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自由与政治
科学存在一个为哪个阶级服务的问题,学术精神也必然是中立的。马克思本人如果不是严格的奉行这一原则,其思想也不会被称为科学。其次,学术精神还表现为一种自由思想的结果。如果学者的不能自由的思考问题,学术自然就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了。
我国社会主义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今天,诸多问题都被追根到传统体制的问题,包括政治的不民主,经济运行中政府干预过多,政府权利过大,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实现问题,按劳分配与按要素贡献分配的问题,一党专政与政治改革的矛盾等问题。所有这些问题的探讨,在学术上必然要对现存的体制进行质疑,但这种学术上的分析,在泛政治化的意识形态氛围中,总是过于敏感,总是牵扯到“政治正确性”的问题。似乎如果要坚持“政治正确性”,就不该对现存体制产生怀疑;或者,只要怀疑现存体制了,就是政治上不正确了。这样一种思维既不利于改革,同样不利于学术研究。但社会科学目前的现状恰恰是既想创新,又想坚持政治上的正确性,所以多数成果都有些“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我们不能批评学者们的这种处理方法,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正如托洛斯基所述:“一个人只有和党在一起并通过党才可能是正确的。”[25]
曾几何时,在社会主义的苏联和中国,相对论、孟德尔的基因学说、现代社会学和控制论都被认为是资产阶级颓废派的作品。那种本来是正确的说法被颠倒了过来(阶级斗争的时代认为,科学家受其社会地位的限制,往往持有偏见)。正如霍尔瓦特评价的:“奥地利共产党人恩斯特·费希尔的说法是正确的 :如果真理与一个阶级的利益一致,这个阶级就是进步的。而他的同事们却将其颠倒为:如果一种事物有利于‘进步阶级’,那它就是正确的。”[26] 尽管中国共产党目前已经在理论上提出了“三个代表”,但是在行为上还没有完全同步于这一理论。而且我们也不难发现还有很多没有被兑现的承诺:“第三十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27] 在一种泛政治化的环境中,所有的活动都服从于政治考虑。所谓的“党性”和“革命性”不仅适用于政治学,也适用于科学、艺术、专业技术等一切领域。“大学职位的申请人也必须信奉官方意识形态,承认党的领导地位。仅仅学识渊博、正直诚实还远远不够。”[28] 尽管霍尔瓦特批判的是国家主义,但我们仍然可以隐约的感觉到自己的问题。如他所说:科学曾象特伦托委员会(the council of trent)于1563年决定的那样,是神学的婢女,艺术也是如此。在国家主义,它们成了政治的婢女。
显然,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思考,我们所面临的学术现状是还是不是政治的婢女呢?如果学者的政治立场先于其职业精神,那么我们的学术是理想的吗?如果我们为了保持“政治正确性”而妄言我们的制度是更优越的制度,我们的民主是最广泛的民主,我们的党是伟大的、正确的党,那么我们如何再去从现实问题出发,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呢?我想要说的是:斯大林式的国家主义,制造了一个国家和政党的神话,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演化成为一个国家和政党的拜物教。其实质就是宗教在政治领域的复兴。任何人都不得怀疑或是反对永远正确的党和她所领导的国家,因为这不是政治行为,而是道德行为,是犯了道德错误,会被认为是对“神圣”的亵渎。“对个人信仰的公开忏悔一直是家常便饭。”[29]
某种程度上讲,社会主义的信仰被“加尔文化”了,马克思主义自从被当作工人阶级的圣经那天开始,就遭到了这种厄运,尽管马克思本人一再申明,他不是要为未来社会发展提供一个纲领,而只是一种方法,但是对他的著作的“原教旨式的或是加尔文式的”理解到今天,也还没有被破除。这不仅让我想起在美国历史上曾经记载的所谓“震惊世界的审判”(the trial that rocked the world)[30]。我以为我们真的有必要就什么才是马克思主义进行一次讨论了,学界中流行的所谓“马克思主义”是有真假的,但是真的马克思主义却往往不被理解,因为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必然不会单从马克思150年前的著作中为今天的问题寻找答案,他们往往是按照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精神进行研究的,但是却被怀疑“政治上不正确”(怀疑的人,我们可以认为他们不知道马克思当时就是一个的不同政见者,如果他对当政者表示了顺从,或倾向于保持‘政治正确性’那么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问世了)。与此相反,那些伪马克思主义者,却因为严格奉行马克思的教义,看上去更加马克思主义了。他们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号下,任意的篡改马克思的本意,将 《学术自由与政治(第10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0610.html
我国社会主义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今天,诸多问题都被追根到传统体制的问题,包括政治的不民主,经济运行中政府干预过多,政府权利过大,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实现问题,按劳分配与按要素贡献分配的问题,一党专政与政治改革的矛盾等问题。所有这些问题的探讨,在学术上必然要对现存的体制进行质疑,但这种学术上的分析,在泛政治化的意识形态氛围中,总是过于敏感,总是牵扯到“政治正确性”的问题。似乎如果要坚持“政治正确性”,就不该对现存体制产生怀疑;或者,只要怀疑现存体制了,就是政治上不正确了。这样一种思维既不利于改革,同样不利于学术研究。但社会科学目前的现状恰恰是既想创新,又想坚持政治上的正确性,所以多数成果都有些“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我们不能批评学者们的这种处理方法,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正如托洛斯基所述:“一个人只有和党在一起并通过党才可能是正确的。”[25]
曾几何时,在社会主义的苏联和中国,相对论、孟德尔的基因学说、现代社会学和控制论都被认为是资产阶级颓废派的作品。那种本来是正确的说法被颠倒了过来(阶级斗争的时代认为,科学家受其社会地位的限制,往往持有偏见)。正如霍尔瓦特评价的:“奥地利共产党人恩斯特·费希尔的说法是正确的 :如果真理与一个阶级的利益一致,这个阶级就是进步的。而他的同事们却将其颠倒为:如果一种事物有利于‘进步阶级’,那它就是正确的。”[26] 尽管中国共产党目前已经在理论上提出了“三个代表”,但是在行为上还没有完全同步于这一理论。而且我们也不难发现还有很多没有被兑现的承诺:“第三十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27] 在一种泛政治化的环境中,所有的活动都服从于政治考虑。所谓的“党性”和“革命性”不仅适用于政治学,也适用于科学、艺术、专业技术等一切领域。“大学职位的申请人也必须信奉官方意识形态,承认党的领导地位。仅仅学识渊博、正直诚实还远远不够。”[28] 尽管霍尔瓦特批判的是国家主义,但我们仍然可以隐约的感觉到自己的问题。如他所说:科学曾象特伦托委员会(the council of trent)于1563年决定的那样,是神学的婢女,艺术也是如此。在国家主义,它们成了政治的婢女。
显然,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思考,我们所面临的学术现状是还是不是政治的婢女呢?如果学者的政治立场先于其职业精神,那么我们的学术是理想的吗?如果我们为了保持“政治正确性”而妄言我们的制度是更优越的制度,我们的民主是最广泛的民主,我们的党是伟大的、正确的党,那么我们如何再去从现实问题出发,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呢?我想要说的是:斯大林式的国家主义,制造了一个国家和政党的神话,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演化成为一个国家和政党的拜物教。其实质就是宗教在政治领域的复兴。任何人都不得怀疑或是反对永远正确的党和她所领导的国家,因为这不是政治行为,而是道德行为,是犯了道德错误,会被认为是对“神圣”的亵渎。“对个人信仰的公开忏悔一直是家常便饭。”[29]
某种程度上讲,社会主义的信仰被“加尔文化”了,马克思主义自从被当作工人阶级的圣经那天开始,就遭到了这种厄运,尽管马克思本人一再申明,他不是要为未来社会发展提供一个纲领,而只是一种方法,但是对他的著作的“原教旨式的或是加尔文式的”理解到今天,也还没有被破除。这不仅让我想起在美国历史上曾经记载的所谓“震惊世界的审判”(the trial that rocked the world)[30]。我以为我们真的有必要就什么才是马克思主义进行一次讨论了,学界中流行的所谓“马克思主义”是有真假的,但是真的马克思主义却往往不被理解,因为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必然不会单从马克思150年前的著作中为今天的问题寻找答案,他们往往是按照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精神进行研究的,但是却被怀疑“政治上不正确”(怀疑的人,我们可以认为他们不知道马克思当时就是一个的不同政见者,如果他对当政者表示了顺从,或倾向于保持‘政治正确性’那么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问世了)。与此相反,那些伪马克思主义者,却因为严格奉行马克思的教义,看上去更加马克思主义了。他们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号下,任意的篡改马克思的本意,将 《学术自由与政治(第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