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对“长大未成人”的初中生的心理指导
最近,我校召开了第三小学期结束时的家长会。在家长会上,家长们与班主任交流的主要话题是:他们的孩子变了,变得不与家长交流,不与父母出去玩了;爱收拾打扮自己,爱买衣服,爱照镜子,特别爱梳头发;爱与父母顶嘴,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喜欢与朋友一起玩……,总之象变了一个人似的。的确,中学生从十二三岁的初中,到十八九岁的高中毕业,几乎与整个青春期相吻合,而初中生一般处于青春前期,这是整个青春期开始后的突变阶段,也是中学生性格形成时期。“长大未成人”是对中学生心理特点的总体评价。心理学家霍林沃斯将这一时期称为“心理性断乳期”,而这一时期就象每个人都要出麻疹一样,大部分人都能平安度过。其实麻疹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由麻疹引起的并发症。所以,老师和家长若不了解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这一特点,就会给学生个性心理的正常发展带来障碍。
一、由想独立而导致逆反
进入青春前期的每一个初中生都有强烈要求摆脱父母或成人的监护、管教,成为独立的人的欲望,他们开始用自己独立人格的目光来认识自己,考查家庭中各成员的关系,要求从父母的保护和依赖关系中摆脱出来,并在家庭中占平等和独立自主的地位;他们反感父母和教师以及更多的成年人那种絮絮叨叨的管教,不希望他们把自己当成小孩子看待,他们自认为独立、成熟,不需要老师和家长指手划脚。家长要求的事他们往往不同意,自己我行我素。教师应针对初中生这一特点,在班级中给学生多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给他们说话和管理的机会,充分发挥他们在管理中的积极因素,加强自主管理意识的培养。在班级中应多让学生讨论,商定班级管理的制度,确定合适的管理人员,培养过硬的班干部队伍。大力提倡主人翁意识,积极组织健康有益的而且学生喜欢的课外活动,给他们充分表现的机会,提高他们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个性。同时要作好家长的家庭教育辅导工作,使家长对这个时期的孩子心理发展有一定的认识,不断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在这个孩子想独立的时期,老师和家长不要管制太多,但又不得不管,要把握好这个度。在初中生这个年龄阶段,他们的知识较为肤浅,心理发育也不够成熟,对问题的看法不全面或有些偏颇。为此,老师和家长必须对其进行耐心的指导,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和家长都是在关心他。另外,老师在班级管理中要少用命令的口吻,多用商讨的语气,让学生明白制度是自己制定的,自己必须认真执行。在老师处理问题时也要讲究方法,不能操之过急。如小学生的衣服没有多少讲究,父母买什么就穿什么,而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就不一样了,衣服已经不喜欢家长欣赏的东西,不满意家长的建议,凡是家长说好看的东西,他一定认为不好看,很少有与家长意见相同的时候。所以家长在给他们添置东西时一定要先征求他们的意见,以免买了东西他不仅不喜欢,反而与你闹别扭。如果老师在班上要调换某一个同学的位置时一定要先与该同学商量,征求他本人的意见,否则有时会让老师下不了台,造成不必要的矛盾。总之,针对中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老师和家长的教育都不能操之过急,要冷静处理他们的各种问题,让他们充分反省自己,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由情绪不安到自我封闭
一些心理学家称青春前期为“狂飙期”、“暴风骤雨期”、“心烦意乱期”。这些都是对中学生情感特征的高度概括。他们在这个时期的情感易动荡、不稳定、振动幅度大、体验强烈,容易从一个极端向另一个极端强烈地变动。他们的情感易冲动,不善于用理智控制情感,常因一点小事就激动异常,面红耳赤,甚至大打出手。所以,这个时期的学生吵架、打架的频率非常高。为此,班主任应在工作中多与学生交流思想,鼓励他们战胜自己的急躁情绪;在班级中组织他们讨论如何理智处理同学间的矛盾和冲突,学会文明礼貌待人,与同学友好相处。让同学们明白任何事都要以理服人,懂得“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的道理,“打”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只会让问题更加激化。另外,这个时期的学生与父母和老师的交流逐渐变少,他们有的甚至宣称“我们是两代人,我们之间有代沟”。真的是有“代沟”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他们的各种看法实质上是他们“心理的封锁性”所致。因此,家长和老师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认真细致地作好教育疏导工作,与他们平等交朋友,让他们有话敢与老师和家长交流,使师生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在情感上达到关系融洽。比如,在班级管理中应首先给学生讲明与父母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性和交流的方法,让同学们明确老师在交流中的态度,以消除他们在交流中的戒备心理,才能达到情感交融。老师还可通过经常要求学生 “日三省吾身”的方式,让他们不断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开展师生之间的口头和笔头交流,教师要通过交流开导和鼓励学生,逐步达到师生关系融洽。这样一来,有的同学会把平时从不与别人讲的秘密通过笔头与老师交流,使师生之间成为很好的笔友,从而达到彼此深层次的了解和交流。
三、由被动参加到积极参与
比起小学阶段,中学生具有更强的自我意识和参与意识,他们要求与成人一样,参加集体活动,而且自己的活动价值在集体中是否得到承认,他们都非常在意;他们渴望接纳、寻求伙伴,同时也希望被接纳、被欢迎;他们在班上、校内总有二至三个好朋友,平时形影不离。因此,班主任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班级中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他们积极参与。通过参与各种活动,训练他们的活动能力和交往能力,让他们广交朋友,以慰籍他们那颗孤独而又浮躁的心。比如,在班上组织文艺活动,让文艺爱好者有充分展示自己天赋的机会;组织球类比赛,让球类爱好者施展自己的才能;搞英汉语演讲,让具有演讲才能的同学充分表现自己的才华等等。通过这些活动,那些胆小的同学会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下,信心十足地站在台上认真地表演,充分展示自己。比如,要开展英语演讲比赛了,英语基础教差的同学会提前几天作准备,他们都想在表演时给大家留下好印象,得到大家的掌声和鼓励。总之,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同学们参与的胆子会越来越大了,能力也越来越强了,信心也越来越足了,同学之间的交友范围也越来越广了,为同学们形成正确的交友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由天真烂漫到性意识的萌发
伴随着性发育和“激起新情感”的青春时期的来临,在中学生身上出现了一系列从来未有过的现象,内在的身体变化和情绪冲动往往使他们陷入迷惑、恐惧与焦虑之中,使得行为不知所向。特别是青春期的性欲及其在两性问题上的情绪体验,在中学生心理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他们告别了天真烂漫的儿童时代,青春期的性意识已经萌发,男女之间相互产生吸引力,他们渴望体验性爱;另一方面,他们又迷茫、焦躁,不知怎样获得性爱,怎样处理两性关系。在初中阶段表现为异性疏远期,在这一阶段男女初中生对性的差别特别敏感,彼此疏远,不愿在一起。男女之间界限分明,男女双方接触又腼腆、又害羞,不自然地躲避异性,但躲避的背后,又渴望接触异性,了解异性,与异性交朋友,他们的主要交流方式是书信来往。所以,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老师要注意男、女生之间的正常交往,进行正面的引导教育,防止早恋的发生。早恋是中学生中最让老师头痛的事情,也是妨碍他们健康成长的重大障碍。老师对这种问题的处理不能象处理打架那样来得快也去得快,在处理时既要保护男、女双方的自尊心,还要让他们明白早恋对他们的不良影响和后果。通常老师处理早恋是让他们不许在一起,不许再来往……,老师的“不许”越多,他们越会偷偷摸摸,变换方式方法交往,搞得你老师更难查办。你说不让那样吧,他偏要那样。针对学生这一时期的心理发展规律,应当单独找他们分别谈心,讲清早恋的危害和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把全身精力用在学习和锻炼上,同时让他们谈:你喜欢他(她)什么?请指出他(她)的十个优点,当她(他)说出对方的每一个优点时,老师就在他(她)周围的同学中找到比他(她)更优的优点,优点找不到了,再找缺点,也要找十个,每找一个都要讲清理由,只有他(她)从心理上感觉到对方并不优秀,并不可爱,才会自动放弃他(她),也才能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去。在这个阶段的教育中,老师和家长一定要针对这个年龄阶段学生或子女的心理特点,给他们讲清如何正确交友,给他们推荐一些关于性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的书籍,让他们去学习,提高他们的知识内涵,减少和消除心理上的神秘感,引导他们正常交往,把精力投入到发展自己能力,丰富自己内涵上来。当然,班主任不作细致的工作,他们的情绪会不断地反复,会在“地下”搞得更火热的。为了消除“地下暗恋”,老师还要多与他们交朋友,了解他们的心理困惑,积极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转移他们的兴趣,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同时用书信方式与学生进行多交流,开导他们,鼓励他们战胜自己,并给他们提出希望,让他们带着老师的希望,愉快地辛勤耕耘、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陶冶情操,培养自己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总之,初中阶段是学生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家长最不适应的时期(孩子性格变化太大),同时也是老师教育最艰难的时期。所以,班主任要针对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作好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引导工作,与他们交朋友,主动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铺路石,才能把握好教育的有利时机,提高教育效果,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班主任对“长大未成人”的初中生的心理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