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网站的品牌建设:一个营销学的思路
来吸引访问,而不是与网民建立长期稳定的的关系。这些现象,都是在将来的网站建设与发展中需要克服的。
以4C's为参照,媒体网站的品牌建设与营销策略体现为如下方面:
1. 消费者需求(consumer wants and need) 网上消费者的需求是什么,这个问题似乎很容易找到答案,在历次CNNIC的调查中,上网看新闻总是位居网民需求的前列。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对这个数据顶礼膜拜,而是要挖掘这个数据的内在含义。
媒体网站的品牌建设:一个营销学的思路(第2页)
首先,人们在网上看新闻与在传统媒体看新闻是否完全一致? 答案也许是否定的。从"千龙新闻网"的新闻排行榜,我们可以一次次地感觉到,网民的兴趣与我们从书本上学到的理论常常是相偏离的。高居榜首的新闻大多是专业人士不以为然的。这是因为,在网络这种自由环境中,人们本能的、低层次的需求总是会首先暴露出来。与之对应的是,传统媒体不能充分满足这种需求。因此,很多人对网络新闻会有一?"补充性"价值取向,即把网络新闻作为对传统媒体新闻的一种补充。有人曾把新闻媒介的功能描述为"解气、解闷、解惑",那么在目前这个阶段,人们上网看新闻更多的是为了"解闷"、"解气",人们更多地愿意接触那些轻松消闲、八卦的新闻,以作为对传统媒体那些重大、严肃新闻的一种补充。这种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不能视而不见。
因此,网络新闻不仅在加工方式和表现方式上与传统媒体新闻有所不同,在新闻本身的选择上也应该与传统媒体新闻有所不同。例如?"新浪"的工作人员对于新闻有一个说法,"凡是能成为网民谈资的内容"就可以成为新闻。这个概括虽然不如教科书上那样准确、科学,但也是非常实用的。
当然,新闻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尊重网络受众的需求不能理解为跟着受众走,也不能停留在低层次的满足上。当人们"解闷"、"解气"够了,"解惑"的需求就会一步一步地凸显。而这也是未来网络新闻的重任。
论文媒体网站的品牌建设:一个营销学的思路(第2页)来自
我们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新闻是网民的惟一需求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网民还有娱乐需求、消费需求、人际交流需求等。问题是,媒体网站是发挥自己的优势做一种单一产品,还是全面出击,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理论上来说,集中优势兵力做好新闻,以此来形成自己的品牌,是媒体网站的一种方向,但台湾第一家网络原生报纸《明日报》的倒闭,却说明,仅有新闻,网站的前途是没有保证的。
事实上,人们对新闻的消费能力是有限的。一个人在一个网站能看的新闻大概也就10条~20条,停留时间不过十几分钟。如果仅仅依靠这样有限的访问,要维持网站的活力,其难度可想而知。 很多时候,人们不是为了看新闻才去某一个网站,而是为了收发邮件。看新闻可以通过报纸、电视,而收发邮件只能通过网站。看新闻可以去别的网站,而免费邮箱却常常在锁定在一个网站。
既然用户的需求是多样化的,那么媒体网站的产品也就不能单一。并且,要合理地营造出产品之间的"生物链"关系。例如,以免费邮箱、聊天室、BBS吸引人气,以新闻营造声誉,以电子商务来营利。
网站的生物链大同小异,那么特色从何而来?也许有很多途径来营造特色,但这里只提一条,那就是本地化服务。
本地化服务,在很多地方性媒体网站被片面地理解为本地新闻。但很多网站在做本地新闻方面也许比不过本地的传统媒体。这就形成一种尴尬:
本地人看觉得不过瘾,外地人则根本不感兴趣。如果我们真正分析网民的需求,我们会发现,本地化服务除了新闻,还有很多事情可做。例如,提供本地的娱乐、旅游、餐饮、购物等各种信息,并且这些信息一定要直接可用"的。例如,有电影的信息,就应该有与此相关的电影院的信息,什么时候放电影、票价多少等,甚至可以直接提供网上购票。这方面,"美国在线"的"数字化城市"服务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国内的E龙网站等也是值得借鉴的。媒体网站拥有良好的社会关系资源,理应把这种资源用到更加深入的本地化服务中来。
2. 消费者愿意付出的成本(cost)
免费风之后,收费风渐渐强劲,一些媒体网站也在跃跃欲试收费新闻"的想法也产生了。但是,如果我们从消费者愿意付出的成本来看,收费新闻至少目前是死路一条。因为从"质"的方面看,网络新闻并不具备收费的资本,不看也没有什么关系。指望深度报道收费更是一厢情愿。
电子邮箱的收费在目前同样是可行性较小,至少是得不偿失。 具有可行性的是收费的专业 《媒体网站的品牌建设:一个营销学的思路(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0236.html
以4C's为参照,媒体网站的品牌建设与营销策略体现为如下方面:
1. 消费者需求(consumer wants and need) 网上消费者的需求是什么,这个问题似乎很容易找到答案,在历次CNNIC的调查中,上网看新闻总是位居网民需求的前列。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对这个数据顶礼膜拜,而是要挖掘这个数据的内在含义。
媒体网站的品牌建设:一个营销学的思路(第2页)
首先,人们在网上看新闻与在传统媒体看新闻是否完全一致? 答案也许是否定的。从"千龙新闻网"的新闻排行榜,我们可以一次次地感觉到,网民的兴趣与我们从书本上学到的理论常常是相偏离的。高居榜首的新闻大多是专业人士不以为然的。这是因为,在网络这种自由环境中,人们本能的、低层次的需求总是会首先暴露出来。与之对应的是,传统媒体不能充分满足这种需求。因此,很多人对网络新闻会有一?"补充性"价值取向,即把网络新闻作为对传统媒体新闻的一种补充。有人曾把新闻媒介的功能描述为"解气、解闷、解惑",那么在目前这个阶段,人们上网看新闻更多的是为了"解闷"、"解气",人们更多地愿意接触那些轻松消闲、八卦的新闻,以作为对传统媒体那些重大、严肃新闻的一种补充。这种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不能视而不见。
因此,网络新闻不仅在加工方式和表现方式上与传统媒体新闻有所不同,在新闻本身的选择上也应该与传统媒体新闻有所不同。例如?"新浪"的工作人员对于新闻有一个说法,"凡是能成为网民谈资的内容"就可以成为新闻。这个概括虽然不如教科书上那样准确、科学,但也是非常实用的。
当然,新闻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尊重网络受众的需求不能理解为跟着受众走,也不能停留在低层次的满足上。当人们"解闷"、"解气"够了,"解惑"的需求就会一步一步地凸显。而这也是未来网络新闻的重任。
论文媒体网站的品牌建设:一个营销学的思路(第2页)来自
我们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新闻是网民的惟一需求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网民还有娱乐需求、消费需求、人际交流需求等。问题是,媒体网站是发挥自己的优势做一种单一产品,还是全面出击,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理论上来说,集中优势兵力做好新闻,以此来形成自己的品牌,是媒体网站的一种方向,但台湾第一家网络原生报纸《明日报》的倒闭,却说明,仅有新闻,网站的前途是没有保证的。
事实上,人们对新闻的消费能力是有限的。一个人在一个网站能看的新闻大概也就10条~20条,停留时间不过十几分钟。如果仅仅依靠这样有限的访问,要维持网站的活力,其难度可想而知。 很多时候,人们不是为了看新闻才去某一个网站,而是为了收发邮件。看新闻可以通过报纸、电视,而收发邮件只能通过网站。看新闻可以去别的网站,而免费邮箱却常常在锁定在一个网站。
既然用户的需求是多样化的,那么媒体网站的产品也就不能单一。并且,要合理地营造出产品之间的"生物链"关系。例如,以免费邮箱、聊天室、BBS吸引人气,以新闻营造声誉,以电子商务来营利。
网站的生物链大同小异,那么特色从何而来?也许有很多途径来营造特色,但这里只提一条,那就是本地化服务。
本地化服务,在很多地方性媒体网站被片面地理解为本地新闻。但很多网站在做本地新闻方面也许比不过本地的传统媒体。这就形成一种尴尬:
本地人看觉得不过瘾,外地人则根本不感兴趣。如果我们真正分析网民的需求,我们会发现,本地化服务除了新闻,还有很多事情可做。例如,提供本地的娱乐、旅游、餐饮、购物等各种信息,并且这些信息一定要直接可用"的。例如,有电影的信息,就应该有与此相关的电影院的信息,什么时候放电影、票价多少等,甚至可以直接提供网上购票。这方面,"美国在线"的"数字化城市"服务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国内的E龙网站等也是值得借鉴的。媒体网站拥有良好的社会关系资源,理应把这种资源用到更加深入的本地化服务中来。
2. 消费者愿意付出的成本(cost)
免费风之后,收费风渐渐强劲,一些媒体网站也在跃跃欲试收费新闻"的想法也产生了。但是,如果我们从消费者愿意付出的成本来看,收费新闻至少目前是死路一条。因为从"质"的方面看,网络新闻并不具备收费的资本,不看也没有什么关系。指望深度报道收费更是一厢情愿。
电子邮箱的收费在目前同样是可行性较小,至少是得不偿失。 具有可行性的是收费的专业 《媒体网站的品牌建设:一个营销学的思路(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