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正文

略论本土社会工作历史的整合


化实际上也具有相似性,也即同样也面临着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全面提高公共服务供给和社会政策调整的问题。在这些问题的历史回溯方面,社会工作领域的经验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掘。
  
  学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要求整合社会工作发展的两个片段。但同时不应该忽视的是另一个社会工作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组织。在国家与社会之间,社会组织是社会工作运行的基本平台。民国时期的社会组织的蓬勃发展,并且接纳社会工作为社会服务和社会救助的专业方法,是和早期国家控制的弱化和缺失密切相关的;而在中后期,“政府”收编和开设福利机构,并尝试将民间组织登记注册,实际上体现了一种“法团主义”的取向。对比当前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组织化不足的现状,这段时期的历史是值得关注的。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整合或者说重构这两个历史片段。王思斌( 2012)在《社会工作学术文库》的序言里谈到:“如果考察一个复杂的社会工作实务过程,我们同样要关注历史。这里的历史有两重含义:一是任何需要解决的问题都有其历史背景,这使得社会工作者只能解决那一历史条件下的问题。二是在许多社会工作实践中历史是以持续性因素的形式出现的。不知道某一事件发展的历史过程,就难以找到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里,笔者遵循这种思路,认为实际上整合民国时期和1987年以后至今的两个历史片段,必须将文献的搜集和分析,以及后续的对历史的叙述与建构集中在一条线索: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围绕这一线索,是一种集中的反思意识,突出体现在三个核心而具体的问题:第一,来自西方,以基督教文化和资本主义社会福利与公共服务为理念的社会工作,在民国时期的历史片段中是如何处理与本土文化以及制度的冲突的,这种冲突与调试在第二个历史片段中以何种方式呈现,有哪些新的因素参与进来?第二,社会工作的本土适应与发展在这两个片段中,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怎样的,也即社会工作是如何介入到国家与社会的“治理格局”中的,是如何和“民主”以及“社会建设”相联系,与市民社会相联系,从而参与社会变革与社会转型的,前者的经验能否对后者形成借鉴或者构成反思的基础?第三,在社会工作自身的知识和实践系统中,社会工作教育、社会工作实务、社会工作职业化三个子系统在前一个历史片段中是如何推进的,这种成果在第二个历史片段中为什么被割断,而没能得到充分发掘?第三个问题涉及到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智识传统的问题,民国时期的社会工作引入与1987年以后的第二次引入的对象实际上都是西方的知识体系,对象本身是延续的,但以本土化的延续性假设为基础,民国时期的社会工作本土化进程到底有没有形成对第二个历史片段的实质影响呢?或者确实像王思斌( 1994:397)在《社会工作学新论》里面说的那样,在与国民党政权对立时期,共产党领导的苏区的社会工作实践,对中国建国后的社会工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至于建国后到今天的社会工作本土化进入了一种对“苏区”传统或者社会主义本土特色的延续,而彻底改变了第二次引入的文化和制度土壤?
  
  但不管怎样,两个历史片段及其中间的所谓“断裂期”,实际上都是社会工作作为一种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专业化运行机制在中国本土的尝试,在本土化的线索中,历史从根本上虽几经波折,但实际上并未断开。在这种结构性的关照下,对第一个片段,也即民国时期那段历史的考察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性,这也是需要回过头来重新解读和构建这段历史的缘由

《略论本土社会工作历史的整合》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49991.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社会学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