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报业搞到现在,应当感到很惭愧!:童兵教授访谈
记者:童老师,有人认为与北京、广州相比,上海的报业显得相对活力不足?您的看法呢?如果是的话,原因何在?
童兵:上海报业的竞争不像一些人认为的那样说没有,但竞争的层面和程度,和全国尤其是和北京广州等地相比是不一样的,上海的竞争比较平稳,主要是它的广告“蛋糕”很大,全国目前总的广告投放量为900到1000亿人民币左右,上海占130亿到160亿,几乎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在以省为单位的地方,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广告市场,北京第二,广州第三,虽然上海的报纸种类也不少,共73家报纸,但这么大的一块“蛋糕”,两大集团的主流报纸吃了一大块,剩下的也够其它的报纸吃了,这跟北京不一样,北京报纸虽只有三十多家,但是到中央一级的报纸大大小小几百家,它的广告市场也就是110亿左右,几百家报纸分110亿,虽然上海也有一些外地报纸和中央报纸办事机构,像人民日报的华东版,但毕竟是少数,几十家分这么大的广告市场,这是上海与其它地方不同之处。这是从经济上来说的。从文化上来看,我认为,上海的海派文化与二、三十年代的海派文化已有很大不同了,那时上海是中国的文化中心,虽然北京,西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但是比较开放的,以“商”字带头的全国经济中心显然是在上海,而不在政治中心北京,现在海派文化比较狭隘,我这里没过多研究,讲的不对的地方,大家可以批评,但现在上海人自得其乐,很满足于上海的文化形态及文化消费方式。最后,从政治上看,上海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承担着改革的“先走一步”的角色,它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文化上的投入和政策相对来说比较落后,因而就会造成在文化上的相对保守,以上这些因素都造成了上海报业与其它地方相比,显得相对不活泼的现象。
记者:那么,您认为上海报业的缺陷何在?
童兵:地方色彩太浓!上海报业搞到现在,应当感到很惭愧,它缺乏一张有资格,有能力,有市场走向全国的报纸,一张没有!包括《文汇报》,这是非常遗憾的,这份报纸自建国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一张以文化教育为特色的,面向全国发行的全国性的报纸,但是现在,它在全国的销路几乎是微不足道的,它的言论很少被人家重视过,它的报道被人家转载过的也实在不多,这跟《南方周末》、《21世纪经济报道》是没法相提并论的,包括《解放日报》,它的市场主要是在上海,它在北京能发行多少呢?估计也就是几千份,而本来比较有名的《新民晚报》不要说是在全国,在北京,就是在上海,它的发行量也萎缩的很历害,它的发行量曾经是180万份,现在估计能站稳100万份就不错了,晚报尚且如此,其它综合性的报纸更不用说了。
记者:这种浓厚的地域色彩与上海市民比较关注一些微观的,与自己相关的身边的琐屑事情有关吧。
童兵:其实也不尽然,比如上海博物馆,上海科技馆,上海大剧院,包括上海的几座大桥,它都是瞄准世界一流水平的,但对报业来说,从上到下,一般几乎没有谁过将哪一份报纸办成中国第一大报的想法,包括现在正在筹备发行的两家报纸,一个是解放集团筹备的一张以经济财经类为主的报纸,原来的名字叫《金报》,我在参加过的一次会议中反对用这个名字,因为《金报》八十年代广州就办过了,另一张是文新集团办的《东方早报》,这两天样报已经可能出来了,它们就是瞄准着对方,互相抢着自己的盘子里的饭吃,文新就是瞄准着解放,解放就是瞄准着文新,没有谁想着到北京的盘子里去抓一把,他们没有这个想法。
记者:着眼于本地区来办报,也许这与上海市民的心态有关。
童兵:旧上海市民的心态是上海最好,唯上海是从,他们目光比较短浅,但新上海人,比如二、三十岁的大学生,就不是这样,他们主要阅读的报纸就不是一些上海的报纸,而是《南方周末》、《21世纪经济导报》、《经济观察报》等等。
我去年读了一年报纸以后,想着不说话也不合适,就写了一篇批评上海报纸的文章,其中讲到一些问题,一个就是报道面太窄,就是不说全国的语言,少报全国的新闻,很不大气,另一个就是只说好,不说坏,那怕说好,也是以自己为主,不说人家好,这样久而久之,就会束缚上海市民的眼光和视野,满足于自己取得的一个比较好的成绩,养成上海人一种不知天高地厚的心态,这对上海做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经济的龙头是很有害的。此外,一个大方端庄的版面是很重要的,上海的报纸,有时还行,有时过分小气,什么意思呢?就是很不开阔,尤其是《新民晚报》那个走文的样子,像一条小蛇,还是就旧上海的报纸的样式,不前进。
记者: 但是不管怎么说,上海以前的报纸,如《申报》,《文汇报》,仍是全国性著名的报纸,现在与过去相比,看来显得有些萎缩,您认为这其中的原因何在?
童兵:在经济建设上,上海可以提很多口号,可以冒尖,比如磁悬浮,在世界上很多国家还有很多顾虑的情况下,上海就可以先搞起来,实际上我想磁悬浮的投资好多年都不一定能收回 《上海报业搞到现在,应当感到很惭愧!:童兵教授访谈》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0749.html
童兵:上海报业的竞争不像一些人认为的那样说没有,但竞争的层面和程度,和全国尤其是和北京广州等地相比是不一样的,上海的竞争比较平稳,主要是它的广告“蛋糕”很大,全国目前总的广告投放量为900到1000亿人民币左右,上海占130亿到160亿,几乎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在以省为单位的地方,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广告市场,北京第二,广州第三,虽然上海的报纸种类也不少,共73家报纸,但这么大的一块“蛋糕”,两大集团的主流报纸吃了一大块,剩下的也够其它的报纸吃了,这跟北京不一样,北京报纸虽只有三十多家,但是到中央一级的报纸大大小小几百家,它的广告市场也就是110亿左右,几百家报纸分110亿,虽然上海也有一些外地报纸和中央报纸办事机构,像人民日报的华东版,但毕竟是少数,几十家分这么大的广告市场,这是上海与其它地方不同之处。这是从经济上来说的。从文化上来看,我认为,上海的海派文化与二、三十年代的海派文化已有很大不同了,那时上海是中国的文化中心,虽然北京,西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但是比较开放的,以“商”字带头的全国经济中心显然是在上海,而不在政治中心北京,现在海派文化比较狭隘,我这里没过多研究,讲的不对的地方,大家可以批评,但现在上海人自得其乐,很满足于上海的文化形态及文化消费方式。最后,从政治上看,上海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承担着改革的“先走一步”的角色,它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文化上的投入和政策相对来说比较落后,因而就会造成在文化上的相对保守,以上这些因素都造成了上海报业与其它地方相比,显得相对不活泼的现象。
记者:那么,您认为上海报业的缺陷何在?
童兵:地方色彩太浓!上海报业搞到现在,应当感到很惭愧,它缺乏一张有资格,有能力,有市场走向全国的报纸,一张没有!包括《文汇报》,这是非常遗憾的,这份报纸自建国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一张以文化教育为特色的,面向全国发行的全国性的报纸,但是现在,它在全国的销路几乎是微不足道的,它的言论很少被人家重视过,它的报道被人家转载过的也实在不多,这跟《南方周末》、《21世纪经济报道》是没法相提并论的,包括《解放日报》,它的市场主要是在上海,它在北京能发行多少呢?估计也就是几千份,而本来比较有名的《新民晚报》不要说是在全国,在北京,就是在上海,它的发行量也萎缩的很历害,它的发行量曾经是180万份,现在估计能站稳100万份就不错了,晚报尚且如此,其它综合性的报纸更不用说了。
记者:这种浓厚的地域色彩与上海市民比较关注一些微观的,与自己相关的身边的琐屑事情有关吧。
童兵:其实也不尽然,比如上海博物馆,上海科技馆,上海大剧院,包括上海的几座大桥,它都是瞄准世界一流水平的,但对报业来说,从上到下,一般几乎没有谁过将哪一份报纸办成中国第一大报的想法,包括现在正在筹备发行的两家报纸,一个是解放集团筹备的一张以经济财经类为主的报纸,原来的名字叫《金报》,我在参加过的一次会议中反对用这个名字,因为《金报》八十年代广州就办过了,另一张是文新集团办的《东方早报》,这两天样报已经可能出来了,它们就是瞄准着对方,互相抢着自己的盘子里的饭吃,文新就是瞄准着解放,解放就是瞄准着文新,没有谁想着到北京的盘子里去抓一把,他们没有这个想法。
记者:着眼于本地区来办报,也许这与上海市民的心态有关。
童兵:旧上海市民的心态是上海最好,唯上海是从,他们目光比较短浅,但新上海人,比如二、三十岁的大学生,就不是这样,他们主要阅读的报纸就不是一些上海的报纸,而是《南方周末》、《21世纪经济导报》、《经济观察报》等等。
我去年读了一年报纸以后,想着不说话也不合适,就写了一篇批评上海报纸的文章,其中讲到一些问题,一个就是报道面太窄,就是不说全国的语言,少报全国的新闻,很不大气,另一个就是只说好,不说坏,那怕说好,也是以自己为主,不说人家好,这样久而久之,就会束缚上海市民的眼光和视野,满足于自己取得的一个比较好的成绩,养成上海人一种不知天高地厚的心态,这对上海做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经济的龙头是很有害的。此外,一个大方端庄的版面是很重要的,上海的报纸,有时还行,有时过分小气,什么意思呢?就是很不开阔,尤其是《新民晚报》那个走文的样子,像一条小蛇,还是就旧上海的报纸的样式,不前进。
记者: 但是不管怎么说,上海以前的报纸,如《申报》,《文汇报》,仍是全国性著名的报纸,现在与过去相比,看来显得有些萎缩,您认为这其中的原因何在?
童兵:在经济建设上,上海可以提很多口号,可以冒尖,比如磁悬浮,在世界上很多国家还有很多顾虑的情况下,上海就可以先搞起来,实际上我想磁悬浮的投资好多年都不一定能收回 《上海报业搞到现在,应当感到很惭愧!:童兵教授访谈》