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民族地方文献搜藏 积极为研究史志服务
在内蒙古图书馆建馆三十五周年馆庆的时候,自治区主席布赫同志为馆庆纪念文集写了“办好图书馆,开展地方史志研究,为提高各族人民科学文化水平作出贡献”的题词。布赫同志的题词为内蒙古图书馆的藏书建设和服务对象指明了方向。内蒙古图书馆是一所省级公共图书馆,省级馆藏书兼有综合性、科学性、地方性特色;除了搜藏综合性、基础性的中外书刊以外,要重点搜藏民族地方文献,加强藏书特色,以便更好地为开展地方史志研究服务。我自己结合工作实际,仅就加强民族地方文献搜藏问题,谈一些浅见。
(一)
藏书是图书馆的主要物质条件,是图书馆开展服务工作的工具,是满足读者需要的基本保证。所谓馆藏特色,即本馆的重点藏书,是图书馆为重点任务和重点服务对象配备的专门图书。文化部1956年7月召开的全国省、市、自治区公共图书馆工作会议上,当时的文化部付部长刘芝明同志指出“内蒙古图书馆应成为搜藏蒙文图书和与蒙古民族有关的图书资料最丰富的图书馆”。其后不久,内蒙古党委宣传部在一次关于开展蒙古学研究的会上也强调“内蒙应成为研究蒙古学的中心”。由此可见,内蒙图书馆的藏书重点就是民族地方文献。
三十五年来,内蒙古图书馆搜集民族地方文献已取得一定成绩,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藏书特色。
馆藏民族地方文献应首推蒙古民族文字的图书。目前,内蒙图书馆搜藏蒙文图书四万二千二百余册,其中蒙文古旧图书为五千二百八十余册。另有与蒙古族历史文化有关的藏文藏书九百九十余册,满文藏书三千二百七十余册。珍贵图书有:十四世纪初依纳尔坦新版蒙译、于十七世纪完成、十八世纪初雍正年间依奈塘新版用朱字在北京重印的御制本《甘珠尔》(108帙)、《丹珠尔》(225帙),这是两部装帧精致、内容广泛的稀世佛教经典。此外,还有清代蒙古族杰出文学家尹湛纳希继其父完成的《青史演义》和他的文学名著姐妹篇《一层楼》、《泣红亭》。名贵版本中蒙文古籍百分之八十为抄本。馆藏有蒙古史名著《蒙古源流》以及《黄史》、《青史》抄本,有《蒙古史》、《元史》稿本,有《白史》、《蒙古语法》等抄本,还有极为珍贵的金字本《金刚经》。
民族地方文献馆藏最多的是汉文图书,计有九万一千二百余册,其次有日文图书二千零六十余册,西文图书三百二十余册,俄文图书一百八十余册。此外还有汉文旧期刊二百多种,一千六百五十余册,日文期刊十五种。还完整地搜藏了历年的地区出版物约一万余册。近年来还又从外地复制了有关民族地方文献缩微胶卷二十五种(主要是地方报纸)。应特别提及的是馆藏有我区地方志六十七种之多。方志中馆宝为二三十年代不少文人学者参与纂修、至今尚未印刷出版的《绥远通志稿》,全书一百卷、三百余万字,是研究内蒙古西部地区历史的独一无二的珍贵稿本。少见的方志抄本有:《归绥道志》、《归化城厅志》、《古丰识略》《归绥识略》、《公主府志》、《五原厅志》、《临河县志》、《绥远旗志》等。还有较为珍贵的刻本,如:《朔漠方略》、《藩部要略》、《八旗通志》、《八旗氏族通谱》、《蒙古回部王公表传》等。馆藏最早的志书为《河套志》,是清乾隆七年(1742年)编纂的。
馆藏民族地方文献为我区史志研究做出了一些贡献。多年来,区内高等院校,历史语文、中蒙医学研究等单位和个人利用馆藏蒙文古旧图书资料和蒙文经卷,解决了不少蒙古历史、语言文字、民间文学、天文医药以及蒙译汉文古典文学(如《水浒》、《红楼梦》)等研究中的问题。如内大编的《蒙古史辞典》,内蒙教育出版社编的《蒙古地名译名辞典》等我馆都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资料。有的新版图书是直接使用我馆原书,如《三十二个木头人的故事》、《成吉思汗的一匹骏马》、《一层楼》、《泣红亭》等。新出版的《内蒙古交通史》、《内蒙古自然灾害史》都是利用馆藏民族地方资料出的成果。前者费时一年之久,每天有四五人来馆查抄资料;后者用两年时间,每天有三人来馆上班抄写资料。此外,《自治区妇女史》、《呼和浩特市教育志》、《包头市志》、《兴和县志》、《托克托县志》等史志都利用了馆藏大量文献。这些民族地方文献对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起到了一般文献所起不到的特殊作用。
(二)
过去,虽然搜集民族地方文献取得了一定成绩,为自治区史志研究做出一些贡献。但由于种种原因,作为全区综合性公共图书馆的藏书中心的内蒙古图书馆来说,藏书不够丰富,尤其是民族地方文献搜集还有很大差距,馆藏特色还应加强,根据布赫主席题词精神,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找出差距,分析原因,对于加强藏书特色是有积极作用的。
内蒙古图书馆搜集蒙文图书是义不容辞的义务和本身的指责,做不好应受到历史的谴责。《全国蒙文古旧图书资料联合目录》(1979年版)收集了全国六十个图书馆搜藏的古籍一千五百余种,其中我馆有五百余种,占三分之一。蒙文古籍据有关专家估计最少不下两千余种,我馆目前只有五百四十余种,只占四分之一。
自治区地方旧志,初步考查,除亡佚的二十余种外,目前尚存八十四种;我馆搜藏六十七种,占百分之八十,尚有百分之二十未搜藏。
内蒙古地区解放前出版的期刊、报纸,馆藏极少。据参考咨询人员不完全统计,报纸亡佚的五十八种,国内现存的三十五种,我馆过去没有收藏。从1981年以来,从北京图书馆复制回《绥远社会日报》、《绥远民国日报》、《包头日报》等数种,但《民国日报》、《民众日报》、《奋斗日报》、《绥远西北日报》等重要地方报纸大部收藏于北京、南京等馆,我馆至今尚未搜集入藏。解放前出版的各种期刊亡佚三十六种。国内现存一百二十五种,我馆只收藏约占百分之三四十。今年六月初,杨植霖同志从甘肃远道而来,查阅他三十年代在当地报刊发表过的诗文,一无所获,扫兴离去,我们深感内疚。
解放后区内公开出版发行的报纸基本收齐,但各机关、事企业单位出版的内部刊物资料搜集很不齐全。
造成馆藏特色不浓,藏书不够丰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主要有:
(一)馆领导抓得不够。五十年代对民族地方文献大抓了一下,成绩显著。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没有系统研究分析,采取有力措施(作为重点藏书抓住不放,舍得花经费),因而民族地方文献入藏就少了。
(二)在实际工作中协调配合不够:①民族地方文献收藏范围不明确或认识不统一;②图书采购人员与参考咨询人员职责不明或配合不密切;③图书采访委员会有名无实,很少专门开会研究藏书建设问题;④内部书刊资料(党史、方志、学刊)无法定购,又不呈缴,也未设专人下去搜集;⑤专业工作人员少,待访目录不全,影响及时补充馆藏。
(三)客观上经费不足。每年经费太少,新版图书都应购买,而限于经费不能收藏,对应及时补充的民族地方文献复制工作就无暇顾及了。
(三)
1982年文化部颁发的《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规定省馆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搜集、整理与保存文化典籍和地方文献。”该条例指出“省馆应根据本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各个领域的需要,结合原有藏书基础,确定书刊资料补充原则,通过多种途径,有计划、有重点地补充馆藏,逐步形成地方特色。”
如何根据上述原则规定,结合内蒙古图书馆实际,确定书刊补充原则,加强馆藏特色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对重点藏书范围必须进一步明确,并且要注意重点藏书的系统性、完整性、全面性、及时性。我馆的藏书重点应体现民族特色和地区特点,形成民族地方文献藏书特色。只有这样才能为“开展地方史志研究”提供有效服务。藏书特色是由它的地方特点决定的。内蒙古自治区的最大地方特点是少数民族地区,是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和现在的蒙古民族聚居的地方。因此,凡是与蒙古民族和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科学等方面建设和发展关系比较密切的,与本民族和本地区的历史特点和民族关系比较密切的书刊资料,都应列为重点藏书。而且藏书特色是在正确的藏书建设原则指导下,在千方百计地把民族地方文献搜集齐全的过程中,坚持长期搜集补充,逐渐积累而形成的。
这里我用“民族地方文献”一词。过去我们说法不一,有时称“地方文献、民族资料”,有时称“地方民族文献”。虽至今尚无专家统一规范。但我们目前认为从搜集文献角度出发,称“民族地方文献”较妥。内蒙古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多民族组成的自治区;蒙古民族除国外,就国内来说还分布在黑、吉、辽、甘、青、宁、新等省区。而且蒙古族有自己语言文字,古籍丰富。在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概念大于“地方”概念,“地方文献”包括不了,“民族文献”,“民族文献”中包含“地方文献”,还需说明或注解。因此,我们把两者合称为“民族地方文献”,就是既有“民族文献”,又有“地方文献”,因为两者有很多是互相交叉,很难截然分开的。只要与蒙古民族有关和与内蒙古自然地理、历史文化有关的书刊资料,我们统称其为“民族地方文献”。
蒙文图书集中体现了蒙古民族文化成就,特别是古旧图书,更是研究蒙古民族历史的重要文献。民族古籍的搜藏是我馆义不容辞的职责。内蒙古图书馆的蒙文藏书,应居全国之首。
我认为民族地方文献主要搜藏范围大致应为:
(一)蒙文图书应全面系统搜集,成为全国蒙文藏书中心:
(1)蒙文古籍应全面搜藏。应包括畏兀体蒙文、托忒蒙文、八思巴蒙文以及满、藏、蒙、汉合壁文字图书。
(2)解放后出版的蒙文图书、报纸、刊物全部搜藏。
(3)斯拉夫蒙文书刊(包括蒙古人民
《加强民族地方文献搜藏 积极为研究史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