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音乐的文化价值取向
,还为影视剧发挥出独特的表现作用。比如电影《青春祭》中为老祖母送葬那场戏中运用的音乐,看似很“土”很“风俗”,却是很先锋很现代的一种音乐形式。?
这段音乐用三种材料组成,依次叠进:开始是几乎贯穿整体的长音,它一出现就给人一种厚重悠远的历史沧桑感,接着进来的是个唱着傣家民歌的低沉粗糙的男声,这一切都让人产生紧贴着泥土的感觉,第三层是一片“嗡嗡嗡”的念经式的说话声。当第三层说话的声音逐渐膨胀壮大,超过了民歌,达到高潮,最后又剩下了那个悠长的长音至结束。与此相应的影片中的情节发展是一段长长的送葬行列抬着棺木在一片光秃的坡地上行走,到高潮的时候,是山上熊熊的火堆上正在燃烧着棺木。整段情节只有音乐没有语言。瞿小松写的这段音乐运用的是一种现代的音乐观念,即自然世界中的一切声音都可以作为音乐的材料:不仅把音乐和音响结合一起,把乐音和噪音结合在一起,还把真实的说话声作为一个音乐因素结合进来。音乐的这种配置为这一场景营造了一个非常古朴和富于乡土气息的情调,加上镜头的艺术化构图,创造了一个很有特色的意境。?
电视连续剧《橘子红了》运用了一个声调“怪异”的女声,这个女声的声音是有音调的,但是它的音调脱离调性的束缚,以反调性的形态只是追寻音调的走向和音调所产生的效果,并不在意乐句的起承转合完整性,它以片断的不协和的音调,强调它的音色和声音对人心理产生的直接影响和刺激,这种艺术形态也是现代歌剧中为表现人物内心的复杂感受而常用的手法。运用在这部电视剧中,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所带来的灵魂的呻吟与嘶喊,有着强烈的心理运动的表现作用。?
影视剧音乐的文化价值取向(第4页)
可以说在电视剧中普及了现代音乐家们勇敢探索的成果,解释并证明了这些探索在音乐表现中的意义。从某个角度这种证明和解释也是在延伸着现代音乐的表现领域。我认为,现代音乐在整个音乐的发展史中的最大贡献之一是拓展了音乐思维的空间性。正是这一点,使得现代音乐与影视剧的结合十分容易并具有继续发展的可能性。??
四、由“陌生”到“接受”的审美关系链条
由于影视剧给予了内容的填充,使得音乐本身多释性的属性发生了变化,具有了一种可阐释性。与纯音乐相比,这种可阐释性对于音乐的理解具有一定的限定,也就是说限定了音乐幻想的自由,人们只能在影视剧内容的框架中去感受和理解音乐。这种限定是不是就削弱了音乐的表现力和对人的作用力。我认为它实际上升华出一种对人的作用力,因为,它将许多“陌生”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感受,作用到人的心理感受当中,人们在“接受”这种新的审美经验和产生这种新的审美感受的同时,也就接通了由“陌生”到“接受”的审美关系链条。它的直接效应是提高和丰富了人们的审美界域和审美能力。?
所谓“陌生”指的是影视剧可能包括的内容有许多是我们未曾经历的。无论是不同的地域、风俗、文化,无论是不同时代、不同的民族,甚至是与我们熟知的礼仪、情感、思维方式完全不相同的情况都会在影视剧中发生。我们在影视剧故事的进展当中,会很自然地逐渐接受和理解这些对于我们原来陌生的东西,那么我们也就很自然地同时接受了与之相关的本来对我们是陌生的音乐,这一点比较容易理解。真正从审美角度的由“陌生”到“接受”,实际上指的是在对影视剧内容的深刻理解中完成的一个审美过程。?
前面我们提到的美国电影《辛德勒名单》主题音乐审美经验的获得就是一个例证。这里的“陌生”并不是指我们对它的主题音乐本身会感到陌生,正相反,它的主题音乐是非常大众化易懂易感的。只是在这样的一段音乐中产生温暖和心酸,对人性良善的珍视和无限感激,对人性残忍的不堪回首等等……如此复杂的感情,却是很难得的。而这些被填充了的内容使我们借助于音乐达到了对人性对社会对生存的深层感悟,这就是审美升华,就是我们从音乐中所获得的新的审美体验。在这里“陌生”的含义实际指的是我们所没有经历过的生活经验中所蕴含的美学含量的总和。
我们知道,在一般的音乐审美活动中,审美能力的提高往往依赖于对音乐表现手段和表现语言的知晓程度,对相关的音乐家、音乐作品创作风格和创作背景的知晓理解程度。但是在具有了丰厚的这种积累之后,最终的欣赏活动还是主观个体性的。也就是说在这里的审美体验是依据个人的主观愿望和主观需要。这种体验再自由再充满幻想,也是在个体具有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性格特点、感情方式范围内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个人得到审美欣赏上的满足。影视剧音乐的不同之处,就是将人们既拉出了熟悉的环境,又营造了一个新的接受环境,让你在由陌生到接受的过程中获得新的审美界域和审美体验。?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现在的许多科幻故事片中,有许多神秘的探险场面,这些场面中,除了一种紧张气氛而外,经常会有一种扩展空间的音 《影视剧音乐的文化价值取向(第4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0398.html
这段音乐用三种材料组成,依次叠进:开始是几乎贯穿整体的长音,它一出现就给人一种厚重悠远的历史沧桑感,接着进来的是个唱着傣家民歌的低沉粗糙的男声,这一切都让人产生紧贴着泥土的感觉,第三层是一片“嗡嗡嗡”的念经式的说话声。当第三层说话的声音逐渐膨胀壮大,超过了民歌,达到高潮,最后又剩下了那个悠长的长音至结束。与此相应的影片中的情节发展是一段长长的送葬行列抬着棺木在一片光秃的坡地上行走,到高潮的时候,是山上熊熊的火堆上正在燃烧着棺木。整段情节只有音乐没有语言。瞿小松写的这段音乐运用的是一种现代的音乐观念,即自然世界中的一切声音都可以作为音乐的材料:不仅把音乐和音响结合一起,把乐音和噪音结合在一起,还把真实的说话声作为一个音乐因素结合进来。音乐的这种配置为这一场景营造了一个非常古朴和富于乡土气息的情调,加上镜头的艺术化构图,创造了一个很有特色的意境。?
电视连续剧《橘子红了》运用了一个声调“怪异”的女声,这个女声的声音是有音调的,但是它的音调脱离调性的束缚,以反调性的形态只是追寻音调的走向和音调所产生的效果,并不在意乐句的起承转合完整性,它以片断的不协和的音调,强调它的音色和声音对人心理产生的直接影响和刺激,这种艺术形态也是现代歌剧中为表现人物内心的复杂感受而常用的手法。运用在这部电视剧中,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所带来的灵魂的呻吟与嘶喊,有着强烈的心理运动的表现作用。?
影视剧音乐的文化价值取向(第4页)
可以说在电视剧中普及了现代音乐家们勇敢探索的成果,解释并证明了这些探索在音乐表现中的意义。从某个角度这种证明和解释也是在延伸着现代音乐的表现领域。我认为,现代音乐在整个音乐的发展史中的最大贡献之一是拓展了音乐思维的空间性。正是这一点,使得现代音乐与影视剧的结合十分容易并具有继续发展的可能性。??
四、由“陌生”到“接受”的审美关系链条
由于影视剧给予了内容的填充,使得音乐本身多释性的属性发生了变化,具有了一种可阐释性。与纯音乐相比,这种可阐释性对于音乐的理解具有一定的限定,也就是说限定了音乐幻想的自由,人们只能在影视剧内容的框架中去感受和理解音乐。这种限定是不是就削弱了音乐的表现力和对人的作用力。我认为它实际上升华出一种对人的作用力,因为,它将许多“陌生”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感受,作用到人的心理感受当中,人们在“接受”这种新的审美经验和产生这种新的审美感受的同时,也就接通了由“陌生”到“接受”的审美关系链条。它的直接效应是提高和丰富了人们的审美界域和审美能力。?
所谓“陌生”指的是影视剧可能包括的内容有许多是我们未曾经历的。无论是不同的地域、风俗、文化,无论是不同时代、不同的民族,甚至是与我们熟知的礼仪、情感、思维方式完全不相同的情况都会在影视剧中发生。我们在影视剧故事的进展当中,会很自然地逐渐接受和理解这些对于我们原来陌生的东西,那么我们也就很自然地同时接受了与之相关的本来对我们是陌生的音乐,这一点比较容易理解。真正从审美角度的由“陌生”到“接受”,实际上指的是在对影视剧内容的深刻理解中完成的一个审美过程。?
前面我们提到的美国电影《辛德勒名单》主题音乐审美经验的获得就是一个例证。这里的“陌生”并不是指我们对它的主题音乐本身会感到陌生,正相反,它的主题音乐是非常大众化易懂易感的。只是在这样的一段音乐中产生温暖和心酸,对人性良善的珍视和无限感激,对人性残忍的不堪回首等等……如此复杂的感情,却是很难得的。而这些被填充了的内容使我们借助于音乐达到了对人性对社会对生存的深层感悟,这就是审美升华,就是我们从音乐中所获得的新的审美体验。在这里“陌生”的含义实际指的是我们所没有经历过的生活经验中所蕴含的美学含量的总和。
我们知道,在一般的音乐审美活动中,审美能力的提高往往依赖于对音乐表现手段和表现语言的知晓程度,对相关的音乐家、音乐作品创作风格和创作背景的知晓理解程度。但是在具有了丰厚的这种积累之后,最终的欣赏活动还是主观个体性的。也就是说在这里的审美体验是依据个人的主观愿望和主观需要。这种体验再自由再充满幻想,也是在个体具有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性格特点、感情方式范围内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个人得到审美欣赏上的满足。影视剧音乐的不同之处,就是将人们既拉出了熟悉的环境,又营造了一个新的接受环境,让你在由陌生到接受的过程中获得新的审美界域和审美体验。?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现在的许多科幻故事片中,有许多神秘的探险场面,这些场面中,除了一种紧张气氛而外,经常会有一种扩展空间的音 《影视剧音乐的文化价值取向(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