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徐州地方文献收藏中心的建立
徐州古称彭城,以兵家必争之地名闻遐迩,以历史文化名城著称于世。名胜景点举不胜举,文化遗迹比比皆是,而今,随着经济建设的腾飞,地方文化亦在腾飞。地面上文化遗址遗迹的保护修缮,地下城、地下墓葬的发掘研究都在有计划地进行。徐州军事史,地理景观、地理变迁史,水陆交通史,煤、铁、铜矿采冶史,地方戏曲、地方礼俗、地方人物等方面的研究已初见成效,金学研究已形成有地方色彩的中心,徐地汉文化研究方兴未艾,各方面的综合研究也多已起步。一支全新的地方文化大军正在茁壮成长。随着地方文化的纵深发展,一个新文献积淀层之厚广正与日俱增,亟需跟踪搜集和整理。但目前,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工作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一些文献在继续散失。我们认为,作为已被列为全国较大城市的徐州,与城市建设的配套工程之一——文献收藏建设和文献信息的开发利用建设也应同步进行。这是关系到造福后代的一件大事。
徐州师院是苏北地区资格老、规模大,师资力量强、影响大的一所高等院校。该馆与北京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华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等建有馆际借书关系,并参加由中国矿大等九所在徐高校图书馆、徐州市图书馆联合组成的地区性协作网,为地区间的资源共享做出了贡献;该馆在对地方文献的收藏方面,除长期以来积累了相当的数量外,还设有“时有恒先生捐赠书室”。[时有恒(1905-1982)年,为江苏铜山人,作家、藏书家。〕
收集地方文献,是徐州文献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徐州师院图书馆愿为此作出贡献。该馆1993年下半年通过报纸宣传、发函及登门拜访等方式,正式向社会各界征集徐州地方文献。征集的范围,按我国图书馆前辈杜定友先生划分的“史料、人物、出版物”三部分进行,由于人力、经费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工作一时还未全面铺开。目前的重点是:
(1)史料方面,地方志、地方史、行业史、部门志等是重点,其中地方志是重点中的重点;
(2)人物方面,包括作家、学者、科学家、领袖人物、社会活动家、仁人志士、革命烈士、先导、英雄模范等的著作及传记。凡属徐州籍、非徐州籍而在徐州长期工作且有一定成果的学者,以及全国各地及海外学者研究徐州地区文化的作品皆属征集之列;
(3)地方出版物方面,包括本地区正式或非正式出版的地方报纸、杂志等)其中解放前的尽量收,解放后的有选择地征集。该项工作自开展以来,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与热情合作。如徐州退休老人黄伯勋先生把自己珍藏多年的清末民初徐州地区遐迩闻名的地方名人韩元方先生的《丁卯六十感旧诗》及诗人、书画家钱食芝先生的《怀薇草堂诗书画合册》送给我们。我馆中文系教授郭广伟先生亦把自己珍藏多年的王开孚《灶雪序文稿》、徐鸿玑《泅溪文稿》油印线装合订本提供给我们。王、徐皆为民国年间徐州地方知名学者。其《文稿》内容丰富,可证明不少徐州近代史实。由于当时所印甚少,加之时代变迁,今世罕存。此外,著名报刊评论家沙英同志给我们寄来了自己的作品和有关资料。作家刘振华、董尧等都把其作品送给了我们。《淮海文汇》副总编田秉锷同志,《徐州日报》记者唐冬眉同志积极帮助我们做文献的宣传和征集工作;市文化局、市文联、市地方志室、党史办及铜山、新沂、邳州、沛县的有关部门都给予我们大力支持,从而保证了该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在短短的几个月中,已收到地方文献近500册。
为了更好地开展对地方文献的征集、收藏及开发、利用工作,在院领导的积极支持下,徐州师院图书馆现设有“地方文献收藏中心”、并有专人负责该项工作。该中心将采取报纸、电台、口头宣传,开座谈会,聘请地方文化名人当参谋、顾问等方式,进一步做好文献征集工作;在尽量理清徐州历代文献存轶、流传情况的同时,对现代出版物及有价值的非正式出版物,将通过征集、定购、互赠等方式及时收集;要掌握现代地方名人创作情况,及时发函或登门专访;积极调查市县各重点单位,如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方志室地方文献收藏情况,进而共同编制地方文献联合目录,以便实现资源共享,建立专室、专柜陈列地方文献,介绍文化名人,并加强地方文献的电脑存储工作。
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面广量大,特别是一些历史文献往往散失在社会上,征集工作定会遇到不少困难。文献征集工作又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只有日积月累,才能逐步形成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具有一定特色的“地方文献”专藏。为保证该项工作卓有成效地进行,我们还将制定出有步骤的具体实施方案,以指导每一阶段的工作。我们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合作,在三、五年时间内,建立一个有社会效益、有经济效益、有文化影响的徐州地方文献收藏中心是完全可能的。
〔出处〕 江苏图书馆学报 1995(2)
《谈徐州地方文献收藏中心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