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跨文化传播问题初探
文化的情境下更好的开展网络传播,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至少在以下方面,我们需要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提高传播的技巧,以求更好的传播效果:
1.大众传播方面:
目前,许多网站推出面向其他国家受众的服务时,只是把本国文字的版本,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而由思维习惯差异导致的表达差异,往往被忽视。事实上,当我们面向西方的受众时,更要注重他们的思维习惯,并由此改变我们的文字表达方式。例如,在新闻稿件的写作上,我们要尽量适应他们的“直线”式的思维方式,多用“描述”而不是“概括”式的语言。要直接说明事物本身的含义,而不要让受众拐弯抹角地去揣测。要尽可能多地交代事件发生的“情境”,而不指望由受众自己的想象或生活经历去填补,这也就要求记者要了解更多的背景,并用适当的方式,把这些背景融入到新闻中。例如,可以用超链接方式,介绍人物、地理、历史等背景资料。反过来,当西方的记者面对东方的受众时,则应该学会简洁的、概括式的叙述方式。
网络与跨文化传播问题初探(第4页)
2.人际传播方面:
在网上进行EMAIL交流或聊天、讨论时,网络的匿名性特点,可能使一些东方人内向的性格有所改变,但是总体上说,大部分东方人,还是会在某些方面保持自己的传统。而网络交流不带强制性,任何一方觉得话不投机,都可能随时撤出。如果东西方网民之间不能彼此理解地话,那么,交流往往会以失败告终。因此,东方人应学会适应西方人那种直露的、喜欢自我披露的表达方式,而不要简单地推断他们自大或看不起东方人。西方人则也应理解东方人在交流方面的含蓄,适应他们交流中的“预热”过程,并且有耐心等到对方进入真正的交流境界。
3.组织传播方面:
在网络的组织传播中,组织的领导,应该针对不同成员的文化背景,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
4.学术研究与交流方面:
东西方“图形”与“直线”式的不同思维方式,也给学术研究带来了两种不同的风格。东方思维更多地注重直觉,往往可以更快地提出新的观点,而西方人注重实验,即使在人文领域,实验式的研究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两种研究方法,各有长短。当网络使东西方学术交流日益增强时,更应该注意到这种差异的存在,学会相互借鉴。对于中国学者来说,更多地吸收国外一些先进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有助于我们与国际接轨,以及在网络中更好地传播自己的学术思想。
三、网络为跨文化传播提出的新课题
借鉴已有的跨文化传播研究成果,来解释网络传播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并且按照相关的理论,来调整、改善传播行为,这是网络中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一个方面。而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关注的是,网络的特点,是否会在一定意义上改变文化之间的差异。
1.网络是否会改变东方人的行为特征?
前文已经简要回顾了关于东西方人的思维与行为特点的研究结果,总体来看,东方的高语境文化导致的是一系列“内向”的性格:较少自我披露,对环境敏感,语言委婉曲折,行动小心谨慎……
而网络似乎为突破这些性格,提供了最好的环境。因为网络传播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匿名性。在匿名状态下,当人可以不必为自己的言行负责时,就不需要再小心地保护自己。
观察网络中的聊天室、BBS,我们也可以感觉到某种转变。一些平日谨小慎微的人,在网络中却显得自由奔放。人们交流的话题,也得到大大的扩展。
但是,因此而得出网络将彻底改变东方人的性格与行为特征,似乎还为时过早。
首先,在网络中人们的行为虽然有了很多解放的迹象,但是,从总体看,不同文化背景下面的人们,在网络中的活动,还是有着不同。例如,美国人在聊天室里,谈论得最多的话题是“性”,而中国人在聊天室或BBS里,更多地谈论的是政治、社会。也就是说,美国人在网络里,仍然关心是“个人”,而中国人在网络里,更多关心的是“集体”。这与他们固有的行为特征,从本质上是一致的。
其次,跨文化传播研究学者认为,东西方人的行为差异,与他们的思维方式有关。“直线”式的思维方式强调的是“一”,即个体;而“图形”式思维方式强调的是“众”,即整体。而这种思维方式的起源,却是不同的哲学体系。直线式思维被认为是由古代希腊罗马哲学家们承继下来的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的思想。而图形式思维则是儒家、道家和禅宗等东方哲学传播的结果。如果这种推论成立的话,那么,我们就有理由认为,要改变东方人或西方人的行为特征,其根本是改变其依赖的哲学体系。而这一点,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到的。
当然,我们说东西方人有着明显的行为方式的差异,只是指整体,而不是某些具体的个人。也不排除某些东方人具有西方人的性格与行为方式,或者反之。这一点,在网络出现之前,就是如此。只是网络的出现,可能会使东西 《网络与跨文化传播问题初探(第4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0609.html
1.大众传播方面:
目前,许多网站推出面向其他国家受众的服务时,只是把本国文字的版本,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而由思维习惯差异导致的表达差异,往往被忽视。事实上,当我们面向西方的受众时,更要注重他们的思维习惯,并由此改变我们的文字表达方式。例如,在新闻稿件的写作上,我们要尽量适应他们的“直线”式的思维方式,多用“描述”而不是“概括”式的语言。要直接说明事物本身的含义,而不要让受众拐弯抹角地去揣测。要尽可能多地交代事件发生的“情境”,而不指望由受众自己的想象或生活经历去填补,这也就要求记者要了解更多的背景,并用适当的方式,把这些背景融入到新闻中。例如,可以用超链接方式,介绍人物、地理、历史等背景资料。反过来,当西方的记者面对东方的受众时,则应该学会简洁的、概括式的叙述方式。
网络与跨文化传播问题初探(第4页)
2.人际传播方面:
在网上进行EMAIL交流或聊天、讨论时,网络的匿名性特点,可能使一些东方人内向的性格有所改变,但是总体上说,大部分东方人,还是会在某些方面保持自己的传统。而网络交流不带强制性,任何一方觉得话不投机,都可能随时撤出。如果东西方网民之间不能彼此理解地话,那么,交流往往会以失败告终。因此,东方人应学会适应西方人那种直露的、喜欢自我披露的表达方式,而不要简单地推断他们自大或看不起东方人。西方人则也应理解东方人在交流方面的含蓄,适应他们交流中的“预热”过程,并且有耐心等到对方进入真正的交流境界。
3.组织传播方面:
在网络的组织传播中,组织的领导,应该针对不同成员的文化背景,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
4.学术研究与交流方面:
东西方“图形”与“直线”式的不同思维方式,也给学术研究带来了两种不同的风格。东方思维更多地注重直觉,往往可以更快地提出新的观点,而西方人注重实验,即使在人文领域,实验式的研究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两种研究方法,各有长短。当网络使东西方学术交流日益增强时,更应该注意到这种差异的存在,学会相互借鉴。对于中国学者来说,更多地吸收国外一些先进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有助于我们与国际接轨,以及在网络中更好地传播自己的学术思想。
三、网络为跨文化传播提出的新课题
借鉴已有的跨文化传播研究成果,来解释网络传播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并且按照相关的理论,来调整、改善传播行为,这是网络中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一个方面。而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关注的是,网络的特点,是否会在一定意义上改变文化之间的差异。
1.网络是否会改变东方人的行为特征?
前文已经简要回顾了关于东西方人的思维与行为特点的研究结果,总体来看,东方的高语境文化导致的是一系列“内向”的性格:较少自我披露,对环境敏感,语言委婉曲折,行动小心谨慎……
而网络似乎为突破这些性格,提供了最好的环境。因为网络传播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匿名性。在匿名状态下,当人可以不必为自己的言行负责时,就不需要再小心地保护自己。
观察网络中的聊天室、BBS,我们也可以感觉到某种转变。一些平日谨小慎微的人,在网络中却显得自由奔放。人们交流的话题,也得到大大的扩展。
但是,因此而得出网络将彻底改变东方人的性格与行为特征,似乎还为时过早。
首先,在网络中人们的行为虽然有了很多解放的迹象,但是,从总体看,不同文化背景下面的人们,在网络中的活动,还是有着不同。例如,美国人在聊天室里,谈论得最多的话题是“性”,而中国人在聊天室或BBS里,更多地谈论的是政治、社会。也就是说,美国人在网络里,仍然关心是“个人”,而中国人在网络里,更多关心的是“集体”。这与他们固有的行为特征,从本质上是一致的。
其次,跨文化传播研究学者认为,东西方人的行为差异,与他们的思维方式有关。“直线”式的思维方式强调的是“一”,即个体;而“图形”式思维方式强调的是“众”,即整体。而这种思维方式的起源,却是不同的哲学体系。直线式思维被认为是由古代希腊罗马哲学家们承继下来的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的思想。而图形式思维则是儒家、道家和禅宗等东方哲学传播的结果。如果这种推论成立的话,那么,我们就有理由认为,要改变东方人或西方人的行为特征,其根本是改变其依赖的哲学体系。而这一点,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到的。
当然,我们说东西方人有着明显的行为方式的差异,只是指整体,而不是某些具体的个人。也不排除某些东方人具有西方人的性格与行为方式,或者反之。这一点,在网络出现之前,就是如此。只是网络的出现,可能会使东西 《网络与跨文化传播问题初探(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