成及其体制化
  
  民间组织的转型和社会工作引入其实是一种“共生关系”,即在应对当时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客观社会需求的背景下,民间组织为实现新时期的社会功能诉求而寻求突破传统的社会救助模式,转向综合的社会服务,因而产生了专业化的诉求;而另一方面,经由教会组织引入的社会工作方法和技术一开始就是和西方先进的社会组织理念有着“先天的亲和力”,所以与本土民间组织能够做到“一拍即合”,形成在两种新生事物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密不可分的“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后来在政治精英的有意推动下,作为资本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相嫁接的社会治理工具,被刻意和“社会建设”结合起来,成为一种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手段。这一特征在孙本文主编的《社会建设》中有着突出的体现,并且该刊物后来和《社会工作通讯》整合,成为当时“社会部”在社会事业领域执政的理论基础和宣传工具。而在具体的社会治理中,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在各地创办的官办救济机构都采用前文提到的融合“救”、“养”、“教”为一体的综合的服务模式,社会工作也被纳入到社会服务和管理的体制和服务流程中。比如,1948年《社会建设》第一卷第四期刊登了《社会部南京伤残重建院组织规程》中的“第三条”的“第五组”明确规定:(在职人员)必须“掌理个案调查就业指导职业介绍及预防并心理测验精神病社会工作等事项。”
  
  尽管关于民国时期社会组织的档案和文献还有待进一步开发,但就社会工作发展史方面的线索已经基本清晰。在这一过程中,对西方社会服务和管理经验的借鉴使得民间组织和社会工作由于客观的社会需要形成“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又在国民党政府强化社会统治的背景下被体制化。联系当前的社会转型,尽管具体历史时期不同,环境和条件有着巨大差异,但毋庸置疑的是,当前同样面临着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凸显的现实,并且需要以社会的组织化来强化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缓解和应对上述问题。因此,结合当前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客观需求和和谐社会建设的远景规划,这一段历史所呈现出的民间组织和社会工作的互动模式就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民国时期的民间组织与社会工作》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9960.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社会学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