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人类学视野中的黔西北民族杂居区跳花灯民俗
宵贺元那个宵;封为一盏玉皇灯,贺呀贺元宵,贺呀贺元宵。……”“当今天子大圣人,万万岁,万万岁;唐朝起教你为尊,万万岁,万万岁;头顶天来脚踏地,万万岁,万万岁;手掌山河万万春,万万岁,万万岁。”有领有和,庄严神圣,气势恢宏,足唱了二十五分钟。唱完,以土地菩萨等神头(神灵角色)开始,每一角色都来一句最能代表本角色的说辞,做一个代表性的动作,跨出灯堂大门。在鞭炮和锣鼓声中,举起各色灯笼,在漆黑的夜色中向接灯人家走,出灯仪式就此结束。从以上出灯仪式可以看到,所谓出灯实际上是本年度跳花灯活动正式开始前的一次神圣的祭祀仪式。举行出灯仪式的目的:一是通过仪式举行,让本年度的玩灯活动具有神性,以便实现人们期望它具有的祭祀目的;二是通过仪式举行,获得神灵的护佑,保证本年度跳花灯活动顺利进行,既不招致火灾,也能获得些许报酬。
(2)收灯
春节玩灯结束,要举行化灯仪式。在金沙的化灯仪式上,灯会每一个角色都要做“交灯”表演。装扮好的角色要在牌灯前面跪下,唱一段专门属于本角色的交灯调。每一角色唱完都要由掌坛师打卦,如果打卦结果是吉祥的,这一角色交灯成功。如果打卦结果不吉祥,就要重唱,直至打卦成功,方把灯笼送至河边烧化。与金沙相比,黔西县素朴镇素风村的化灯仪式,宗教祭祀色彩尤为浓厚。2012年2月17日(农历正月十五),素风村的化灯活动在素风小学操场上举行。整个化灯活动的主角是掌坛师,在唐二和文角演唱完八支小调后,掌坛师的疏奏已经写好。香案上,装了玉米的升子里面插有两个牌位:一书“星辰牌、奉圣修因燃香秉烛庆贺元宵祝斗运星保安值年”及灯会众成员名字;一正中书“唐朝启教风火院内灯主老郎先师幕下”,左为“鼓板郎君”,右为“青音童子”。面对香案,掌坛师带领众人举行赞灯圆满、拜星宿、造船扫送等仪式。在他的带领下,整个玩灯队伍要在“星辰牌”前,敲锣打鼓唱诵经文一个多小时。其间,全体人员跪在地上唱的就近四十分钟。唱完经文,灯头喊道:“大家拢来扫个身嘛,清洁平安嘞些喽。”掌坛师捉住一只公鸡,绕场唱诵三周进行“扫送”,然后鞭炮齐鸣,锣鼓震天,人们举起灯笼,飞奔向附近的小河,焚香化纸燃烛,把灯笼丢做一堆,烧起一堆大火。小伙子们纷纷从火上跳过,跳不过的人也象征性地伸脚在火堆上晃几晃,这样就能保证自己一年的平安清洁了。据说,火再大也烧不到那些从火上跃过的人。前面那只绕场用的鸡,要在烧灯这里杀掉,拿鸡血滴一圈,说是“红煞见黑煞,倒退一百八”,不准鬼怪抢化灯时烧的纸钱。可以说,无论是金沙还是黔西,跳花灯活动都是从祭祀开始,以祭祀作结,宗教祭祀贯穿整个跳灯活动始终。
2.娱乐与祭祀相杂的接灯
在每年出灯之前,灯会的会首们照例要到灯会通常活动范围内的每家每户去“打帖子”。所谓“帖子”就是一张巴掌大的用红纸印制的名帖,写有“XX太平灯会恭贺新禧”之类字样。主人家接下了帖子,就表示同意灯会今年元宵节期间到他家玩灯。正月出灯以后,灯会就会挨家挨户去接下灯帖的人家玩灯。就主人家方面来说,这叫“接灯”。
金沙玩灯,到接灯人家院坝边,要先举行隆重的“开财路”仪式。接灯人家在院坝边设置香案——一张摆放有香、烛、纸钱、酒、熟肉的大方桌。在鞭炮锣鼓声中,灯会会首(称灯头)边唱边点香、燃烛、烧纸钱、奠酒,以迎接玩灯队伍所象征的诸神。灯头敬男主人酒,然后两人互相作三个揖。男主人递给灯头“开财路”环节的利市钱,灯头则回报男主人以一沓纸钱。以后每个环节结束,男主人与灯头都会做相同的动作。“开财路”后,玩灯队伍边唱边庄严地行进至接灯人家大门口,由门外到门内举行“开财门”仪式。在此过程中,香案始终放在玩灯队伍之前。各角色按一定顺序进入堂屋。灯头在门内领唱迎神调,众人合唱。进门之后,将香案移至堂屋中部,将香烛等一应供品移到一条长凳上。在大方桌上再放上一条长凳,搭成一个高台,表演“还财神”(也称“财神登殿”)。锣鼓声中,扮演财神的演员挥动鞭子,唱念舞动一折后登上高台坐下,摆出民间财神画像上习见的造型:右手执鞭横于胸前,左手捻诀,跷二郎腿。这个姿势一摆就是二十来分钟。灯头在财神座前烧纸钱,领众人唱说财神身世来历,敬男主人酒,与他相互交钱,男主人烧纸钱。这一切做完之后,财神方从高台上下来,歌唱舞动一段结束表演。接下来是“出土地”,土地菩萨扮演者以“老者步”一瘸一拐地走出来,先与众人调笑一番,再唱说自己的来历及身世家人,接下来是一连串情节连贯的“砍先锋”(亦称“砍五方”)表演。先由马童执马鞭上场,表演备马、磨刀、请水等动作,再由先锋(或称大将)上场表演“砍五方”。在锣鼓声中,先锋挥刀按东西南北中五方进行砍杀,伴以铿锵有力的念白和唱诵,众人从旁适时予以应和,然后是唐二扮演者出场,表演“说唐二”。“说唐二”完毕,唐二表演者邀文角(幺妹)出台参神,参神之后就是唱小调了。唱小调结束后,举行“辞神”仪式,唱辞神调,辞神过后表演“打灯”(或称“采茶”)。众人举着灯笼在主人家堂屋里面绕“8”字,边绕边唱,间或插入带有色情内容的诵念。比如:“嗨!嗨!玩灯玩到老箐林,前面碰到个苗妇人。脱开罗裙看一看,前面尽是我们玩灯人!”念完,众人哈哈大笑,合唱“元宵会,好是好玩耍!”最后,由魁神一角在主人家神龛下表演“盖魁”仪式。在激烈的锣鼓声中,魁神大声喝斥,边唱边挥舞手中道具。诵念完毕,将神案上的燃香全部握在左手,跳出大门,主人家则迅速将大门紧闭。这一系列动作表示魁神将所有邪魔瘟疫,尤其是玩灯可能带来的火灾全部带走了。盖魁后,灯班结束在这一户人家的跳灯活动。当然,以上这些仪式也不是要全部举行,可按主人家要求进行增删,各个环节收取数目不同的利市钱。
二、跳花灯民俗表演的思想基础——万物有灵观
纵观整个跳花灯活动,我们可以看到,它涉及的神灵是众多的。由演员直接扮演的神灵就有土地、财神、先锋、魁神,由唐二与幺妹两角色参拜的神灵,就更加多样。这里举一首参神词为证:
一进门来参佛神,佛神香火得知闻,姊妹双双参拜你,安安稳坐镇宅庭。
参拜神来参拜神,参拜天地君亲师,五大圣人是真神,姊妹堂前参拜你,安安稳坐镇宅庭。
参拜神来参拜神,参拜上三教。释迦佛、李老君、孔夫圣人是真神,姊妹堂前参拜你,你在天空莫乱行。
参拜神来参拜神,参拜中三教,南海岸上观世音、北方真武祖师、梓童洪仁是真神,姊妹堂前参拜你,早送贵子跳龙门。
参拜神来参拜神,参拜下三教,王儒志、苏东坡、佛印是真神,姊妹堂前参拜你,堂前不准乱人行。
参拜神来参拜神,参拜丑午二王是真神,姊妹堂前参拜你,牛成双来马成群。
参拜神来参拜神,参拜某氏门中历代高曾远祖,老亡魂、少亡魂,老少亡魂得知闻,姊妹堂前参拜你,保佑主家得安宁。
参拜神来参拜神,参拜龛下镇宅长生土地、后宫瑞庆夫人、年月招财童子、日时进宝郎君是真神,姊妹堂前参拜你,主家土内出黄金。
既有天地君亲师、释迦牟尼、李老君、孔圣人、南海观世音、北方真武大帝、梓童帝君、土地、牛王、马王,也有接灯人家的历代祖先,甚至苏东坡、佛印都在参拜之列。除此之外,还要参拜门神、灶神、坛神、鲁班、药王、瘟神、火神,等等。
跳花灯活动中,祭祀的神灵没有一定的人格,也没有完全固定的职能。可以说,具体到某一神灵个体,它们往往是多能的。比如魁神,从文魁所执法器为大笔看,所谓魁神原本是指主管文运的魁星。据马书田先生在《中国民间诸神》中考证,魁星崇拜源于古人的奎宿崇拜。“奎宿”是星官名称,又叫“天豕”、“封豕”,为二十八宿之一,是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一宿。因其形似文字,古人附会它为主管文运或文章的星宿。因“魁”与“奎”同音,并有“首”之意,所以科举取得高第也称为“魁”,奎星也改为“魁星”。这里的魁神显然不仅仅是主管文运,既可拿笔,也可以拿剑;既可以安位,也可以镇宅。神的职能完全跟随着信仰者的需要而增生和改变。再如财神,不仅保佑人们发财,更替人们消灾免难、保佑人们长寿升官。正如黔西北跳花灯活动中,财神赵公元帅自我介绍的那样,不仅可以“逢山修路,遇水搭桥”,“神鞭一举,万宝来朝”,“老者赐他老年康泰,少者赐他寿命延长,读书者赐他功名显达,务农者赐他一籽落地、万籽归仓,老鼠不吃,麻雀不扛”,还可以镇宅驱邪,“宅前宅后,宅左宅右,不清不洁,不洁不祥,吾神将金鞭一举,神鞭一压,压在阴山背后,千年不回头,万年不转身”,那真是“千叫千应,万叫万灵”。
总之,在这些跳花灯活动的参与者看来,世间万事万物皆有其神灵,皆能祸福人类。人们对之皆需要进行祭拜,皆可以凭借自己的语言及行为对之发生影响,进而支配它们,让它们为自己服务。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人们不能理解自然界各种变化莫测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在严峻的生存斗争中对自然界产生了恐惧感和神秘感,认为不仅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是有灵魂的,而且还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主宰着自然界万事万物以及人类自身,从而膜拜自然万物和自然力。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巫术、祭祀、舞蹈、歌唱)反过来控制和影响自然力,这就导致了原始宗教信仰中自然崇拜的存在。可见,跳花灯民俗中所举行的宗教祭祀活动,尚处于多神信仰的自然崇拜阶段,支配它们的思想基础是万物有灵观。
三、跳花灯民俗表演与“沿门逐疫”驱傩仪式
从方志记载看,在贵州及周边地区被称为“花灯”的民俗活动,一开始就具有祛禳与祈福的宗教祭祀目的。关于这一点,下面的方志记载非常能够说明问题。民国21年( 1931)所印的《平坝县志》记载:
县中“龙灯”最多,“狮灯”最少,次于“龙灯”者为“花灯”。“花灯”亦出现“上九”以后。其式,提灯在前,次为牌灯,次为男扮男一、女一,衣新衣,女手持扇。亦先具灯帖散发,接收者,即至其家。向神龛或主人一揖后,开始演唱。男呼女为干妹,女呼男为情哥。周旋动作,往复唱和,皆男女相悦之表示,大类舞台上演“放牛”等戏剧,殊欠雅观,然而亦含有龙灯之迷信。接收之家,精神上得一处安慰。装扮之男女,以为经此一度后,本己本年之前途,能得神之护佑。更有因疾病或其他灾害许愿装扮一年或三年者。至主家对之,或备红布二段,挂于男女肩上,或补助些微灯油费,或以糕饵等款待消夜。每夜约能演唱数家,与龙灯皆非为谋利,而亦无利可谋也。
这里明确记载,与黔西北织金县、黔西县紧邻的平坝县,民国时期于元宵期间表演的花灯跟龙灯一样,是具有宗教祭祀性质的。表演者可以通过装扮角色得到神灵的护佑,以便消灾了愿,祛除疾病;接灯人家也可以于“精神上得一处安慰”,为此还要付给表演者些许报酬。民国时期的人们还认为,通过跳花灯可以使人繁衍子嗣(即生儿子)。民国29年(1940)《息烽县志》卷二十七《风土志》“风俗篇”记载:“初九日后,街市办龙灯、花灯、狮灯,乡村间办花灯(子嗣稀者窃梓潼送,褒渎神灵)。闹过十五日。”跳花灯的时候,玩灯人从供有梓潼(掌管子嗣的神灵之一)的人家将木雕的梓潼偷来,给子嗣稀少的接灯人家送去,认为这样可以让接灯人家生儿子。时至今日,在黔西北范围内,还有不少群众认为可以通过跳花灯来乞求生儿子,所以有些人家去偷宝灯许愿乞求菩萨保佑生儿子,并且在生下儿子后花不少钱杀猪办酒接花灯来还愿。
跳花灯活动的祛禳、祈福性质,在其沿门踏唱形式中表现得更清楚。道光二十一年( 1841)刻本《遵义府志》卷二十《风俗》转引了郑珍《田居蚕室录》的一则记载:“上元时乡人以扮灯为乐,用姣童作时事装,随月逐家,双双踏歌;和以音乐,艳以灯火,抑扬俯仰,极态增妍,谓之‘闹元宵’。”光绪三十一年(1905)增补刻本《湄潭县志》卷二《地理志》《风俗》篇记载:“淫声艳曲,湄俗所无。惟正月元宵城乡剪彩为灯,名日:‘花灯’。拣少年为女装,伴以鼓乐,沿门踏唱,主人酬其镫费,或觞以酒。”民国29年(1940)《开阳县志稿》第五十三节《风俗篇》所记最为详尽:“初八之夕有所谓出灯之事;灯有龙灯、花灯之分……花灯则纸扎作四方、六方、八方等形,或作鱼形、虾形者:一人男装操一巾,日‘唐二’;一人拌女装持一扇,日赖大嫂。双双踏舞,日跳花灯。皆于是夜开始出发,或逐户踵门,或舞之街衢。至十五之夜而止,日收灯。……花灯多见于村寨。方其双双歌舞时,其所歌日采茶之曲;二人高歌,而其众和之。其词俚俗,士夫鄙之,然实农家终岁勤劳仅有之娱乐。”这些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跳花灯活动,共同具有男扮女装,男女歌舞调情,随月逐家、逐户踵门、沿门踏唱的特点。
花灯活动流传到今日,在黔西北农村仍然保留着在元宵期间男扮女装,歌舞调情,随月逐家、逐户踵门、沿门踏唱的方式,这里奉行着花灯“隔寨不隔家”的习俗,在元宵花灯表演活动中,相邻的几个寨子可以有的寨子接花灯,有的寨子不接花灯。但在同一个寨子中,如果有一家跳花灯,那就家家都要接。即使有的人家因为经济的原因,或有亲人过世不满三年不能接花灯,也要以魁神扮演者为主举行一个简单的“盖火”仪式。在这里的人看来,如果同一个寨子别的人家都接了花灯,那不是把邪魔都驱赶到不接花灯的这一家来了吗?可见,在思想深处,人们主要是把跳花灯当做一个必须挨门逐户进行的驱邪纳吉、祛禳祈福活动,花灯这种“沿门踏唱”的民俗活动,隐含着沿门逐疫的驱傩功能。
“傩,是上古先民创造的一种驱逐疫鬼的原始宗教活动”。《周礼·夏官》有周代宫廷驱傩仪式的记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索室驱疫”即在各房室中遍搜疫鬼而逐之,这是宫廷驱傩逐疫的方式。而民间驱傩的范围不仅限于在某一家人的房室中遍搜疫鬼而逐之,而是沿门挨户地逐除。《礼记·郊特牲》记载,“乡人裼,孔子朝服而 《宗教人类学视野中的黔西北民族杂居区跳花灯民俗》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0155.html
(2)收灯
春节玩灯结束,要举行化灯仪式。在金沙的化灯仪式上,灯会每一个角色都要做“交灯”表演。装扮好的角色要在牌灯前面跪下,唱一段专门属于本角色的交灯调。每一角色唱完都要由掌坛师打卦,如果打卦结果是吉祥的,这一角色交灯成功。如果打卦结果不吉祥,就要重唱,直至打卦成功,方把灯笼送至河边烧化。与金沙相比,黔西县素朴镇素风村的化灯仪式,宗教祭祀色彩尤为浓厚。2012年2月17日(农历正月十五),素风村的化灯活动在素风小学操场上举行。整个化灯活动的主角是掌坛师,在唐二和文角演唱完八支小调后,掌坛师的疏奏已经写好。香案上,装了玉米的升子里面插有两个牌位:一书“星辰牌、奉圣修因燃香秉烛庆贺元宵祝斗运星保安值年”及灯会众成员名字;一正中书“唐朝启教风火院内灯主老郎先师幕下”,左为“鼓板郎君”,右为“青音童子”。面对香案,掌坛师带领众人举行赞灯圆满、拜星宿、造船扫送等仪式。在他的带领下,整个玩灯队伍要在“星辰牌”前,敲锣打鼓唱诵经文一个多小时。其间,全体人员跪在地上唱的就近四十分钟。唱完经文,灯头喊道:“大家拢来扫个身嘛,清洁平安嘞些喽。”掌坛师捉住一只公鸡,绕场唱诵三周进行“扫送”,然后鞭炮齐鸣,锣鼓震天,人们举起灯笼,飞奔向附近的小河,焚香化纸燃烛,把灯笼丢做一堆,烧起一堆大火。小伙子们纷纷从火上跳过,跳不过的人也象征性地伸脚在火堆上晃几晃,这样就能保证自己一年的平安清洁了。据说,火再大也烧不到那些从火上跃过的人。前面那只绕场用的鸡,要在烧灯这里杀掉,拿鸡血滴一圈,说是“红煞见黑煞,倒退一百八”,不准鬼怪抢化灯时烧的纸钱。可以说,无论是金沙还是黔西,跳花灯活动都是从祭祀开始,以祭祀作结,宗教祭祀贯穿整个跳灯活动始终。
2.娱乐与祭祀相杂的接灯
在每年出灯之前,灯会的会首们照例要到灯会通常活动范围内的每家每户去“打帖子”。所谓“帖子”就是一张巴掌大的用红纸印制的名帖,写有“XX太平灯会恭贺新禧”之类字样。主人家接下了帖子,就表示同意灯会今年元宵节期间到他家玩灯。正月出灯以后,灯会就会挨家挨户去接下灯帖的人家玩灯。就主人家方面来说,这叫“接灯”。
金沙玩灯,到接灯人家院坝边,要先举行隆重的“开财路”仪式。接灯人家在院坝边设置香案——一张摆放有香、烛、纸钱、酒、熟肉的大方桌。在鞭炮锣鼓声中,灯会会首(称灯头)边唱边点香、燃烛、烧纸钱、奠酒,以迎接玩灯队伍所象征的诸神。灯头敬男主人酒,然后两人互相作三个揖。男主人递给灯头“开财路”环节的利市钱,灯头则回报男主人以一沓纸钱。以后每个环节结束,男主人与灯头都会做相同的动作。“开财路”后,玩灯队伍边唱边庄严地行进至接灯人家大门口,由门外到门内举行“开财门”仪式。在此过程中,香案始终放在玩灯队伍之前。各角色按一定顺序进入堂屋。灯头在门内领唱迎神调,众人合唱。进门之后,将香案移至堂屋中部,将香烛等一应供品移到一条长凳上。在大方桌上再放上一条长凳,搭成一个高台,表演“还财神”(也称“财神登殿”)。锣鼓声中,扮演财神的演员挥动鞭子,唱念舞动一折后登上高台坐下,摆出民间财神画像上习见的造型:右手执鞭横于胸前,左手捻诀,跷二郎腿。这个姿势一摆就是二十来分钟。灯头在财神座前烧纸钱,领众人唱说财神身世来历,敬男主人酒,与他相互交钱,男主人烧纸钱。这一切做完之后,财神方从高台上下来,歌唱舞动一段结束表演。接下来是“出土地”,土地菩萨扮演者以“老者步”一瘸一拐地走出来,先与众人调笑一番,再唱说自己的来历及身世家人,接下来是一连串情节连贯的“砍先锋”(亦称“砍五方”)表演。先由马童执马鞭上场,表演备马、磨刀、请水等动作,再由先锋(或称大将)上场表演“砍五方”。在锣鼓声中,先锋挥刀按东西南北中五方进行砍杀,伴以铿锵有力的念白和唱诵,众人从旁适时予以应和,然后是唐二扮演者出场,表演“说唐二”。“说唐二”完毕,唐二表演者邀文角(幺妹)出台参神,参神之后就是唱小调了。唱小调结束后,举行“辞神”仪式,唱辞神调,辞神过后表演“打灯”(或称“采茶”)。众人举着灯笼在主人家堂屋里面绕“8”字,边绕边唱,间或插入带有色情内容的诵念。比如:“嗨!嗨!玩灯玩到老箐林,前面碰到个苗妇人。脱开罗裙看一看,前面尽是我们玩灯人!”念完,众人哈哈大笑,合唱“元宵会,好是好玩耍!”最后,由魁神一角在主人家神龛下表演“盖魁”仪式。在激烈的锣鼓声中,魁神大声喝斥,边唱边挥舞手中道具。诵念完毕,将神案上的燃香全部握在左手,跳出大门,主人家则迅速将大门紧闭。这一系列动作表示魁神将所有邪魔瘟疫,尤其是玩灯可能带来的火灾全部带走了。盖魁后,灯班结束在这一户人家的跳灯活动。当然,以上这些仪式也不是要全部举行,可按主人家要求进行增删,各个环节收取数目不同的利市钱。
二、跳花灯民俗表演的思想基础——万物有灵观
纵观整个跳花灯活动,我们可以看到,它涉及的神灵是众多的。由演员直接扮演的神灵就有土地、财神、先锋、魁神,由唐二与幺妹两角色参拜的神灵,就更加多样。这里举一首参神词为证:
一进门来参佛神,佛神香火得知闻,姊妹双双参拜你,安安稳坐镇宅庭。
参拜神来参拜神,参拜天地君亲师,五大圣人是真神,姊妹堂前参拜你,安安稳坐镇宅庭。
参拜神来参拜神,参拜上三教。释迦佛、李老君、孔夫圣人是真神,姊妹堂前参拜你,你在天空莫乱行。
参拜神来参拜神,参拜中三教,南海岸上观世音、北方真武祖师、梓童洪仁是真神,姊妹堂前参拜你,早送贵子跳龙门。
参拜神来参拜神,参拜下三教,王儒志、苏东坡、佛印是真神,姊妹堂前参拜你,堂前不准乱人行。
参拜神来参拜神,参拜丑午二王是真神,姊妹堂前参拜你,牛成双来马成群。
参拜神来参拜神,参拜某氏门中历代高曾远祖,老亡魂、少亡魂,老少亡魂得知闻,姊妹堂前参拜你,保佑主家得安宁。
参拜神来参拜神,参拜龛下镇宅长生土地、后宫瑞庆夫人、年月招财童子、日时进宝郎君是真神,姊妹堂前参拜你,主家土内出黄金。
既有天地君亲师、释迦牟尼、李老君、孔圣人、南海观世音、北方真武大帝、梓童帝君、土地、牛王、马王,也有接灯人家的历代祖先,甚至苏东坡、佛印都在参拜之列。除此之外,还要参拜门神、灶神、坛神、鲁班、药王、瘟神、火神,等等。
跳花灯活动中,祭祀的神灵没有一定的人格,也没有完全固定的职能。可以说,具体到某一神灵个体,它们往往是多能的。比如魁神,从文魁所执法器为大笔看,所谓魁神原本是指主管文运的魁星。据马书田先生在《中国民间诸神》中考证,魁星崇拜源于古人的奎宿崇拜。“奎宿”是星官名称,又叫“天豕”、“封豕”,为二十八宿之一,是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一宿。因其形似文字,古人附会它为主管文运或文章的星宿。因“魁”与“奎”同音,并有“首”之意,所以科举取得高第也称为“魁”,奎星也改为“魁星”。这里的魁神显然不仅仅是主管文运,既可拿笔,也可以拿剑;既可以安位,也可以镇宅。神的职能完全跟随着信仰者的需要而增生和改变。再如财神,不仅保佑人们发财,更替人们消灾免难、保佑人们长寿升官。正如黔西北跳花灯活动中,财神赵公元帅自我介绍的那样,不仅可以“逢山修路,遇水搭桥”,“神鞭一举,万宝来朝”,“老者赐他老年康泰,少者赐他寿命延长,读书者赐他功名显达,务农者赐他一籽落地、万籽归仓,老鼠不吃,麻雀不扛”,还可以镇宅驱邪,“宅前宅后,宅左宅右,不清不洁,不洁不祥,吾神将金鞭一举,神鞭一压,压在阴山背后,千年不回头,万年不转身”,那真是“千叫千应,万叫万灵”。
总之,在这些跳花灯活动的参与者看来,世间万事万物皆有其神灵,皆能祸福人类。人们对之皆需要进行祭拜,皆可以凭借自己的语言及行为对之发生影响,进而支配它们,让它们为自己服务。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人们不能理解自然界各种变化莫测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在严峻的生存斗争中对自然界产生了恐惧感和神秘感,认为不仅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是有灵魂的,而且还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主宰着自然界万事万物以及人类自身,从而膜拜自然万物和自然力。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巫术、祭祀、舞蹈、歌唱)反过来控制和影响自然力,这就导致了原始宗教信仰中自然崇拜的存在。可见,跳花灯民俗中所举行的宗教祭祀活动,尚处于多神信仰的自然崇拜阶段,支配它们的思想基础是万物有灵观。
三、跳花灯民俗表演与“沿门逐疫”驱傩仪式
从方志记载看,在贵州及周边地区被称为“花灯”的民俗活动,一开始就具有祛禳与祈福的宗教祭祀目的。关于这一点,下面的方志记载非常能够说明问题。民国21年( 1931)所印的《平坝县志》记载:
县中“龙灯”最多,“狮灯”最少,次于“龙灯”者为“花灯”。“花灯”亦出现“上九”以后。其式,提灯在前,次为牌灯,次为男扮男一、女一,衣新衣,女手持扇。亦先具灯帖散发,接收者,即至其家。向神龛或主人一揖后,开始演唱。男呼女为干妹,女呼男为情哥。周旋动作,往复唱和,皆男女相悦之表示,大类舞台上演“放牛”等戏剧,殊欠雅观,然而亦含有龙灯之迷信。接收之家,精神上得一处安慰。装扮之男女,以为经此一度后,本己本年之前途,能得神之护佑。更有因疾病或其他灾害许愿装扮一年或三年者。至主家对之,或备红布二段,挂于男女肩上,或补助些微灯油费,或以糕饵等款待消夜。每夜约能演唱数家,与龙灯皆非为谋利,而亦无利可谋也。
这里明确记载,与黔西北织金县、黔西县紧邻的平坝县,民国时期于元宵期间表演的花灯跟龙灯一样,是具有宗教祭祀性质的。表演者可以通过装扮角色得到神灵的护佑,以便消灾了愿,祛除疾病;接灯人家也可以于“精神上得一处安慰”,为此还要付给表演者些许报酬。民国时期的人们还认为,通过跳花灯可以使人繁衍子嗣(即生儿子)。民国29年(1940)《息烽县志》卷二十七《风土志》“风俗篇”记载:“初九日后,街市办龙灯、花灯、狮灯,乡村间办花灯(子嗣稀者窃梓潼送,褒渎神灵)。闹过十五日。”跳花灯的时候,玩灯人从供有梓潼(掌管子嗣的神灵之一)的人家将木雕的梓潼偷来,给子嗣稀少的接灯人家送去,认为这样可以让接灯人家生儿子。时至今日,在黔西北范围内,还有不少群众认为可以通过跳花灯来乞求生儿子,所以有些人家去偷宝灯许愿乞求菩萨保佑生儿子,并且在生下儿子后花不少钱杀猪办酒接花灯来还愿。
跳花灯活动的祛禳、祈福性质,在其沿门踏唱形式中表现得更清楚。道光二十一年( 1841)刻本《遵义府志》卷二十《风俗》转引了郑珍《田居蚕室录》的一则记载:“上元时乡人以扮灯为乐,用姣童作时事装,随月逐家,双双踏歌;和以音乐,艳以灯火,抑扬俯仰,极态增妍,谓之‘闹元宵’。”光绪三十一年(1905)增补刻本《湄潭县志》卷二《地理志》《风俗》篇记载:“淫声艳曲,湄俗所无。惟正月元宵城乡剪彩为灯,名日:‘花灯’。拣少年为女装,伴以鼓乐,沿门踏唱,主人酬其镫费,或觞以酒。”民国29年(1940)《开阳县志稿》第五十三节《风俗篇》所记最为详尽:“初八之夕有所谓出灯之事;灯有龙灯、花灯之分……花灯则纸扎作四方、六方、八方等形,或作鱼形、虾形者:一人男装操一巾,日‘唐二’;一人拌女装持一扇,日赖大嫂。双双踏舞,日跳花灯。皆于是夜开始出发,或逐户踵门,或舞之街衢。至十五之夜而止,日收灯。……花灯多见于村寨。方其双双歌舞时,其所歌日采茶之曲;二人高歌,而其众和之。其词俚俗,士夫鄙之,然实农家终岁勤劳仅有之娱乐。”这些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跳花灯活动,共同具有男扮女装,男女歌舞调情,随月逐家、逐户踵门、沿门踏唱的特点。
花灯活动流传到今日,在黔西北农村仍然保留着在元宵期间男扮女装,歌舞调情,随月逐家、逐户踵门、沿门踏唱的方式,这里奉行着花灯“隔寨不隔家”的习俗,在元宵花灯表演活动中,相邻的几个寨子可以有的寨子接花灯,有的寨子不接花灯。但在同一个寨子中,如果有一家跳花灯,那就家家都要接。即使有的人家因为经济的原因,或有亲人过世不满三年不能接花灯,也要以魁神扮演者为主举行一个简单的“盖火”仪式。在这里的人看来,如果同一个寨子别的人家都接了花灯,那不是把邪魔都驱赶到不接花灯的这一家来了吗?可见,在思想深处,人们主要是把跳花灯当做一个必须挨门逐户进行的驱邪纳吉、祛禳祈福活动,花灯这种“沿门踏唱”的民俗活动,隐含着沿门逐疫的驱傩功能。
“傩,是上古先民创造的一种驱逐疫鬼的原始宗教活动”。《周礼·夏官》有周代宫廷驱傩仪式的记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索室驱疫”即在各房室中遍搜疫鬼而逐之,这是宫廷驱傩逐疫的方式。而民间驱傩的范围不仅限于在某一家人的房室中遍搜疫鬼而逐之,而是沿门挨户地逐除。《礼记·郊特牲》记载,“乡人裼,孔子朝服而 《宗教人类学视野中的黔西北民族杂居区跳花灯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