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至有可能导致“人格分裂”。这样,关于自我的认识也就很难正常建立起来。
社会化另一项任务是将一致的社会文化价值观传达给个体,使个体接受与维持社会规范,保证社会的运行。但网络提供的是一个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拟态社会。这个社会特点,决定了它很难形成像现实世界那样强烈的社会规范,有很多行为也难以受到法律的明确约束。对于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如果他们的社会化过程主要依赖网络来完成,那么危险是显然的:他们可能会把网络中培养出来的任性、放纵、撒谎、不负责任、不守规矩等习惯,也应用到物理世界中。如果他们过早地接触网络,那么,他们的社会规范观念会更加淡薄。
2000年1月14日《广州日报》的这篇报道也许能说明一些问题:
香港的一项有关青少年使用ICQ的调查显示,近三成受访中学生经常在ICQ说谎;另有百分之五有过分沉溺於ICQ的“上瘾”表现。据闻资讯科技及广播局局长邝其志也迷上ICQ,不惜用假名结识网友。
这项名为“青少年使用ICQ的调查”是由突破机构于去年十一月至十二月间进行,在全港二十间中学访问了一千四百多名中学生。调查显示,五成受访中学生使用ICQ作沟通工具,并认为ICQ才是一个可以真正表达自己的地方。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第5页)
调查发现,四成多受访者希望透过ICQ“打发时间、解闷”,两成表示“想识多些朋友”,他们大多是“东拉西扯”。近三成受访者更表示,不会因在ICQ上说谎而有罪咎感。
调查还发现约有百分之五的受访中学生出现沉溺ICQ的症状,包括将大部分上网时间用于ICQ、与同一对象倾谈超过一小时,甚至在被阻止使用ICQ时会大发脾气。
此间心理学家警告,有上述倾向的青少年,其自我形象及沟通能力均属偏低,倘若不及早解决,问题将“愈玩愈深” ,最终令他们做出越轨,甚至犯法行为。
人际传播本来对人的社会化过程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网络中的人际传播(第5页)似乎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相反的作用。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进行关注与研究。
四、网络人际传播的利用
(一)个体对网络人际传播的利用
如果利用不当,网络的人际传播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负面影响,但是也没有必要因噎废食。一个理智的成年人,应该有能力把握自己对网络的利用程度。而积极的利用,更多的,将给个体带来益处。
1.网上积极的人际交流,能扩展人们的交际范围与能力,增加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交流机会。
2.网上人际交流如E-mail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3.网上交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缓解人们的现实生活压力,调节心情。有时可起到心理治疗的作用。但滥用则可能带来相反的效果。
(二)新闻传播与人际传播
网络传播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新闻。过去,新闻传播主要是由大众传播媒体来承担的。在网络中,专业大众媒体仍是新闻传播的主导。但是由于网络的特点,新闻网站或传统媒体在进行新闻传播活动时,往往会有意识地利用人际传播的手段。
这主要表现为:
1.E-mail或聊天,可以成为一种采访手段。
2.通过E-mail这种方式,来加强读者与编辑之间的交流。
3.通过聊天室来加强读者之间、读者与专家之间、读者与名人之间、读者与报道对象之间或读者与记者编辑之间的交流。
4.传统媒介可以利用网络人际传播,加强传播效果。例如在广播电视直播节目中,开通聊天室或BBS。
这些交流的目的,一方面是进行双向沟通,另一方面,有助于延伸新闻报道的广度与深度。
在这些常规的手法之外,我们还需要研究的是,网上人际传播网络中是否还存在“意见领袖”,他们又是如何产生并起作用的。
根据国外研究者的结论,能成为“意见领袖”的人,应该具有以下几种素质:
1.是许多追随者学习的榜样;
2.见多识广、称职能干;
3.在自己的圈子之外,还有广泛的社会关系。
在网络中,前两方面的素质,应该主要是通过文字水平来体现的。因为网络传播本身是一种以文字符号为主体的传播。网民之间在网外也可能互不相识,因此,判断一个人的能力高低、魅力大小,主要通过文字。包括文字表达的内容和技巧。例如,话题是否具有吸引力,语言是否幽默,是否有文采等。
社交方面看,意见领袖应该比一般人更多接触自己圈子之外的人和事,否则他就不能比别人的视野更开阔。因此,经常活跃在不同的人际传播圈子,如不同的聊天室、不同的BBS的人,更具有成为领袖的潜质。
相对来说,聊天室的聊天话题分散,人们的交流更多限于个人之间。因此,聊天室里产生意见领袖的可能性不大。但在BBS这样的更加具有群体交流倾向的场所,意见领袖极有可能产生。
对于网络新闻传播,意见领袖的作用在于,他们可以传播一些并不广为人知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第5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0075.html
社会化另一项任务是将一致的社会文化价值观传达给个体,使个体接受与维持社会规范,保证社会的运行。但网络提供的是一个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拟态社会。这个社会特点,决定了它很难形成像现实世界那样强烈的社会规范,有很多行为也难以受到法律的明确约束。对于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如果他们的社会化过程主要依赖网络来完成,那么危险是显然的:他们可能会把网络中培养出来的任性、放纵、撒谎、不负责任、不守规矩等习惯,也应用到物理世界中。如果他们过早地接触网络,那么,他们的社会规范观念会更加淡薄。
2000年1月14日《广州日报》的这篇报道也许能说明一些问题:
香港的一项有关青少年使用ICQ的调查显示,近三成受访中学生经常在ICQ说谎;另有百分之五有过分沉溺於ICQ的“上瘾”表现。据闻资讯科技及广播局局长邝其志也迷上ICQ,不惜用假名结识网友。
这项名为“青少年使用ICQ的调查”是由突破机构于去年十一月至十二月间进行,在全港二十间中学访问了一千四百多名中学生。调查显示,五成受访中学生使用ICQ作沟通工具,并认为ICQ才是一个可以真正表达自己的地方。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第5页)
调查发现,四成多受访者希望透过ICQ“打发时间、解闷”,两成表示“想识多些朋友”,他们大多是“东拉西扯”。近三成受访者更表示,不会因在ICQ上说谎而有罪咎感。
调查还发现约有百分之五的受访中学生出现沉溺ICQ的症状,包括将大部分上网时间用于ICQ、与同一对象倾谈超过一小时,甚至在被阻止使用ICQ时会大发脾气。
此间心理学家警告,有上述倾向的青少年,其自我形象及沟通能力均属偏低,倘若不及早解决,问题将“愈玩愈深” ,最终令他们做出越轨,甚至犯法行为。
人际传播本来对人的社会化过程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网络中的人际传播(第5页)似乎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相反的作用。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进行关注与研究。
四、网络人际传播的利用
(一)个体对网络人际传播的利用
如果利用不当,网络的人际传播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负面影响,但是也没有必要因噎废食。一个理智的成年人,应该有能力把握自己对网络的利用程度。而积极的利用,更多的,将给个体带来益处。
1.网上积极的人际交流,能扩展人们的交际范围与能力,增加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交流机会。
2.网上人际交流如E-mail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3.网上交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缓解人们的现实生活压力,调节心情。有时可起到心理治疗的作用。但滥用则可能带来相反的效果。
(二)新闻传播与人际传播
网络传播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新闻。过去,新闻传播主要是由大众传播媒体来承担的。在网络中,专业大众媒体仍是新闻传播的主导。但是由于网络的特点,新闻网站或传统媒体在进行新闻传播活动时,往往会有意识地利用人际传播的手段。
这主要表现为:
1.E-mail或聊天,可以成为一种采访手段。
2.通过E-mail这种方式,来加强读者与编辑之间的交流。
3.通过聊天室来加强读者之间、读者与专家之间、读者与名人之间、读者与报道对象之间或读者与记者编辑之间的交流。
4.传统媒介可以利用网络人际传播,加强传播效果。例如在广播电视直播节目中,开通聊天室或BBS。
这些交流的目的,一方面是进行双向沟通,另一方面,有助于延伸新闻报道的广度与深度。
在这些常规的手法之外,我们还需要研究的是,网上人际传播网络中是否还存在“意见领袖”,他们又是如何产生并起作用的。
根据国外研究者的结论,能成为“意见领袖”的人,应该具有以下几种素质:
1.是许多追随者学习的榜样;
2.见多识广、称职能干;
3.在自己的圈子之外,还有广泛的社会关系。
在网络中,前两方面的素质,应该主要是通过文字水平来体现的。因为网络传播本身是一种以文字符号为主体的传播。网民之间在网外也可能互不相识,因此,判断一个人的能力高低、魅力大小,主要通过文字。包括文字表达的内容和技巧。例如,话题是否具有吸引力,语言是否幽默,是否有文采等。
社交方面看,意见领袖应该比一般人更多接触自己圈子之外的人和事,否则他就不能比别人的视野更开阔。因此,经常活跃在不同的人际传播圈子,如不同的聊天室、不同的BBS的人,更具有成为领袖的潜质。
相对来说,聊天室的聊天话题分散,人们的交流更多限于个人之间。因此,聊天室里产生意见领袖的可能性不大。但在BBS这样的更加具有群体交流倾向的场所,意见领袖极有可能产生。
对于网络新闻传播,意见领袖的作用在于,他们可以传播一些并不广为人知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